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艳 《文教资料》2011,(5):30-32
隐喻是文化特色和思维方式的微妙体现。英汉隐喻中的喻体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在《围城》中,这点体现得尤为突出。本文从文化视角分析珍妮英译《围城》中隐喻的翻译,并对部分隐喻翻译提出商榷建议。  相似文献   

2.
庹政的小说《百合心》是一部戏仿之作,通过对《围城》风格的模仿,从而与《围城》形成互文性,并构建这部小说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百合心》在内容上看似借用了《围城》的意境,但又有绝不同于《围城》的内涵;在形式上看似承袭了《围城》的风格,但又有跟《围城》完全不同的叙事策略。"百合心"既是对商品经济时代社会空心化状态的隐喻,也是对"空心人"生存状态的隐喻。小说在叙事上带有明显的反讽性,将生活中阴暗、肮脏的一面常态化、合理化,以显示出生活的荒诞;对人物的猥琐、无能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以映射出社会中不合理的一面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3.
陈渊媛 《海外英语》2014,(14):177-178,183-184
钱钟书小说《围城》中充满描述人物情感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揭示了人物的个性和特点。这些语言表达的产生和理解以情感隐喻为基础。《围城》中的情感隐喻类型多样,与中国语言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是汉语语言者对情感认知体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小说《围城》自发表以来,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然而大多数的研究多局限于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尤其是从图式理论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隐喻及主题的构建目前还较为少见。近年来,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而被认为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图式理论是隐喻构建的重要理论,对于研究隐喻有着重要意义。小说中出现了大量与容器图式相关的隐喻,从图式理论这一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出发,研究小说中出现的与容器图式相关的隐喻,认为这些隐喻是对小说主题的揭示,即"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逃进来"这一人类普遍的围城心态。  相似文献   

5.
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小句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汉语的句法分析。英汉语言在心理过程小句的表达上既有一定的共同点,也有一定的相异性。本文采用《围城》和《简爱》中的汉英语料,对表感觉、感情、认知以及隐喻式的英汉语心理过程小句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由"feel"和"觉"等所体现的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的区分问题。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围城》的创作与其文艺观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印证其价值观和美学理想,其学术和创作可谓殊途同归。《围城》是《管锥编》、《谈艺录》等学术著作中所体现的文艺观在创作领域的反映,为鸟之两翼,可以相互佐证;《围城》体现了其主张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写作风格;《围城》中的婚姻观与钱钟书对于写景的"若即而离",其价值观和美学理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围城》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名著,Jeanne Kelly&Nathan K.Mao的英文译本也可称经典。本文将试用翻译补偿理论,在本文所理解的"广义补偿"观点下,从语言学层面分析《围城》Kelly&Mao英文译本中对于原著的翻译补偿手法,旨在使读者对《围城》英译本翻译过程中语言学层面的补偿手段形成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8.
小说《围城》中色彩瑰丽、新奇独特的隐喻,构成了钱钟书独特的写作风格,但同时也向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挑战。茅国权在翻译此部小说时,对其中的诸多隐喻进行了传神达意的翻译,赋予了读者极大的阅读享受。但是,由于译者忽视了英汉文化间的细微差异,某些意象翻译出现了误差。从概念隐喻理论来看,《围城》英译中的意象误差主要有两种情况:隐喻认知的偏离和隐喻认知的缺省。有可能导致译语读者对原文理解的偏差,难以领略小说原文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第一次采用了男性主角的抒写方式,主人公陆焉识一生渴求自由,他用一生努力实现着爱情、婚姻及人生突围,试图逾越"围城"。四次逃亡见证了"围城"与"反围城"的实践与寓言,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亦于此中呈现。  相似文献   

10.
《围城》被称为是创造了现代讽刺文学新篇章的作品.由于钱先生在艺术上的独辟蹊径,的确在许多方面都发展了新文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笔者认为,《围城》发展和深化了现代文学中“立人”与“救国”的母题,扩大了描写范围,展示了一个新的描写领域和视角.笔者在本文中将主要采用阐释《围城》思想内核的方式来论述这个问题.《围城》是一个隐喻世界,它的思想蕴含是什么?学术界对此至今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围城》是写“男女间爱情之神的围困与跳脱”.有的认为《围城》象征世间  相似文献   

11.
从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两个方面肯定了电视剧《围城》对小说《围城》的改编。在结构上,电视剧《围城》沿袭了小说《围城》的"流浪汉体"结构,以人物遭遇体验为线索,描写了抗战背景下的世态人情;在形象塑造上,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颇为丰满生动,演员们也用精湛的演技为电视剧增添精彩。此外,从心理刻画、情节叙述和语言特色三个方面笔者也具体分析电视剧相比小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以钱钟书《围城》为例,从文学语篇的视角对隐喻进行研究,强调隐喻在文学语篇中的建构作用,从而将隐喻从词汇和句子的研究领域扩大到语篇领域,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围城》的描写带有"成长小说"的鲜明特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优秀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14.
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从理论到具体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其中,由英国翻译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的七种翻译方法被广泛采用。从纽马克翻译策略角度看《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的得失,在理解隐喻含义的基础上,赏析优秀译文并改译问题译文,为其他隐喻翻译提供借鉴,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通过映射有助于人类从源域到目标域来认知世界。《围城》中"人是动物"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明: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英汉两种文化模式的异同决定了有些隐喻可译,有些隐喻不可译,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英汉隐喻完全移植的实现是翻译过程中求"同"忽略"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许洁 《考试周刊》2009,(45):38-39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认为隐喻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修辞)现象,而是人类心智发展的结果,即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本文选取了《围城》中的爱情隐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兼对比分析英文译本中的爱情隐喻,揭示了隐喻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罗玉枝 《文教资料》2010,(29):57-59
隐喻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本文以小说《围城》及其英译版为范本,通过分析译者英译汉语隐喻的具体实例.探讨了汉语隐喻英译的三种常用方法和技巧.指出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文本类型、交际情景和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模式,是语言形成的重要机制,当然也是词汇形成的重要机制。本文从莱考夫与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的三种隐喻类型(方向性、本体性和结构性)入手,具体分析"马"词语的隐喻系统,以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汉语中带喻义的"马"词语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既是一种认知理论,又是一种交际理论。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这说明二者的兼容性。本文旨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围城》中相关的具体隐喻汉英翻译实例,分析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此发挥关联理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阎真《沧浪之水》的成功,不仅在于作品思想和内容的巨大现实意义,还在于作者对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刻,尤为耐人寻味的是作品中人物姓名的隐喻意义。"董柳"姓名的隐喻意义,透示了《沧浪之水》深邃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