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2年10月,我国正式启动白炽灯淘汰计划,伴随我们一个多世纪的白炽灯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对于其继任者——节能灯尤其是LED照明灯而言,通用照明市场的巨大需求无疑是个好机会,但也面临潜在需求不明、成本高、标准不一等多个创新扩散的障碍。LED灯的现实遭遇折射出当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普遍困境。技术创新产品的扩散是供给方与需求方不断互动试错的结果,存在市场失灵,需  相似文献   

2.
郭雯  刘爱  王胜光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5):626-631,644
创新可以创造一个原本没有的潜在市场,而市场也可以"定义"创新。创新市场的塑造需要企业、行业组织、公众以及用户等的广泛参与,同时政府通过国家宏观法律、法规、规制等行政手段也推动了新兴市场的设计与形成。本研究旨在从市场与创新的协同演化关系出发,在创新市场的内涵与特点、创新市场的形成机制探讨上对政府在创新市场培育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与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以需求侧创新政策为主导的嵌入市场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程韡  李振国 《科学学研究》2016,34(12):1789-1799
OECD《需求侧创新政策》报告的发布,引起了我国政策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也留下了如何学习"先进"国家经验的政策难题。通过回溯需求侧创新政策及其代表性政策工具创新型公共采购的学术渊源,本文指出:对需求的不同理解、把握和反应能力从理论上构成了"先进"国家对该政策认知和实践迥异的原因。进而在样本有限的情况下,借助MVQAP方法实证了这种知行之间的张力并揭示了其背后所可能存在的"理性"。进而在回顾主要政策企业家埃德勒(Jakob Edler)博士政策倡导工作的基础上,澄清欧盟国家推行"万灵药"式需求侧创新政策的核心,在于为探索不同于美国式/技术推动型线性创新模型的发展道路提供必要的合法性基础。因此对于中国而言,还市场更大的空间去通过自身界定需求,以及重拾发现和解决创新激励与扩散问题的自信,才是真正需要我国学习的"最佳实践"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德国和美国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最快且成熟度最高的2个国家,其产业创新政策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从电动汽车未来发展需要提高性能和降低价格的2个方向出发,围绕创新链构建政策分析框架,按照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的分类对中国、德国和美国电动汽车产业创新政策进行比较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技术科学的概念由钱学森提出。技术科学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创新链条中居于中间地位,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在科技政策制定过程中对技术科学的概念甚少提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的科技政策或者偏向基础研究端,或者偏向工程技术端,这既不利于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也会导致"卡脖子"现象的发生。针对上述问题,通过阐述技术科学基本思想及其在科技创新供给侧的关键作用,进而构建以基础科学为源头、技术科学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全链条模型,并从知识、人才和政策3个维度对我国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对策建议。力求通过科技创新的供给侧改革,加速推动科技创新的全链条的贯通,为创新驱动提供强大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6.
创新政策研究是科技智库的重要职能,其政策研究需求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面向政府的政策评估反馈和面向科技工作者的政策服务。结合创新链相关理论,提出以满足科技智库对创新政策研究为目标的政策内容分析框架。之后,提出该框架下开展政策内容分析的流程及方法。最后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分析框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该框架可以把握政策内容结构特点、政策结构的合理性、政策内容与政策目标的一致性,满足对政府的政策评估反馈;可以把握政策内容的侧重点,提供面向不同科技人员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服务。  相似文献   

7.
当前阶段,政府可以利用政策的导向性,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势头,在鼓励和支持创新发展的同时,通过构建合理的财税政策体系,进一步减免税收、降低成本,完善企业的发展。本文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对调研企业成本现状及现行企业财税政策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国外的财税政策,对如何构建我国企业健康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激励机制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激励机制及政策建议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概述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相关理论,然后分析了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激励机制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低技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需求侧,是科技创新转移和扩散的对象。中低技术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依靠吸收新技术提升技术能力,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制造企业的知识基础和发展路径等特征共同决定了依靠非研发创新为技术能力提升提供互补性资源的重要性。从新颖性、知识类型和创新方式3个角度,对"非研发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并提出培育中低技术制造企业非研发创新能力的渠道。  相似文献   

10.
高校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社会效能的重要驱动力与原动力。通过构建政策工具和科技创新链二维分析框架,以安徽、河南、江苏、浙江四省近5年出台的高校科技创新政策为数据样本,分析现存高校科研政策在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特点,结合现实情境得出其存在政策工具使用不协调、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不足、微观科技政策缺乏、四省政策工具应用存在差异的结论,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政策的完善及合理推进。  相似文献   

11.
政策供需匹配度测算是评估和调整海洋科技创新政策的重要指标和依据.从政策供需匹配视角出发,剖析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作用机理,构建供需匹配模型,以山东省为例,利用其"十一五"以来出台的89项海洋科技创新政策文件并对相关政策需求主体开展问卷调研,测算和分析政策供需匹配度.结果表明:供给方面的供给导向型政策匹配度较低,而需求方面的涉海企业与政策匹配度较低;从具体政策来看,产学研协同、信息化建设、人才扶持等政策匹配度较低.根据研究结论,对山东省就重视政策需求反馈、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及拓宽政策解读渠道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并从国家层面提出推进政策协调机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法律环境等对策建议,以期实现山东省及我国的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供需匹配与高效运用.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的创新政策集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对技术创新及其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方法论意义,并提出把创造适宜环境和税收优惠作为政府推动技术创新的主要手段及加快国家信息网络和平台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了比利时联邦政府的科技管理体系,推行的科技创新政策,并对比分析了比利时不同大区政府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和举措,为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文涛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3):12-14,54
21世纪的技术创新趋势是网络化合作创新和开放式创新。这一趋势对现有的技术创新提出了挑战,主要体现在技术交易市场、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知识产权制度。为了适应这一趋势,企业需要构建外部创新网络,逐步搭建内部创新平台,同时灵活运用知识产权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面对科技竞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而适度的税收优惠政策则可以促进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投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采用列表分析的方法,列举了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要完善我国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争取对不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工作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以及增强科技创新工作税收政策的实施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推进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是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科技滞后是江西省经济加快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以期更好更快地推进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创新的过程、投入产出和轨迹三个维度,论证了服务创新的市场导向性、非真实文本性和非突破性三个特点.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服务创新由于市场导向性而无需政策干预,由于缺乏真实文本而难以响应政策激励,由于缺乏突破性而没有政策聚焦的价值.由此,从政策干预、政策激励和政策聚焦三个方面证明服务业创新政策的非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需求与信息服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信息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发生、展开与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信息需求展开了讨论 ,把企业的需求归纳为四类 ,并对每一类型信息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随后论述了信息服务部门应提供的服务方式、内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中、美、韩、法四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政策特点和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对各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政策特点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并综合了有关文献,对这四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政策效应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产业创新的成就与挑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柳卸林 《中国软科学》2002,(12):109-113,34
中国制造正成为当前各界争论的热门话题。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指出,伴随着中国产业制造能力的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在提高,但产业的创新能力增长有限,存在着制造能力与技术能力的不对称现象。这种现象是中国的制度创新、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果,它对中国未来经济科技战略的制订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的结论是,中国应该把产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作为未来十年的重要战略任务,以提高我国产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