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高校学生“校园逆反现象”进行了梳理,重点对“校园逆反现象”及其相关理论,“校园逆反现象”的表现形式、类型、原因进行了介绍和评述,以期对现实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翁巧玲 《文教资料》2005,(32):23-24
本文对高校学生“校园逆反现象”进行了梳理,重点对“校园逆反现象”及其相关理论,“校园逆反现象”的表现形式、类型、原因进行了介绍和评述,以期对现实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一点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谈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疏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丽 《辽宁高职学报》2002,4(5):117-119
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水平,首先必须研究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事,以及“逆反”心理存在的根源,才能找出对策。理论联系实际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加强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教育,以及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4.
逆反思维: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高立胜,毛世英人类思维总是在辩证否定的螺旋运动中不断上升和发展的,而逆反思维则是人类思维过程中进行辩证否定的一种基本方式。从辩证唯物主义高度来探究逆反思维的本质和功能,对于当前的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逆反心理剖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娟 《教育艺术》2005,(10):52-53
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逆反是一道必须翻越的坎.逆反是指对权威性的思想、行为准则的否定.逆反并不是坏事,正是因为有了逆反,才有了创新,才有了科学的发展,才有了社会的进步.中学生思想变化最激烈,思维方式最活跃,逆反现象也最普遍.逆反的负面影响也会使正常的教育程序受阻,甚至将一些青少年引向歧途,付出惨痛的代价.如何引导中学生平稳渡过逆反期?如何避免因逆反造成师生冲突、亲子冲突从而带来无法挽回的遗憾?如何帮助青少年变“逆反”为“逆向思维”,进而上升到“创新思维”?这是每一个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杨宜音 《云南教育》2013,(20):39-40
近日,《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刊发了一组由相关专家撰写的关注“群体逆反”的研究文章,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社会群体逆反的产生原因、危害及化解之道。虽然此组文章关注重点在于社会性的群体逆反现象与行为,但相信它们同样对我们的教育管理者有所启发,因为我们面对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逆反心理最强烈的人生阶段,而学生首先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的。基于此,本刊特予转摘刊发此组文章。  相似文献   

7.
“逆反”心理是学生遭受挫折,感受到强烈不满时表现出的一种反抗态度。而“逆反”行为与现象在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以致历史教学经常陷入被动和尴尬的境地。近十年的历史教学告诉我: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逆反”现象的出现不完全在于学生个人和社会因素,而主要在于教师自身。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对事物厌烦或遭到挫折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满情绪和态度.学生的"逆反"现象在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以致使历史教学有时陷入被动和尴尬的境地.笔者在近十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逆反"现象的出现主要不在于学生个人和社会因素,而是在于教师自身.  相似文献   

9.
采用调查问卷对2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不同气质类型的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现状及差异以及青少年的气质类型对其逆反心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从性别上看,男生在行为逆反上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情绪逆反上则显著高于男生,男女两性在认知逆反方面无显著差异;从年龄上看,初中学生在认知逆反上显著高于高中学生,高中学生在行为逆反上则显著高于初中学生;青少年的抑郁质对其情绪逆反有显著预测作用,胆汁抑郁混合对认知逆反有显著预测作用,胆汁质对行为逆反有显著预测作用,抑郁质和胆汁质对逆反总分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逆反式抒情"是汉魏六朝诗坛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时代浸濡的产物。《文选》招隐诗类和反招隐诗类都是典型的隐逸诗,其手法多运用了"逆反式抒情"。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并揆诸文本,可以看出其对"逆反式抒情"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