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异蛇究竟指什么蛇?有五步蛇、蝮蛇、银环蛇、泛指永州地区的毒蛇之说,也有人认为是虚构的。根据柳宗元的作品与永州的实际分析,异蛇是以五步蛇(蝮蛇)为基础综合加工的,是蒋氏与赋敛发生关系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本文从避讳的产生与发展、范围与方式、危害与利用等方面作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4.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本文从避讳的产生与发展、范围与方式、危害与利用等方面作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课文中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结尾“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课文注释:“人:民,避李世民讳,故用人。”为什么要避“李世民讳”?原来,在封建社会,对帝王将相及尊长是不能直呼其名字的,谓之避讳。特别是对帝王的名字,臣下及百姓是绝不能说或写的,否则就叫犯讳,犯讳就要杀头。所以,臣子们不论说话或写文章,都要尽量绕开帝王的名字,或者用一个其他形近、义近的字去替代。这里用“人”替代“民”就是避讳的一种。这样沿袭下来,就形成了修辞格式上的讳饰。  相似文献   

6.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纪实性的传记散文名篇,《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的传记散文名篇。两篇文章虽一实一虚,但都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为政和居官是否有“生人之意”、政治主张:改革弊政。但再渎《捕蛇者说》和《郭橐驼传》,却发现两篇文章还有诸多相同处:  相似文献   

7.
了解古代人名的避讳制度 ,将有助于消除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障碍 ,对古文学习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板书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重视。板书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是文章结构的一根线 ;是启迪学生思维的窗口。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文章的结构 ;理清文章思路 ;从而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笔者就十多年来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9.
面对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联系一下初中学过的《捕蛇说》,我们就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结尾处点明写作目的,进而看出作并不一定是真的见过或知道捕蛇、郭橐驼这样的人物,这只不过是一种“寓言式”的创作风格。作这种创作思想很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相似文献   

10.
<正>在《辞海》中这样解释"避讳":"封建社会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写出或说出叫避讳。"在中国,避讳有悠久历史,《礼记·曲礼》载曰:"名字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明文规定取名的避讳;后来,《左传》又加上"不以畜牲,不以器帛"的词条,正式宣言"六避"。可见,早在周代就已出现了避讳。不过直到战国时,避讳还没有一整套制度。秦汉以降,大一统的政局形成并得到巩  相似文献   

11.
唐朝柳宗元和宋代范仲淹撰著《捕蛇者说》和《岳阳楼记》,一位目光集中,一位眼界宽阔;一位情意凝重,一位思神纵横;一位援笔说蛇,一位铺纸绘景;一位意在进谏皇上减轻赋税,一位倾心规劝挚友克己奉公。二者内容有如此诸多不同。但是在社会影响上同为脍炙人口。最近,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了它们结构形式的异曲同工:两篇散文都是五个自然段,都分三层;第一段为第一层,第二段至第四段为第二层,第五段为第三层;各层内部对比写法,层次之间节节蓄势;最后抒议主旨,喷薄而出.  相似文献   

12.
陶任重 《学语文》2002,(1):15-15
初中《语文》第六册《捕蛇者说》一文,对“向吾不为斯役”一句做如下注解:“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向,从前。”我认为对句子的翻译无可非议,而释“向”为“从前”颇为不妥。其原因有二: 其一,“向”字在古汉语中的义项有:①朝北的窗户;②窗户;③朝着、向着;④趋向、奔向;⑤从前、往昔;⑥假使、假如等项。孤立地看,将“向吾不为斯役”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时释“向”为⑤、⑥两个义项均可。但课本注释对全句的翻译是“假使我不当这个差”,而单释“向”为“从前”,这样一来,“向”的释义到  相似文献   

13.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是《捕蛇者说》中的一句话,教材注释将此句译为:“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其中“搜刮”和“毒害”无论从柳宗元当时的政治处境还是从本文的语言风格上来看,都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4.
学过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人一定不会忘记文中点题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很多参考书对这句话的翻译都是这样的: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我觉得这样翻译不妥,整个句子应译为: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啊!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创作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题先行论是柳宗元惯用的创作方法,他用这种方法为我们创作了一批留传千古的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形象,反复体现着探索治国之道、关注民间疾苦、抨击丑恶现象、宣扬高尚情操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顾绍伟 《快乐阅读》2011,(22):156-157
"说以感动为先"。《捕蛇者说》一文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  相似文献   

17.
岁:年。《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曩:从前。《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向:先前。《石钟山记》:"与向之噌吆声  相似文献   

18.
一,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胺炙人口的作品,有多篇被选人中学课本。《捕蛇说》就是其中之一。该已深人到当代中国的千家万户,“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多少人已耳熟能详,倒背如流。尽管如流,如果贸然问一句“这篇章是什么体”,只怕很少有人能准确回答。会回答的也可能众口一词说是散,“柳宗元在永州亲眼看到这种情景”,以自己的笔描写自己看到的实事,不就是一篇纪实性散么!我们问过几个教过这篇课的中学老师,也都是这样回答。从来没来人把它当成小说。但是,反复地阅读几遍之后,我们对“纪实性散”说产生了怀疑,认为它只能算作一篇小说,一篇篇幅不长的唐代言小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小说的写作。  相似文献   

19.
20.
古代寓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