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位”字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汉字尤其是会意字,用心琢磨一下,真是耐人寻味。如“信”字,由“人”字和“言”字合成, “人言为信”,表示人说的话有信用。再如“位”字,由“人”字和“立”字合成,“人立为位”,表示人站着所占的地方,即位置。  相似文献   

2.
释“咎”     
分析了“咎”字的甲骨文形体,认为“咎”字的初形为上从倒“止”下从“人”的会意字,“咎”字的字形义为天神降灾祸于人。《说文》根据“咎”字已有讹变的篆书去分析字形,认为“咎”字“从人各。各者,相违也”,不确。  相似文献   

3.
撇捺     
撇捺为“人”。“人”字在字典里可谓平凡,而我们从支撑的角度去看,这字便超凡脱俗意蕴深长。“人”字若没有撇捺支撑,那就没有了汉字的刚劲洒脱,也就不会有我们为人的一派率真坦然。没有“撇”的“捺”是孤独的,没有“捺”的“撇”是寂寞的,只有撇捺支撑才有“人”字的精彩,只  相似文献   

4.
认字     
明明学认的第一个字是“人”字。认得字了,她很高兴。一天,爷爷在看书,明明就嚷道:“爷爷,爷爷,我认得字,我要看。”爷爷就把书递给了她。“你看,这里边有没有‘人’字?”明明细看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人”字。忽然,她惊喜地叫了起来:“爷爷,爷爷,我找到了!”她指着一个“入”字说,“这个人把脑袋转到那边去了,难怪我找不到。”  相似文献   

5.
宋词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是一个看似和宋词风貌没有很大关系的“人”字.采用数据定量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对宋词中“人”字使用频率最高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人”字外延义项众多,构词能力极强,本身就是古汉语的基本词汇和高频字.就宋词名家的“人”字使用倾向进行分析,得出有关“人”字的具体高频词,从五个方面归纳这些高频词汇的词义指向,总结宋词中“人”字高频使用的蕴涵所在.  相似文献   

6.
三人行     
说到三人行,我一下子想到“众”这个字。三个“人”组合在一起,稳定而美观。我不知是哪位“圣人”发明了这个“众”字,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他发明这个字的经过。他一直想创造一个字来表现“多个人组成的集体”这个含义。他住的地方有三个人,关系十分好,总在一起工作,挣到的钱按劳分配,三个人都过上了富足的日子,因为他们总并肩行走,大家都称他们“三人行”,于是那人联想到把三个“人”组合在一起创造一个字。可是,把三个“人”竖着由上到下排放,这字太长了;把三个“人”横着从左到右排放,这字又太宽了;苦恼之余,他猛然发现三个人中有一个人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决定,并很善于调节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另外两个人也十分听从他。那个一心想发明一个“众”字的人终于想到了将三个“人”字  相似文献   

7.
[两盈]《汉将王陵变》:“见有三十六人斫营,捉得三十四人,更少二人,更须捉得两人,便请同行。两盈不知,赚下落马。”项楚曰:“两盈,指丁腰、雍氏。‘盈’应是指人,俟考。” 按,“盈”字即是“人”字之误。致误原因有二:一是由“人”之音转而讹,今北方口语方言“人”字或读为yin。二是由“盈”字的俗写体与“人”字混淆。《敦煌资料》第一辑附表1《别  相似文献   

8.
前人多有对“仁”字进行文字学探源,本文总结了已有成果,将其观点归类,大致有四种,或认作会意字,释为“二人为仁”,或认作“相人偶”之象形,或认作省形之形声字,或认为从“尸”,源于古代尸祭。在概括基础上略加辨析,进而结合战国古文字字形探究“仁”字本源,认为“仁”乃“人”字分化字,其意从“人”字发展抽象而来,其右边部分为分化符号,以区别“人”字,不具实在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人的“名字”是一个词,“名”“字”一家,意义相同。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10.
相传,元末朱元璋起兵造反,攻下姑苏城时,朱元璋心潮起伏,想到古为吴地的姑苏如今已攻克,岂不是天意?于是脱口吟了句: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军师刘伯温一听便知这是巧用“析字法”出的上联,“天”字下加“口”,就是“吞”字;“天”字上加“口”就是“吴”字。刘军师莞尔一笑吟出下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其意在赞颂朱元璋壮志凌云、气壮山河一举“吞吴”,推翻元王朝,“全任”在身的“王”者风范。用的也是“析字法”,“人”字下加“王”字不就是“全”字吗?“王”字边加单“人”不就是“任”字吗?此联巧析字形,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含蓄…  相似文献   

