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不少经济报道不为群众喜闻乐见,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经济报道的指导性有误解,在运用上有不适当之处。一是导语成了政治术语的堆砌。往往“在××指引下”,“在××精神鼓舞下”,加上本行业本部门的原则性号召,如“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养猪业要有一个大发展”等。二是用议论代替事实报道。总觉得不多议论几句,新闻就缺乏高度和深度,失去指导性。这种议论还往往借群众之口,夹带着大量的“认识到”、“大家说”、“职工们异口同声地说”之类的话,实际上是笔者借采访对象之口讲空道理、贴标  相似文献   

2.
沈云骏 《新闻知识》2001,(11):25-25
“报纸上大多会议不爱看”,常有读者说这话。笔者只能报之以“苦脑人的笑”,而扪心自问,办报人又何赏满意呢?翻阅全国各党报,几乎无日不会,而已不止三会五会,并普遍占有版面重要位置,拖拉又长,把多少读者需要、感兴趣的新闻挤出一版。多而长且不说,在形式上又呆涩死板,“×时×地召开×会,××××等领导参加会议”一类八股味式的导语,多年来几乎每月都可抓到数条,在内容上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也不多,如此状况,怎能叫人加爱于会议新闻呢?笔者的上面这一番议论似乎是要否定会议新闻。非也,是事实如此,也是笔者议题的由头。…  相似文献   

3.
切莫把“发现”仅当成一种荣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之茂 《中国档案》2003,(12):35-35
这是一个老话题。老话之所以重提,是因为翻阅档案报刊,我们还是能够经常读到这样一些带有轰动效应的消息:“××档案史料在××档案馆被发现”。接下来,作者会有足够的理由说明该档案史料是多么重要,“填补××史料空白”啦,“证明(或推翻)××史研论断”啦,云云。反正不外乎世上独有,弥足珍贵。沉睡已久的档案被唤醒,物尽其用,同时又能令人心服地说明档案馆藏品丰富宝贵,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忽一日,有朋友对档案馆里发现档案的“新闻”不以为然,竟说出使人添堵的话:“我对你们档案馆是做什么的有些不理解了。田野里发现庄稼,教室里发…  相似文献   

4.
时下,也不知从何时、何人起,“航母”成了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最常用的词汇之一。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几乎每天都能够看得到。广告中有把自己比喻成“航母”的,新闻中有我们的编辑记者把采访对象形容成“航母”的,诸如《×业“航母”起航》、《××行业打造“航母”》等。零售商业有“航母”,家电业有“航母”,餐饮业也有“航母”,较为典型的例子是一个经营火锅连锁的企业也自称为“航母”,就连最近南京成立的一家报业集团也说自己  相似文献   

5.
眼下,一些新闻报刊林立、新闻从业人员竞争剧烈的大中城市,出现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互相“串稿”的现象,值得忧虑。某记者一旦发现一个好点子,前去采写后,立即与其他同行联系,或复印多份相送,或发电子邮件,当天或次日多家报刊同时见报。有的拿到“串稿”后,改头换面便署上自己的名字,内容大同小异;有的干脆一字不改,换上自己的名字,“本报记者×××”一署便交给编辑。反正新闻类稿件又不像文学作品长篇巨著那样在乎著作权。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的不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 ,常被以下两类舆论监督的报道所困惑 :“去年 ,我市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 ,共查处县处级领导干部5人 ,科局级干部26人。某镇主要负责同志受贿12万元 ,被依法立案查处……”“××县××乡×村×组村民×××、××、×××、×××因赌博 ,昨天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 ,并被收缴赌资720元……”孤立地看这两则曝光新闻 ,是客观公正、无可非议的 ;但对照起来看 ,其不公正性就一目了然了 :31个贪官 ,连一个单位、一个姓名都未点到 ,举了一个受贿12万元的事例 ,也只是点到“某镇”为止 ,而且还称之为“同志” ;而四…  相似文献   

