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台苏姓     
郑金洪 《寻根》2007,(1):126-129
苏姓源自颛顼之后,夏封苏国,子孙以此为苏姓,成为望族。裔孙苏秦,倡合纵抗秦,持六国相印。苏建,字敬宇,汉武帝时随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卒葬今陕西屑县武功山,是为苏姓“武功”堂号、“武功衍派”由来。苏建子三:苏嘉、苏贤、苏武。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持节不屈,流放北海牧羊,茹毛饮血,历尽艰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北宋的苏东坡 ,是以诗、词、书、画多方面的艺术成就载入我国文化史册的。他的作品多富于哲理性 ,这从他的两首绝句《琴诗》和《题西林壁》就可窥见一斑 :《琴诗》是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题西林壁》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琴诗》是说弹琴要有琴 ,还要有具备弹奏技巧和音乐素养的弹奏者 ,缺一不可。其概括意义在于阐明一切创造 ,都是主客观交融而成的 ;《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云萦雾绕、岭重峰叠的景象。其概括意义在于指出研究问…  相似文献   

3.
宴饮,很可以说是《诗经》时代上流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政治中的生活。适应于政治需要的各种礼仪具体而微,仿佛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射御、祭祷,聘问、盟会,不论内政与外交,又无不依“嘉宾式燕又思”的宴饮而成。尽管记述这些礼仪的文字颇多令人不耐的繁琐,但其中欲也正有着耀眼的精致——这些精致多半是在《诗》的时代完成。固然许多礼仪有着更为古老的来源,不过此际已经洗去原始的荒蛮,注入了礼仪文明的血液。它好像集中了那一时代能够激动人心的一切;揖让周旋、俯仰进退所体现的“礼仪”,车马器用、被服装饰所显示的“礼物”,  相似文献   

4.
︾□ 孙焕英  《木兰诗》又称《木兰辞》 ,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教科书中的名篇 ,千百年来为国人传诵。但人们对该诗的理解 ,尚有诸多疑点 ,本文拟作新的解读。  一、《木兰诗》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作品 ?木兰参加的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传统观点认为 ,《木兰诗》是一部反侵略主题的文学作品 ,木兰是一个爱国主义英雄。诗中所写 ,是中原人民反击外来强敌的事迹。实际上 ,人们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该诗的本义正好与此相悖。《木兰诗》描述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发动的征战。有几点为证 :1 .诗中有“可汗大点兵”、“可汗问所欲”句。汗、…  相似文献   

5.
程巢父 《中国文化》2007,(1):151-153
集句是中國傳統的讀書人在做詩之外别創的一種韵語文學樣式。所谓“集句”,就是集古人之成句以爲詩。這須是讀詩、做詩達到爛熟程度之後始能駕馭的一種體裁,非初學詩者所能爲功。宋人沈括的《萝溪筆谈》說:“王荆公始爲集句詩,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語意對偶,往往親切過於本詩,後人稍有效而爲之者。”但王安石還不能算是首創者,晋朝的傅咸嘗集《詩經》句以成篇,是集句不始自荆公的碓證。  相似文献   

6.
马踏匈奴     
裴培 《寻根》2004,(6):14-15
在长安瞻仰茂陵石刻的时候,关中暑气缭绕的天空中正低浮着一层淡淡的青云,清风从渭水上习习生起,轻轻摇撼着一片苍葱的五陵原。我伫立在西汉大司马霍去病的墓前,仰头是祁连山一样高大的封土,身侧是一片鱼翔浅底的清池。微风吹得陵园中的竹叶簌簌作响,野花淡淡的香气也随风传来。此时游人不多,四周异常的宁静。“马踏匈奴”的石雕就在我面前的亭子中茕茕孑立,默然与我对视着。我不止一次在图片中见到过马踏匈奴,也不止一次想像过亲眼见到它时的情景;但此时此刻它离我只有咫尺之遥,我却仍觉得有千万里之远。在我心中,马踏匈奴是一个幽深的梦幻…  相似文献   

7.
甘肃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距今刀皿多年前的秦安大地湾文化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成为黄河流域灿烂文化历史的开端。周、秦从甘肃挥兵东进,问鼎中原;汉使张春通西域,遣霍去病开河西、置四郡,促进了河西走廊由游牧向农耕的转变,开拓了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甘肃历史上曾建立过许多地方割据政权,自古以来又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共同开拓、建设了甘肃。早在商周时期,境内有氏、羌、戎。秦汉时期,月氏。马孙、匈奴都居住过河西走廊。魏晋南北朝时,匈奴。氏、羌、鲜卑等先后在甘肃境内建立政权。隋…  相似文献   

8.
诗与议论     
我国传统诗论,是尊唐抑宋的。北宋范仲淹就说过:“本朝……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自为体:或尚理致,或负才力,或逞博弁,要皆文之有韵者尔,非古人之诗也。”黄庭坚也说:“诗者人之性情也,非谏诤于庭,怨詈于道,怒伶骂坐之所为也。”(引自宋黄?《溪诗话》卷十)上述范  相似文献   

9.
杨雷 《世界文化》2013,(12):10-11
“我渴望默默无闻,因默默无闻而享有宁静,因宁静而成为我自己。”这是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一句诗。这仿佛是一句谶语,印证着诗人孤独而平静的一生。他生前经历简单,默默无闻,死后才声名大振,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杰出的经典作家”、“最为动人的最能深化人们心灵的写作者”。  相似文献   

