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沁园春》调为北宋时新出现词调。两宋《沁园春》共有词作428首,是当时最盛行的长调之一。《沁园春》调为两宋文人喜爱,与其具有形体摇荡和谐、句式整齐错落、声情豪放雄健、韵律急缓错落等审美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2.
宋代咏物词的题材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咏物词共有2999首,所咏事物多达250余种,涉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统计表明,不同词调、不同词家在对具体咏物题材的选择性或日适应性上,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为植物、气象、饮食、天象、动物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人的生活情趣、审美习尚和词学观念。  相似文献   

3.
王三毛 《现代语文》2006,(10):10-11
王质(1135—1189),其先郓州人,后徙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绍兴三十年进士,官国子正、敕令所删定官、枢密院编修,通判荆南府,后奉祠山居。今存《诗总闻》、《雪山集》、《绍陶录》等。《诗总闻》为宋代去毛序研究《诗经》的三家作之一。李家树认为:“王质的《诗总闻》在宋代甚至整个‘诗经学’的历史上是一本忽略和被低估了的《诗经》专。”“真正打倒《毛诗序》的,在南宋是郑樵和王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时代背景 ,艺术特点等方面谈了作者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两宋咏史词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咏史词人或通过咏叹女性来折射现实;或借咏史以言政、借史以抒怀;或以铁血丹心抒忧国忧民意;或寄情山林田园、不问古今兴废,等等.文章按照四分法将两宋咏史词划成北宋前后期和南宋前后期四个阶段来论述其主题流变.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教学中一贯坚持立足学生长远持续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文以《沁园春·长沙》一课的教学为例,阐明了笔者在教学中是如何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的。  相似文献   

7.
对《儒林外史》结尾词──沁园春的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的首尾两首词是该书的要旨,尤其是结尾词,前半阙还涉及了作者吴敬梓的个人经历,更值得我们研究。本文对结尾词──沁园春的理解与翻译,从背景到时代,从作者的思想到感情,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全诗的英译提出了八点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8.
秦观在北宋词坛开始趋于分化的条件下,弃北宋初期小令的理性观照,复五代艳词的感性抒发,重现和发展了五代词绮怨的风貌,虽有发展创新,终未脱却《花间》窠臼。他吸收了温飞卿的细腻与含蓄,然不似温的禾农艳,接受了韦庄的清丽,却较之更为深曲和委婉,使词境改变了从前那种尚嫌单薄、浅直的面目,转而变得更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保留了《花间》词的神韵风调,取《花间》之神并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9.
极具特色的文人渔父词,是中国词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国隐逸文化一个突出的"热点".中唐词人张志和5首<渔父>开渔父词创作先河后,渔父词便倍受文人士大夫的青昧,代代吟唱,绵绵不绝,并在两宋时期达到了高潮.文章以两宋文人渔父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生成、勃兴的原因,并通过这些渔父词及其渔父形象,透视在两宋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立身处世行为和各种各样的隐逸心态.  相似文献   

10.
俳谐词一直是宋词研究者关注的边缘地带,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不少学者开始关注俳谐词,研究者们对俳谐词概念的界定进行了拓展,认为不仅包括让人觉得有趣的作品,还涵盖了不符合儒家传统诗教的词作。论者对俳谐词作家的关注主要集中于苏轼和辛弃疾,认为二人由于坎坷经历造成的内心愤懑成为其创作俳谐词的诱因。此外,对俳谐词产生原因的讨论主要是从历史和社会背景、文化氛围以及文人性格诸方面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词史上,相隔600余年,均以小令独擅胜场的晏几道与纳兰性德相似多于相异。他们性格一致,多情而笃于友谊,真挚而忠于爱情,词作凄清委婉,“绮梦”含蓄。《小山词》和《饮水词》好象两个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灵魂。本文试从作家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生平、思想以及作品的实际出发,对两位词人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2.
《沁园春》是两宋词坛较为流行的著名长调之一。其句式以四言句为主体,四言句在其全部句式中占有比重多达60%。大量四言句的运用,使得词体既在外观上具有整齐均衡之美,并于内在结构上形成节奏和谐、韵律匀停之妙,极为雅驯典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经传释词》与《词诠》在虚词研究方法上的特色做了分析。指出两书共同特征是运用声训、相同的句式结构和不同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虚词的句法和意义。《词诠》更是将语源学的思想运用到虚词的注释中。  相似文献   

14.
重点从三方面进行英汉形态理据词的形态构成对比分析:英汉共有的形态理据词的构成方法对比;英语中特有的形态构成方法、转化法、拼缀法;汉语中特有的形态构成方法、重叠法;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英语是综合语,注重表形,其特征是通过运用形态上的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形态理据性较强;汉语是分析语.注重表意,其特征是通过语序及虚词的方式来表达语法关系.文字理据性较强;通过分析英汉形念理据词在形态构成上存在的某些共同属性与差异。引起学习者对英语相关形态理据词的更大的注意,从而加深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认识、理解及掌握。  相似文献   

15.
《稼轩词》与《东山词》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角度对辛弃疾的词作进行考察,以辛弃疾性格、学识、词风相仿佛的贺铸为参照系,探析二者的契合与相异,以深化对辛弃疾其人其词的认识。此篇着重作家人格特性、审美追求及辛词以气运词特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完颜亮的《念奴娇》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都是对北国雪景的壮阔描绘。二人都是政治家兼诗人,都具有融南北文化于一炉的文化性格,且注重对文学传统的继承,所以其词作也都具有豪放之风、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二人的词作对当时的词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词史上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选本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批评形态。两宋词选的编纂甚为纷繁,但长期未被纳入词学批评之列。词选与词话同样具有批评价值。两宋词选的编纂反映了两宋时期的词学批评观念。文章试图通过两宋词选的编纂来探析两宋词学观念的审美流变。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咏雪的诗词不少,但大多数仅着眼于对雪本身的描写,抒发个人的乐趣。而毛泽东这首词,是咏雪而又不停留在雪上,从写雪景到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把长城、大河、群山、高原尽收笔下;从描写伟大河山进而评论历史人物,从过去的秦皇汉武一直写到今天的风流人物。在描写和评论中,善于抓住典型环境和人物事件加以集中概括,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气魄雄伟达到了登峰造极。  相似文献   

19.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教材仅是我们教学的"材料"而不是唯一内容,所以在教材处理上,就要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形成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补充课内的一个相互补充的课内外循环开放性教材。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要求教师应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因此,教师就要由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变成新课程的塑造者。  相似文献   

20.
《本事词》是清道光年问叶中芗所著,属少有的专门辑录“词本事”的词话著作,所辑材料对研究唐五代至金元时期的词有“知人论世”的参考价值。《本事词》的作者叶中芗比较重视以自己的标准编撰处理“本事”,在形成该著作特色的同时,产生了一些文献问题。为此,需要一一辩驳,以便更好地认识该书在词学批评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