7.
经济活动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然而作为反映这一题材,并且具有指导意义的经济新闻不大吸引读者,确是长期以来新闻实践中一个令人深感困惑的话题。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相当数量的经济新闻的确太“硬”──内容生冷、语言干巴。动态经济新闻成了会议报道──如经济表彰会、新产品介绍会、经贸洽谈会、企业开工典礼等等;成就经济新闻从头至尾堆满数字;经验经济新闻中.经验成了能够随时迎合某种需要,可随意串换的一顶顶帽子;问题经济新闻则面对问题闪烁其词,大量铺排背景材料.结论在两…  相似文献   

8.
笔者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作为一个新闻爱好者,第一次举起相机拍新闻照片,没想到在省级党报《河南日报》(2005年5月18日)和《河南日报·农村版》(2005年5月17日)上了两个头版,这虽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笔者以为,拍新闻照片要有“三心二意”,才能拍出好的新闻照片来。“三心”即细心、耐心和信心;“二意”即吃透“党意”和“民意”。2005年5月15日是伊川县白沙乡集会时间,笔者外出时发现在白沙乡农村信用社的大厅里人山人海取款的情景,这使我想起前几天母亲拿的一个信用社的存折,存折的“注释”项为“粮补”。母亲还高兴地对我说,现在…  相似文献   

9.
眼下,在新闻媒体林立、新闻从业人员竞争激烈的大中城市,出现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互相“串搞”的现象,值得忧虑。某记者一旦发现一个好点的新闻点子,前去采写后,立即与其他几位供职于同一城市、不同新闻单位的同行联系,或复印多份相送,或在电脑上发电子邮件,以便在多家媒体刊登。还有的拿到“串稿”后,改头换面便署上自己的名字,内容大同小异;有的甚至干脆一字不改,换上自己的名字,“本报记者×××”一署,便交给编辑。反正新闻类稿件又不像文学作品长篇巨著那样在乎著作权,即便如此,大家都是私下达成协议的,互不相告,互相…  相似文献   

10.
《一月谈》登了民会同志的文章,提出“广告新闻化”好,读后很有同感。但我由此又想到另一个问题:如果把“广告”与“新闻”调个位置,变成“新闻广告化”,恐怕就不好了。而这正是当前经济新闻写作中一种常见的弊病。新闻广告化,或者有意无意地把新闻写得近似广告,在目前经济报道中是不少的,特别是在商业、市场动态一类新闻中,所见尤多。象有家报纸在报道一家工厂生产××牌护肤霜时,就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1.
县市报纸受到诸多因素限制,要想写出好新闻,确有难度,但绝非出不了有影响的作品。历届评山的全国好新闻中,有不少出自县市报,就是很好说明。依笔者所见,县市报欲写出叫得响的好新闻,多写“独家”新闻和“反衬”新闻是条路子。 写“独家”新闻,县市报纸有自己的优势。因它接近基层、接近实际、接近群众、接近生活,近水楼台先得月,“活鱼”多,可以产生带有泥土芳香的“独家”新闻作品。在全国第八届好新闻评选中,有一篇题为《体育专业户成了大“气候”》的“独家”新闻,说的是一位农家妇女,率队前往贵州参加全国旱冰比赛,这在…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昌吉回族自治州妇联举办了一次乡以上妇联干部培训班,其中的一项内容是对学员进行新闻基础知识的培训。学习与试笔相结合,每个学员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习作。习作细腻与粗疏兼有,其长与其短共存。我应邀为之评点,评点引发了学员的兴趣与共鸣。培训班的课堂毕竟是一个小天地。作为互相启发的“一孔之见”,笔者以为,有必要和更多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参加学习而又有兴趣写点新闻稿的通讯员交流心得。于是,产生了这篇《女作者习作评点录》。事实应当是具体的[例一]“×××妇联压缩开支,向灾区捐款200元。”[评点]这句话讲了两个事实。其一,“压缩开支”;其二,“向灾区捐款200元”。后者讲清楚了,前者没讲清楚。“压缩开支”是个原则的概念,这个原则的概念需要用具体的说法去充实。没有关于“压缩开  相似文献   

