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为500毫升烧杯,内装氢氧化钠溶液。 B、C、D、E为250毫升集气瓶;B中装满饱和食盐水(以下简称“盐水”);F为500毫升锥形瓶。 ①、②、③、④、⑤、⑥为水止夹(实验开始时,除②关闭外,其余均打开)。 a为小试管。 3、4、5接放空管(盐水流进集气瓶中时,空气由此管排出)。 二、操作步骤: 1.向烧瓶中放入足量高锰酸钾,按图上装置塞好瓶塞,检验气密性后,由分液漏斗滴加浓盐酸,盐酸进入小试管a,并溢流出与高锰酸钾反应,产生氯气。由于②关闭,①开启,故烧瓶  相似文献   

2.
基于氢气燃烧焰色实验存在的不足,通过设计双层三口平底烧瓶作为气体发生装置、底部带活塞的球形干燥管作为导气燃烧装置、使用黑色三通管作为火焰观察装置等,可以在强光环境下观察到氢气燃烧火焰呈明显的蓝色。新装置课堂演示效果良好,通过真切感受氢气燃烧的蓝色火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将研究过程作为项目式学习案例,可以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1.先打开制氢气简易装置中胶皮导管上的弹簧夹C,锌跟稀硫酸即发生反应,产生的氢气经检验纯净后,夹好弹簧夹C停止制氢气备用。 2.打开制氯气装置中的弹簧夹A,再打开分液漏斗的盖子,转动活塞使盐酸慢慢滴下跟高锰酸钾反应,待产生的氯气从导管中排出到接近蒸馏烧瓶颈的支管口时,立即制取氢气并点燃,将导管伸进蒸馏烧瓶颈内,管口氢气的火焰对着支管口氯气出口处,这时,氯气已从管口冒出,氢气的火焰即由淡蓝色变为苍白色,并有许多白雾产生。  相似文献   

4.
一、简易“喷烟”“喷泉”联合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操作时,先松开止水夹 a,可看到烧瓶中出现白色烟柱。待瓶内充满白烟后,随即夹紧止水夹 a,再松开止水夹 b。止水夹 b 刚松开,烧瓶内就出现了美丽的红色喷泉。  相似文献   

5.
常言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有“动力”的情况下,水也可以往高处流。水往高处流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是常见的现象,其原理是气压差使液体流动。下面略举几例说明这一原理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启普发生器是固液不加热制气体的发生装置之一,其优点是可以随时关闭和开启实验。如图1,以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为例,反应开始后,当关闭活塞a时,反应还继续进行产生氢气,使葫芦状容器内的气压不断增大,致使葫芦状容器内的液面下降,球形漏斗中的液面上升,从而使固液分离,反应停止。当打开活…  相似文献   

6.
题 1 下述实验装置和操作 ,回答有关问题。图 1   ( 1 )按图 (a)中所示装置 ,用两种不同操作分别进行实验 ,观察B管中的现象。      操作 1 :先夹紧止水夹a ,再使A管开始反应。实验中在B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B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操作 2 :打开止水夹a ,使A管开始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夹紧止水夹a。实验中在B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B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 )上述装置的实验结束后 ,取A管内反应所得溶液 ,隔绝空气小心蒸干后再高温煅烧 (有关装置及操作均已略去 ) ,最后留下红色固体。将分解时产生的气体按…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二册第166页演示沸点随气压改变的实验,是这样叙述的:“烧瓶中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向外推注射器活塞,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又叙:“实验表明,气压减少时水的沸点降低。”(装  相似文献   

8.
氨的合成     
【实验方法】 1.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由启普发生器供给稳定的氢气流,使其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将锥形瓶里的氧气耗尽.余下的氮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干燥后进入催化管,在加热的条件下,氢气和氮气化合成氨.实验时,先检验氢气纯度,确认氢气已经纯净后,在导管口点燃氢气,调整气流速度,使火焰成黄豆粒大小.把导管伸入锥形瓶中,塞紧橡皮塞夹紧止水夹,氢气在锥形瓶中安静地燃烧,最后熄灭(不要关闭启普发生器的活塞).  相似文献   

9.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氢气还原氧化铜这一演示实验装置存在如下缺点:1.反应时间长而费时;2.反应后试管难以清洗干净;3.已被还原出来的钢与氧化铜红黑相间,实验效果不明显;4.难于看到生成的水,而且现在的试管质量较差,往往还未加热到反应所需温度就已破裂,导致实验不能成功。笔者对这一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效果好。1实验装置实验装置见附图。2操作方法取一只干燥的250mL烧瓶,收集纯净的氢气,待用。用一根直径为lmm的铜丝以砂布打干净,卷成盘状。把盘状铜丝用酒精灯烧黑,表面黑色物质即为氧化钢,放进装有氢气的烧瓶内没…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二册第166页演示沸点随气压改变的实验,是这样叙述的:“烧瓶中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向外推注射器活塞,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教材中又说:“实验表明,气  相似文献   

