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灾难报道能力的提升是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综观近几年的灾难报道,我国媒体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报道模式、手段和思路在不断改进,取得了突破.汶川地震报道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及时性、透明性和人文性.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媒体对灾难报道的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媒体灾难新闻报道的进一步发展.灾难新闻报道特点分析近年来,我国媒体的灾难新闻报道还处于探索时期,但总的来说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突破,特别是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难的报道可圈可点.其报道上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体现:  相似文献   

2.
赵利利 《新闻前哨》2015,(3):40-41,61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我国主流媒体习惯将民族文化中的原型意象融入到新闻的叙述话语以唤醒受众的集体无意识,发挥群体在场的精神凝聚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价值观念的日益多元,程式化的报道方式很容易激发受众的对抗式解码。本文以人民日报对云南鲁甸地震的报道为例,以荣格原型理论的相关内容为理论基础来进行灾难报道中战争英雄原型的再现分析,指出灾难报道中的原型叙事困境,以期对新闻报道实践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灾难新闻,是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祸等各种灾难事件的报道。从大众传播的规律而言,灾难事件本身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力、冲击力和破坏力,都会给人们在心理上、生活上带来巨大的震撼,具有很强的新闻价值。灾难新闻报道,历来是报道要求高、受众关注度高、操作难度大的新闻报道领域。近年来,国内外灾害事件频发,灾难新闻报道构成了我国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大众媒体如何做好灾难报道,达到稳定社会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近年来的灾难新闻报道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实践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业界研究灾难新闻报道伦理问题的多,探讨法律问题的少,研究受众知情权的多,分析灾难当事人人格权的少,本文从权利冲突人手,旨在探讨灾难新闻报道中灾难当事人的生命健康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与新闻媒体的采访权、受众的知情权等发生冲突和如何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姜伟超 《新闻世界》2009,(12):125-126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的精彩表现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由于不少媒体记者对灾难事件报道经验不足,在采访过程中给被采访者和受众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新闻报道中的最小伤害原则应引起媒体从业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媒体报道的实例阐述了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在审关取向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缺乏人文关怀、报道低俗娱乐化、曲解新闻的“接近美”、语言文字与报道基调不协调等。由于灾难新闻一直以来都享有非常高的关注度,某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为了自身利益,消极地迎合受众,不仅没有发掘新闻中的美,反而将灾难盲目地当做热点追捧、炒作,这无疑会对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媒介的生存环境,传统的纸媒地位受到威胁,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从其报道的新闻情况来看,要想赢得更多受众,就要注重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下文针对当前我国新闻报道面临的状况提出有效对策,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促进我国新闻事业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灾难性事件报道方法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灾难性事件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难以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面对灾难性事件,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供丰富、连续的新闻信息,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讲究报道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  相似文献   

9.
李义菲 《新闻世界》2013,(6):319-320
4·20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媒体第一时间向社会报道了灾情。但部分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片面追求报道速度或为吸引受众眼球而降低要求,在采访中忽视受难者的感受、伤害他们的感情,导致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作为社会新闻的一个特殊品种,灾难性新闻报道由于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对而言具有较高的受关注度。媒体在满足受众知情愿望的同时,也需要拿捏好报道的分寸,防止造成负面影响。今年4月份以来,我国接连发生三起灾难(含台湾华航),在采访和报道这三次空难时,有些媒体显得有些随意和草率,引起了遇难者家属和受众的不满。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1.
在灾难发生后,除了现场救援人员和当事人外,媒体对灾难了解情况相对较多,因此媒体的灾难新闻报道对受众获取信息有着重要的作用。综观近年来的灾难新闻报道,进步之处在于形成了多级联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内容趋于理性等。不足之处在于过度的悲情传播,有时会把负面事件变成正面宣传,以及面对负面情况的失语。做好灾难新闻报道应该坚持专业性,及时沟通协调,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体现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陆丹 《新闻前哨》2006,(12):37-38
今年7月26日是我国唐山大地震30年祭,全国媒体从传统报纸、电视、广播,到新兴网络,纷纷设立专刊、专题对抗震纪念进行报道,30年前发生的那场举世罕见的灾难一时成为媒体聚焦的热点。这些报道使受众对唐山大地震的认识和了解在深度及广度上都有了拓展。本试从分析这些报道入手,探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思维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作者手记:“灾难新闻报道方法系列研究”系本人近年主攻方向,此系列计划由三篇论文组成,其中第一篇《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和第二篇《灾难性事件与新闻舆论监督平议》已分别在《声屏世界》今年第5期、第8期上刊出,本文为第三篇。这三篇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篇。希望拙作能给新闻一线的记者和编辑提供采写参考并从中有所启发。如果说灾难新闻报道在满足受众知情权、实现舆论监督权的时候是把灾难性事件作为客体来看待的话,那么,在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还存在着一个如何对待灾难性事件的主体即灾难的亲历者或…  相似文献   

14.
李贺 《新闻世界》2010,(6):131-132
在大众媒介环境下,受众知情权的基础是"传者的真实",而非"受众的真实"。①在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化的今天,一些媒体新闻价值取向出现了错位,威胁着受众的知情权。本文从当前媒体新闻题材的选择和报道倾向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媒体新闻价值取向的错位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对灾难报道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意见,此类题材的突发性、负面性和社会性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记者在采访写作中要选择合适的叙事视角,既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又要合乎时宜、合乎受众的心理需求,以最佳的方式把受众最需要的信息传达出去。汶川大地震中的新闻报道数以万计,本文以新华社记者朱玉的汶川大地震报道为分析文本来阐述优秀灾难新闻报道应该具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饶瑶 《新闻三昧》2008,(7):16-17
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对受众和社会发展、对媒体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媒体正在努力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新闻实践当中。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再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三次灾难报道的理念和形式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我国媒体人文关怀意识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建国六十年来的灾难新闻报道史,探讨了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史上的教训与不足。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更应尊重新闻规律,充满人文关怀,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8.
灾难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灾难报道既要体现党和政府对灾难事件的重视和关心,体现媒体的舆论导向和态度倾向,又要融入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没有人文关怀的灾难报道,是不成功的报道。笔者认为,要从受灾当事者、新闻报道者和受众三个方面和环节来提升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薛净 《新闻世界》2010,(9):57-58
我国的科技报道对受众的关注度不够,在语言和内容上也有一定的欠缺和不足,这些都造成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不足,也影响了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媒体在传播报道科技新闻对要做好对自身的定位,做好受众分析,从业者要增强自身的科技知识修养;科技报道的语言要平实,贴近受众,版面也应简单生动。增强科技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有利于增强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进步让媒体在突发新闻报道中转变策略,从信息采集、采访角度、报道方式等着手,逐渐与受众之间相互依存;受众也从新媒体技术革命中得到启发,希冀参与到媒体事件中,受众的角色定位也由此发生了转变。本文旨在分析在一系列突发事件报道中传统媒体和受众的反应,讨论当下中国受众的重新定位以及传统媒体可能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