13.
套句要不得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不少新闻稿中,字里行间,款式布局常见如下这种套句。××(领导)改变了……受到了群众好评。××(单位)改善了……受到了群众欢迎。××(科技人员)改革了……作出了贡献。大凡性质相同的新闻,皆有类似的开头和结尾。当然不是说这些话就是帮话,而是用的太多、太滥、太俗,成了风,成了套。也许有人会说,写新闻不是要求简短、精练吗?用上这一句可以省不少笔墨。诚然,这些话的“概括性”倒是很强的。它虽然可以使篇章短,却不能使文字精。这样的概括除了使人感觉报道内容空洞之外还能给读者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会议新闻太多、太滥,成为人们深恶痛绝而又无可奈何的一大顽症。许多会议新闻的写法一般是这样的:××会议于××日在××举行。××在会议上讲了话,××强调指出……会议认为……会议要求……会议号召……参加会议的还有……这种新闻的表现方式的确让人望而生畏,避之惟恐不及。可以说,这种新闻也迫切需要挤水分。正因为如此,《挤“水分”》这篇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录音特写,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我们试从三个层面作出分析: 首先,在政治层面上,《挤“水分”》是对数字出干部、数字出政绩腐败现象的深刻而生…  相似文献   

15.
众议     
苟且偷生的日子2005年8月20日,我无比伤心地主动离开了工作10年的《×××法制报》。因为这里的新闻寻租与新闻腐败,在拷问着媒体和记者的良心,在拷问着媒体的公信力。朋友对我说:“你如果把《×××法制报》的事写出去,你就是疯子。”  相似文献   

16.
何时为猴年?     
大年初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一则关于某地知识分子乔迁新居的新闻中,播音员罗京先生有如下一段播音:“……有××对知识分子乔迁新居,欢天喜地度过猴年除夕之夜。”这话指的是,1992年2月3日发生的新闻事实,,也就是农历辛未年十二月三十这天的事。而罗先生度过猴年除夕之夜一句,就令人大惑不解了。谁都知道,“除夕”就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以我国农历传统纪年,1992年2月4日才算壬申(猴)年第一天;2月3日是农历辛未(羊)年最后一天,因而把这天说成“猴年除夕之夜”,不免贻笑大方。我断言,作为播音员的罗京也许只是“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去看望一对老夫妇,他们正收听某地方电台广播。有则寻物启事说:“不慎将××市×××号房产证丢失……”老妇很惋惜,“哎!‘不慎将’这个人真马虎,好几次广播他丢东西了。”老汉说:“那天××(省)电台广播××市的新闻,不知为什么老说‘该死’(该市)”。对此,我们不能责怪二老的文化和欣赏水平,也无意挑剔这家电台的毛病,而应反思的是:正确运用广播语言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有必要经常谈论和认真研究。早在1946年我国广播电台创建之初的《工作细则》就明确规定:“用字用词要力求念起来一听就懂,对于文言或难懂字句,要加必要的通…  相似文献   

18.
深化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现在“创新”作为一个提倡的概念,变得流行了,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看,它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具有推进意义的,因为我国处于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许多思想观念需要创新。如果说新闻学和传播学也要创新,那主要应表现在总体观念的更新和研究的深化上,要防止将“创新”解释为添加几个新名词、添加几个“新闻××学或××新闻学”、“传播××学或××传播学”,这种庸俗化的现象现在有所抬头,我们不能为此捧场。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写新闻是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本是一条原则。然而,在“文革”中这条原则被践踏了。在“文革”开始不久的1967年11月12日,有家报纸刊出了321 个字,只有半句话是事实的“新闻”,现摘录如下: 本报讯海救×××船在形势教育中,广泛发动群众。大摆大谈文化大革命的大好形势。表现在:无产阶级革命派力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报端上屡有让人“不大放心”的娱乐新闻出现。不妨举几个去年以来的例子为证,如“张艺谋要当电影局副局长”。“×××没当歌手大赛评委是因其素质差”、“××影片被禁”、“××影片开禁未作一处修改”、“××影片将是中国第一部分级影片”、“××被困雪山生死未卜”、“××因老公解职猛拍广告以贴补家用”、“《芬妮的微笑》参赛莫斯科电影节并获电影节奖”、“面对绯闻流言××快崩溃了”,等等。这几条“消息”经事实“检验”,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稍加分析,类似“娱闻”的产生可分如下三类:一是某些影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