11.
“人”字一撇一捺虽简单,但却 有一番特殊的含义。 “人”字上面一个头,下面是两 只脚,告诉我们人活一辈子,做一个 正直的人。“人”字同样是上窄下宽, 却蕴含着“有容乃大”的深刻道理。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名和字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又怎样使用名和字?其实,了解这些,不但增长了我们的古文知识,更有助于我们阅读古文。  相似文献   

13.
砰砰爆米花     
《小朋友》2003,(2)
“人”字加一划,可以变出大、个等字。给“人”字加两划,你能变出哪几个字呢?  相似文献   

14.
近一些年来,有的人误以为方音中的“ sang”就是人体部位的头。其实这个“ sang”字的本义是垃圾,或者指人时是邋遢,而不是人的头。古人说的sa字的本字是“颡”字。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表示“谁(什么人或什么事物)是怎么样”的句子。这类句子对一定的“人”或“事物”进行描述,表达描述者对所要描述的“人”或“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行为,存在或不存在某种后果的认定。我们把这类句子叫做“是”字认定句。长期以来,由于“是”字被认作判断词,使“是”字认定句淹没在“是”字判断句之中。  相似文献   

16.
“所”字结构是指“所”字与词或词组结合形成的造句单位。“所”字结构在文言文中使用率很高。据王克仲《关于先秦“所”字词性的调查报告》统计,在先秦21部著作中,“所”字共出现6484次,其中“所”字结构占6252例。对于“所”字的词性,历来是语法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自《马氏文通》将“所”定为“接读代字”以来,此说颇有影响,当前持代词说的人仍大有人在;陈承泽先生在《国文法草创》中,对代词说提出了质疑,认为“所”字是“助字之含指示作用者”。陈的观点后来也为不少人所接受。对“所”字词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     
儿子:爸爸,开会的“会”字怎么写?爸爸:简单得很,“人”字下面加一个“云”字。儿子:爸爸,为什么“人”加“云”就是“会”字呢?爸爸:傻孩子,开会就要有人说话嘛!别人说什么,你也跟着说什么,大家一起说不就成了“会”吗?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指人的“的字结构”主要有“VP的”、“NP的”、“AP的”几种形式,其中“VP的”有四个小类。英语中常用的表达汉语指人的“的字结构”也有四种手段,其中以-er类派生名词和不定代词some/others使用的最多,对应性也比较强。前者用于表达汉语中指称行为人或职业人的“VP的”,后者用于表达“有的”及含有“有的”意义“的字结构”中的“VP的”、“AP的”。汉语指人的“的字结构”的运用属非正式语体,而“X者/家/手/的人”为正式语体。  相似文献   

19.
一字妙联     
刘炜 《老年教育》2010,(1):38-38
清代咸丰年间,有人出一上联求对,联中仅一“墨”字。不少人遂以“笔、纸、砚、书”等字应对,却均不是佳对。惟一人以“泉”字应对,被公推为最佳下联,流传至今。这副“一字联”写出来就是:  相似文献   

20.
不少的人往往把“老奸巨猾”、“狡猾”中的“猾”字写成“滑”。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的错误呢?其原因是对“猾”的字义缺乏完全的了解。包括《辞海》在内的许多工具书,仅仅把“猾”字解释成“狡诈”、“扰乱”。其实,它们的这些解释都带有一点片面性,因为它们都只是讲的“猾”字的引申义,而没有讲出其本义。对于“猾”字的本义,知道的人恐怕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