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非遗柳编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推动柳编技艺的传承,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促进柳编产业的创新发展。高职院校在柳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诸如理念、师资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现实困境。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有序开设柳编课程、支持学生参加相关技能大赛、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重点扶持创新创业人员等举措将非遗柳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2.
从安徽省阜南柳编艺术的文化特征展开,在非物质遗产保护的背景下阐释阜南柳编的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特征,作为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追忆,在视觉艺术上呈现一张代表安徽历史文化与艺术的名片,为阜南柳编的再次腾飞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阜南柳编的艺术特征出发,研究阜南柳编在现代家居中的创新应用方法及设计实践,将民间手工艺与现代家居设计相结合,使传统手工艺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生活,在应用实践中体现出柳编的实用价值及艺术文化内涵等。现代柳编家居产品创新设计为阜南柳编的开发与延承注入新活力,同时也为现代家居的创新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柳编工艺品的真实感绘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柳编工艺品外形、材质等的分析、归纳,借助Bèzier曲线、曲面理论及相关知识,以VC 为平台,嵌入OpenGL三维图形软件包,实现了柳编工艺品真实感图形绘制.  相似文献   

5.
柳编工艺是由传统编织工艺中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门民间手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柳编工艺逐渐被人们发现利用并成长的轨迹。无论实用性还是观赏性都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继续发光发热,并因其材料的柔韧性、天然性逐渐受到国内外建筑界、艺术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郭秀敏 《山东教育》2012,(Z6):64-65
我园所在地是柳编工艺的发祥地,也是柳编原料柳条的主产地。每到春夏时节,成片的柳林,柳枝婆娑,柳叶飘舞,不仅是鸟儿栖息的天堂,也是孩子们成长的乐园,"我们去柳林吧!"成了时常挂在孩子们嘴边的话,因为柳林里有孩子们看不够的风景,享不完的快乐,问不尽的为什么。六月一天的上午,草长莺飞,风和日丽,应了孩子们的愿望,我  相似文献   

7.
安徽淮河柳编作为富有盛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编织材料和编织技艺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推进,其技艺传承和产业化发展均遇到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追溯历史沿革,比较古今工艺技法,分析现代产业产生的原因及问题,进而提出相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黑龙江省农垦江川农场工会组织的工会干部普法学习班上,一位每天都坐在前排位置上,认真记着笔记的青年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带领农场百余名下岗职工,年创产值200万元,曾荣获过农垦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称号的外向型私营企业柳编厂的经理王东晨。今年刚满32岁的王东晨自1998年从父亲王华山手中接过柳编厂经理的担子后,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他认识到,新时期的私营企业老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要靠优质的产品,而且还必须懂法知法。于是,王东晨拿出2000多元钱购买了《劳动法》《工会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订阅了《中国职工教育》《工人日…  相似文献   

9.
临沭白柳     
临沭县的青云、白旄和韩村三个乡镇是以种植白柳,以柳编产业出名的乡镇。在田间,可以看到一片片白柳的海洋,微风吹起,层层波浪,好像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这里的农民都以编织白柳为生,最初主要编织一些家庭用  相似文献   

10.
簸箕     
安静的日子里,我常常陷入对乡村的回忆中,譬如想起斗笠、木犁,还有簸箕。簸箕是乡间最常见的农什了,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它。它是由白柳编织成的,三面立起,一面敞口,敞口的一面逐渐增宽。淘米做饭,母亲会把簸箕端到门口,就着微风,把米里的糠与沙砾簸出去。  相似文献   

11.
“折柳赠别”民俗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柳之古义与离别的联系入手,结合柳树的特点和功能,分析论述了古代“折柳赠别”民俗的缘起与发展以及“折柳”在送别诗词中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2.
韦梦雪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11-12,23
柳作为一种原型意象,蕴涵的丰富非其它意象可比。综合起来看,至少有三种:一是象征离别,蕴含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别后的绵绵相思之苦。古代有折柳送行人的习俗,诗人多采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二是用杨柳象征春天,柳眼、柳芽、柳丝、柳叶、柳花、柳絮,皆是诗人吟咏的对象。三是以柳喻人,寄寓身世之感。既有男性诗人用以比拟心目中美好的女性形象,也有女性自比自叹,自抒胸怀。  相似文献   

13.
"杨柳"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最早、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成为他们表达某些特定情感的载体。重点讨论宋词中杨柳意象所体现的不同审美取向,以及它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内涵,以期从一个新角度,对柳意象得出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柳”在宋词中的运用是惊人的,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且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展现出五彩斑斓之色.宋代词人以咏柳之语和喻柳之笔大量吟咏柳这一景物,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赋予了柳这一景物浓厚的文化涵蕴,形成了宋词中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相似文献   

15.
以成语大词典中收录的含"柳"的成语为基础,分析了"柳"所包含的意象,"柳"在成语中的意象有:借指离别、形容女子姿态美好、比喻春光明媚、暗指狎妓及妓院、比喻说话做事飘忽不定、表示人的心境凄凉等等,这些意象都是基于"柳"这一我国南北常见植物的形态及生长习性逐步演变而来的,并在现代书面语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6.
至迟自汉以来,杨柳被广泛种植于宫廷苑囿,成为宫中常见的绿化树。杨柳植入宫廷后,很快得到帝王文士的喜爱,他们爱柳、赋柳,甚至亲手种柳,杨柳也成为帝王、文士笔下常见的吟咏对象。中唐出现了专门的吟咏宫柳的诗歌,此后宫柳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题材。宫中杨柳特殊的种植场所赋予杨柳别样的美感。文人对官柳的反复吟咏,表现了文人企盼君王赏识改变处境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古人倡导“诗言志”,令人崇尚“言为心声”。不管怎样,诗文中抒发作者感情、状物咏怀的题材很多,以“柳”为题材的诗歌尤其多。诗人借助“柳”之意象,或抒情怀,或展抱负,或浇块垒,或讽时事;可以说“咏柳”诗词是中国诗海中的艺术奇葩,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8.
唐代咏物诗中的咏柳诗在意象开拓、表现手法的运用、托物寓意传情三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唐咏柳诗在意象开拓方面由于古代溪桥文化赋予意象的情感性基础,加之诗人的优美想像,使得意象丰富多彩,从而也使得唐咏柳诗有了某种中华民族性。  相似文献   

19.
“柳”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在送别诗中。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含有“柳”意象的送别诗及其译文,探讨作为送别意象的“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别离诗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意思最深,因而也最引人注目。文章紧扣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的“柳”这一意象,从它的成因、实质展开了充分的分析探讨,并对其认识意义和美学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