10.
(接上期)三、武汉保卫战对于抗战时期中国爱国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古典爱国主义的含义有两层,其一是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祖逖“渡江击楫”,扫尽胡氛的壮志,其二便是象岳武穆般集爱国忠君于一体的“精忠报国”的观念。古典的民族主义则基本上是以中原汉民族的利益为中心,以保护农业文明不受游牧文化骚扰破坏为宗旨。虽然古典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们在思想上有着中古时代的局限性,可是他们的节操、骨气与事迹对后世的人,尤其是对投身抗日洪流的志士影响…  相似文献   

11.
接力金丰山     
谁也没有料到,五十多年前金丰大山里的一句叮咛,竞在半个世纪之后,凝成了香江河畔的声声嘱托。“儿啊,常回去看看!”当俯首聆听的江全孚先生抬起头时,他更加深切地明白了那座大山在远方游子心头的份量。  相似文献   

12.
托斯卡尼尼的排练是非常聚精会神而又紧张的。他曾经说,“每一次排练对我来说都象是一场演奏会;而每一场演奏会都象是一台首场演出。”他经常用一种特别粗哑的嗓音随着乐队唱,又低又难听。有时他竟忘记了这个习惯。有一次在萨尔茨堡,一场紧张的彩排正在进行,他的声音竞高出了乐器的演奏声。他喝令乐队停下来,吓了大家一跳。“看在上帝份上,”他喊起来,“是谁在这儿唱啊?”  相似文献   

13.
格林面面观     
《纽约时报》的一则有关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 )是“当代最伟大的英国小说家”的评论使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颇为恼火,他因此写了一首诗。诗的开头是: “你真魁伟,格雷厄姆老爹,”一位青年书迷这样领赞。“你身躯确实庞大臃肿; 可笔下的‘杰作’却如此的干瘪空洞——你会取得这样大的成功?”对美国中产阶级来说,这首诗简直不亚于当年的亵渎神灵罪。因为格林所享有的声誉是当今任何作家无法比拟的。正象他的护照上可以毫不费力地印上各国地名一样,“最伟大的”这一形容词也自  相似文献   

14.
“寸阴寸金”之说,来之惜时的古代文人。“寸阴”一语初见于汉。《淮南子·原道训》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自此,以“寸阴”指称时间大为流行。唐末王贞白有世所传诵的名句:“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白鹿洞二首》)苏轼《和方南圭寄迓周父之》云:“共惜相从一寸阴,酒杯虽浅意殊深。”朱熹《偶成》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未可轻。”诗中“寸阴”显然是指极短的时间,然而在“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中,“寸阴”是一个有一定值的时间。那么,“寸阴”如何求解其值呢?光阴,意即光的投影。光影当…  相似文献   

15.
新潟=心细?     
你一定奇怪,“新”和“心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字眼,怎么划上了等号?我有一位朋友在日本某大学任教。一天,他接到友人从国内打来的电话,告知其近期将随一个代表团到日本考察访问。常言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喜不自禁:你们都去哪些城市?友人答:除了东京和北海道之外,还有“心细”县。“心细县?!”朋友重复了一句,然后笑着调侃道:“你怎么不说是‘心宽’县呢?我在日本生活了16年,从来就没听说过日本的47个都道府县里有什么‘心细’县,是不是你记错了?”友人急了,对着话筒大喊:绝对没错!就是“心细”县。朋友有点懵了,忙问“XinXi…  相似文献   

16.
刘善龄 《寻根》2000,(1):97-100
这几句诗引自康有为《法兰西游记》中的长诗《巴黎登汽球歌》。这首诗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巴黎凯旋门附近游戏园登气球至二千尺高空,“见山岭如陵,车马如蚊”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冯立 《华夏文化》2006,(4):42-44
宗炳(375-443年),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好琴书,善画”。南朝时代有名的高士和画家。沈约《宋书》和李延寿《南史》都把他列在《隐逸传》里。据《宋书》本传记:宋武帝刘裕和衡阳王刘义季曾征召、引荐他担任主簿、太子舍人、咨议参军等官职,均未就,是个高雅隐遁的“  相似文献   

18.
冯玉祥常说:“我虽是一军人,素昔好文艺。”他一生中共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出版的诗集就有十余册。抗战期间,在重庆生活的几年,是冯玉祥诗歌创作的丰收季节。仅1939年就写诗歌一百四十多首。这些诗作,亦诗亦史,亦诗亦志。他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怎样想,就怎样写;看见什么,就写什么。他曾自谦地说:我的诗,粗而且俗,和雅人所作的雅诗不敢相提并论。因此,我只好把他叫做“丘八”诗。时至今日,人们谈起冯玉祥的“丘八”诗,依然津津乐道,读其诗,如见其人,如经其事,从诗中可窥见旧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革命的历史风云。这一时期,冯玉祥的诗作多以…  相似文献   

19.
刘明 《寻根》2022,(1):8-14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此后的汉朝基本实现了董仲舒所称的"殊方万里,说德归谊"(《贤良三策》第二策)的盛世景象.而大致就在同年,司马相如创作了最后一篇作品《封禅文》,似乎是从国家典制角度对此局面予以呼应.  相似文献   

20.
1993年,恰马是《红楼梦》从浙江乍浦出海到日本长崎200周年纪念。这是中国文学作品首次输出海外有确实记录的第一本书。至于更早的,应推白居易的诗,他的诗在日本《源氏物语》中已经被引用了。德国的《歌德谈话录》中,则记录了他看到《风月好过传》时候说:“中国有成千上万的这样作品,而我们的远祖还生活在野森林里……”歌德曾怀着喜悦的心情研究过中国文学,他说过一句名言:“中国有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正是在这一点上,《红楼梦》表现出个性解放、适情任性。歌德虽然没有看过《红楼梦》,但他已为《红楼梦》通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