11.
中学化学实验室常用氯酸钾和浓盐酸反应制氯气 ,主要仪器是圆底烧瓶和分液漏斗。在进行氯气的性质教学时 ,需要持续产生大量的氯气 ,若采用上述仪器组成的装置进行实验 ,随着反应的进行 ,烧瓶中水分渐多 ,加入的浓盐酸变稀 ,往往实验未结束 ,反应即已停止 ,中途需更换烧瓶中的药品 ,造成装置中的氯气大量逸出 ,污染环境 ;或实验已结束仍在产生氯气 ,反应无法控制。我们通过改进实验装置 ,可克服上述缺点 ,效果理想。1 实验装置图 1A 分液漏斗 B 带支管的双通管 C 具支试管D Y形管 E 集气瓶 F 烧杯 K1K2 活塞①浓盐酸 ②氯…  相似文献   

12.
氢气还原氧化钢是初中化学的一个章要实领,同学们在掌握此实须要领时,要注意从以下几个左面工思霎:1.在装配反应装置的,试管夹巨夹在距试营D约:处,同时使试管D瞄向下顺外,避免实————”“2——”“—“——”—”——————“—”‘———~缩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冷凝后回流至灼热的试富底部,而使试曾受抢不均发生好裂;装配督管肘,督管口要小心插入试管局部,以巨氢气措试管中的空气排巨。2.氢气在通人盥有氧化钢的试营前,必须先机领氢气纯度。如果精不纯的氢气通入试管,加热的,容易这到氢气层好极吸而发生爆姓。3.在…  相似文献   

13.
操作过程:先在B处加热到木炭发红,再点燃D、E两处的酒精灯,最后打开活塞A。过一会,就可看到容器C、E两试管内的溶液变混浊;支管E的支管口有蓝色火焰;D处的粉末由黑变红。这个实验概括了初中化学第三章中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和鉴  相似文献   

14.
做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感到实验装置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实验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其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持续时间较短;其三,燃烧产生的苍白色火焰不易被学生观察到。本文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不仅实验现象好,弥补了原装置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不足,实现了实验过程的绿色化,而且实验现象明显,并能同时进行氯气和氯化氢的相关性质的实验。1实验过程a.实验准备。①收集满氯气于烧瓶中,用胶塞塞紧,倒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将一小段蜡烛在酒精灯上加热,部分融化后,将其固定在烧瓶的外壁上备用。②在盛水的烧杯中,滴入紫色石蕊试…  相似文献   

15.
高一化学教材中钠与水的反应演示实验[实验4-3]存在以下两个问题:①一个反应两次操作较麻烦。特别是钠和水反应收集氢气的实验,教师用双手同时在烧杯内外操作,很不方便,学生也不易观察。②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需要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教材中的实验由于操作复杂,不符合改进要求,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我们作了以下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1)。 向平底烧瓶内注入适量的蒸馏水,加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一小块钠(用滤纸把煤油吸干)投入烧瓶内塞入单孔塞,即可观察到钠在水中剧烈反应的现象,又可看到气球逐渐…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课本中介绍苯的取代反应性质时是以苯和溴反应为例进行实验的.若按课本上的装置和操作,将苯和溴混和好后,再加入催化剂——铁粉,烧瓶内液体急剧沸腾,大量的溴蒸气和溴化氢气体充满烧瓶上面的空间,并通过长导管进入锥形瓶,进一步弥漫到空气中,产生呛人的白雾和窒息的恶臭,造成严重的污染,锥形瓶中的蒸馏水也会因溶有溴呈棕黄色,这时再用AgNO3溶液来检验蒸馏水中的溴离子缺乏说服力.另外,实验结束后,把烧瓶内生成物倒入水中,生成的溴苯因溶有溴而呈褐色,尽管在教学中强调是因为溶有溴而发生了颜色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一、要明原理摇知现象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证明氢气具有还原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uO劬H2O+Cu.实验现象:①黑色粉末逐渐变为光亮的红色;②试管口有水滴生成郾二、要懂操作摇知后果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步骤可概括为:先通氢,后点灯;撤了灯,继通氢郾也可形象地记忆为: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郾若氢气未经验纯,加热时可能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或盛有氧化铜的试管炸裂郾若先加热后通入氢气,试管内原有的空气与氢气混合受热,可能会发生爆炸郾若先停止通入氢气后撤去酒精灯,则会使生成的铜在热的条件下又被进入试管内…  相似文献   

18.
一.“喷泉”实验的原理喷泉实验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内外产生足够的压强差。如图1,圆底烧瓶中充满了易溶于液体b的气体a,根据物理学连通器的原理和帕斯卡定律可知:滴管挤出液体b之前,烧瓶内气体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当向烧瓶内挤出滴管中的液体b后,因液体b吸收了气体a,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内外压强差较大,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液体b从烧杯中倒吸入烧瓶而形成喷泉。  相似文献   

19.
张娟 《四川教育》2004,(11):44-44
教师应大胆创新,改变演示实验程序,使演示实验学生化;提供探索性问题,注意分析实验过程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提高演示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比如在“钠与乙醇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钠在烧杯底部,缓慢放出气泡并移动,说明钠能与乙醇反应并生成氢气。再改用白酒与钠反应,让  相似文献   

20.
喷泉实验装置的小改进广西凌云中学(533100)陆英麟一.实验操作1.在瓶塞上打一个孔,插入玻璃尖管,在胶塞上放一小团吸水棉花.2.将干燥烧瓶收集满氨气或氯化氢后,把带玻璃尖管的瓶塞连同吸水棉花团塞紧烧瓶,玻璃管的一端插入盛水烧杯中,由于烧瓶中的氨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