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春霞 《教育探索》2004,(10):34-36
陶行知先生在吸收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有益成果和抨击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石。生活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的中国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是美国名的教育家,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他反对“仪型他国”,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改革教育,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学贯中西,将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民主教育思想。其民主教育思想与其生活教育本质是完全一致的,是陶行知毕生倡导的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诸元素编织而成的和谐的教育。民主教育的对象与目标是全民"应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民主教育的课程要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民主的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人求真";民主的学生的达成目标是"学做真人";民主教育的方法是在民主生活中学习民主。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具有人民性、民族性、生活性三大特色。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教育公平思想。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可概括为:不论男女、贫富、民族、阶层,都要受教育。其中,一些合理因素对解决当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启示:通过法律保障,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实现男女教育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是解决教育不公平的根本途径;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缩小阶层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公平。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在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国教育境况为前提而重视、提倡教育实验,视教育实验为教育振兴的必由之路。在教育实验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系统而具体的教育实验思想体系与实践构架,为我国教育实验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陶行知教育机会均等思想的形成背景(一)对社会现实、教育偏枯的现实的认识。陶行知在1916年写给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罗素的信中明确表明“我坚信,没有真正的公正教育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和国。”他目睹了旧中国教育与时势严重脱节、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严重分离的状况,他指出,中国教育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必须寻找一条生路。他认识到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中国最需要受教育的广大平民缺乏受教育机会。他提出,我们在办教育时,这种教育应当是为了人民大众生活的需要和幸福解放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教育目的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伟大的教育家,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外历史上先进的教育学论,从中国国情出发,创立崭新的符合中国国情对各类教育都有适用的教育理论,并身体力行地执着于教育前沿的实践和探索,用自己的生命来实践培养有高尚人格的“有农夫的身手、科学家的头脑、改进社会的精神”的人的教育理想,创造着一种“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大众教育”、“困难教育”、“战时教育”等教育理念,也就是为了用最优质最适合的教育培养强健和优秀的国民.勇敢和智慧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形式、“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教育宝库中的无价之宝,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育新路,为当代中国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理论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会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行知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近代中国新型学人群体的杰出人物,青少年时代曾长期地接受着教会学校教育的熏陶,且一度“成为一个基督徒”。在探讨教会学校及教育产品究竟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应,以及教会教育的“中华归主”的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无疑他是一位极富代表性和颇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新教育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种移植过程包括引入课程──模仿制度──接受思想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李亮亮  陈美 《考试周刊》2011,(78):214-215
郭嵩焘是清末地主阶级开明派的代表,其在1876-1879年间任中国首任驻英公使.后又兼英法两国公使。他在对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的考察中感到教育是西方强大的奥秘。他对于西方教育的记述主要集中在教育设施建设投入、教育内容实学化和重视培养人才上。通过对其细致深入的考察,他对西方教育赞叹不已,同时也指出了当时中国教育的弊端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曾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教育。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的这段经历,使他得以亲聆杜威等众多大师的教诲,熟悉国际教育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1917年学成归国以后,陶行知运用他所掌握的最新的西方教育理论积极地投身到改造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去,并进一步形成和发展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其教育评估理论,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的教育创新思想建立在对现代化社会、科学和教育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超过一般性的以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现代化观念,实际上已经明确提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心理习惯和人的整体全面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其认识的精髓是鼓励探究与创新,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陶行知对儿童的创造性、科学方法在教育上的应用以及初等教育阶段良好习惯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会教育(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近代中国新型学人群体的杰出人物,青少年时代曾长期地接受着教会学校教育的熏陶,且一度“成为一个基督徒”。在探讨教会学校及教育产品究竟在近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应,以及教会教育的“中华归主”的目标实现的程序如何,无疑他是一位极富代表性和颇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创立了崭新的教育学说——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起过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的某些方面,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这也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本文旨在原有课程设置缺陷剖析的基础上,进而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新课改的必要性。重新提倡“生活教育”,能最有效地树立学生的生活教育观,吸收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宝贵经验,为中国当前的新课改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生活教育理论是以陶行知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提出的一种中国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它不仅是20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运动极为宝贵的历史财富,而且对构建21世纪中国化的现代教育理论也极具启迪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的创造教育思想可谓独树一帜,为此,他不仅在当时冲破了传统教育的羁绊,而且对“洋教条”也不屑一顾,单枪匹马地走上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荆棘之路。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的生存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的生存教育思想,经历了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全面教育、民主教育等时期的探索和发展,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逐步从旧民主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陶行知的生存教育思想蕴涵在他的朴素的而富有哲理的生活教育论中,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还教育以本来面目。在当今人类呼唤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陶行知的生存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立足于生产、生活的教育思想才能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在1931年发表了《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将民族出路与教育出路合一,从教育上的出路探求中华民族的出路。重读陶行知教人少生孩子、教人创造富的社会不造富的个人、教人建立平等互助的世界,审视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对于我们当今教育的改革,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都有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近代大学校长和教育家对中国教育传统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鉴、模仿、学习西方高等教育并扎根于教育传统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其发展注定走不同于西方大学发展之路。近代大学校长和教育家认识到教育传统不可能引导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但是作为民族教育之魂的教育传统,却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学发展,完全切断传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明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