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布:剥皮鱼在我国东海海域有大量分布。 形态:身体近似于菱形,侧扁、体高。尾根短,吻呈尖状。眼睛位于头部后方,位置较高。牙齿为门齿状,强大而有力。第一背鳍的刺位于眼睛后面的背缘上,其位置比鱼嘴更接近第二背鳍的起点。其前缘粗  相似文献   

2.
阿杜 《钓鱼》2006,(22):49-49
小鳞鱵,俗称大棒鱼、针良鱼等,身体细长略圆柱形,下颌尖细呈喙状。上颌明显短于下颌,呈三角形片状,长与宽相等,牙细小。体被细小圆鳞,脊背中线具较宽翠绿色纵带,腹部银白色。背鳍与臀鳍相对,均位于体后方;胸鳍位高、黄色;尾鳍叉形,浅绿色,下叶略长于上叶,体形较小。  相似文献   

3.
怎样钓鲈鱼     
分布: 鲈鱼是近海鱼,在我国沿海水域有大量栖息。 形态: 身体细长、侧扁、嘴大。在上颌的主骨上长有副骨。头部较大,嘴头较尖,下颌比上颌长而突出,有牙齿。 前鳃鳃盖的后边角为钝圆形,在它的稍上方有2~3个朝后下方的钝齿状突起物,在突起物的下方还有2~3个方向相反的突起物。  相似文献   

4.
斑鲅鱼──斑鲅鱼科 斑鲅鱼的鳃盖后缘不是黑色的,与黑斑鲅鱼相比身体线条不是很漂亮,有点短粗的感觉,体侧的鳞片上有许多很显眼的黑色斑点。上下两颚的牙齿有2-3列,与只有一列牙齿的黑斑鲅鱼很容易区别。但是斑鲅鱼的体形有各种各样的变异,有的线条流畅,各鳍都很大,尾柄也很长,尾鳍长而且深深地向内弯入,两颚的牙齿异常显著;有的鳃盖后缘全是黑色;而有的鳞片上的黑点很不显眼等,其多样性令人很吃惊。这种变异既有单纯的个体变异,也有地理变异,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斑鲅鱼在日本长崎的产卵期为5月份。栖息于沿岸的岩礁地带…  相似文献   

5.
鳡鱼     
王长工 《钓鱼》2013,(16):13-13
鳡鱼,也称"竿鱼""黄鲶",俗称"水老虎""大口鳡"。淡水可钓鱼种之一,鲤科。体细长,稍侧扁,腹圆。头长,前端尖。吻长,强而有力。口大,眼小,鳞小,尾鳍深叉形,体色微黄,腹部银白,背、尾鳍青灰色。鳡鱼生活在水域的中上层,肉食性,以追捕其他鱼类为食。性凶猛,生长快,个体大者可达50千克  相似文献   

6.
(鱼丕)鱼为红河及澜沧江特有鱼种,因其肉为黄色,皮也为黄色,与老麦瓜(倭瓜)的颜色一样,故当地土名老麦瓜鱼。 老麦瓜鱼为肉食性底栖大型鱼类,体长2米多,重量可达50~60千克。头扁,眼小,口大,有须4对(其中有两股又粗又长),背黄,肚皮白,无鳞,无细刺,皮肤粗糙,尾部为圆柱体。依靠须的触觉来捕食其它鱼类。但它与其它肉食性鱼类不同的特点是也吃死物。这种鱼以海竿钓为佳,其钓法如下:  相似文献   

7.
软骨鱼和硬骨鱼盾皮鱼的进一步进化,则向着两个方向发展而演变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盾应鱼的一部分,仍保持其内骨骼为软骨的特征逐渐发展成为软骨鱼类。但它已不再保留体表的骨板而是被以鳞,有的则身躯裸露,有发达的牙齿。现在海洋中那些长着锋利牙齿,性格凶残的鲨鱼就是一种古老的软骨鱼类。说它古老,并不是指个体的寿命特别长,而是指这一类群世代延续的时间非常久远。3亿年前它们便已活跃在地球上了。鱼类的尾鳍和鳞片都有一定的演化意义。原始的尾鳍称为原尾,其后演变成歪尾、半歪尾,最后变为正尾(图1)。鳞片则由鳞、硬鳞演…  相似文献   

8.
孙子华 《钓鱼》2013,(16):52-53
竹荚鱼又叫刺鲅、大目鳀、巴浪、山鲐鱼、黄鲭等。其形态体长,稍侧扁,背部青褐色,腹部白色,体披圆鳞,侧面为大型棱鳞。头尖,口大,口中有尖细牙。背鳍两个,尾鳍叉形。体长约40厘米,常见个体在2千克以下。生活习性竹荚鱼为温暖水中上层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海域。它一般栖息于10~100米的中下层水域,在产卵期到来时  相似文献   

9.
鲙鱼,学名llisha elongata,也叫作鳓鱼、曹白鱼、白力 鱼、白鳞鱼、快鱼、力鱼、鲞鱼、罟扁、网扁、鳞子鱼、白林鱼、火络鱼、白鲞。隶属鲱形目、鲱科。体极侧扁,头部背面通常有2条低的隆起脊,一般体长约40厘米,重500克左右。眼间隔狭窄。口向上,近垂直,两颌、腭骨及舌上均有细牙。体被薄圆鳞,无侧线。腹部具有锯齿状棱鳞。背鳍短,起点距吻端与尾鳍基部约相等。臀鳍长,基部长约为背鳍基部的三倍。腹鳍短小,前于背鳍。尾鳍深叉形。体侧银白色,背面黄绿色,背鳍和尾鳍淡黄色。 这种鱼游泳迅速,为近海洄游性…  相似文献   

10.
<正>兔子鱼,也叫雅巴沙鲑,学名乌苏里白鲑,属鲑形目,鲑科,白鲑属。也是黑龙江中下游,以及乌苏里江出产的一种鱼。兔子鱼眼睛特别大,身披一身银白色鳞甲,当地渔民不仅把这种鱼叫兔子鱼,也叫白鱼或大眼白等等。兔子鱼身体扁长,呈椭圆形,略侧扁,背高于头部,微隆起;头较小,吻短,鳍均小,尾鳍分叉较深;鳞较大,侧线平直,尾柄较短;鱼背部呈灰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背鳍、脂鳍和尾鳍稍带浅黄色,没有任何斑纹,  相似文献   

11.
海鱼大观     
《钓鱼》2006,(7):46-46
地方名:形态特征产地经济价值加吉鱼、红加吉、铜盆鱼、大头鱼、小红奥与、加腊、赤卿、赤板、红酮、红带鳃、红鳍、红立、王山鱼、过腊、立鱼。体侧扁呈长椭圆形一般体长巧朋厚米体重朋。一10D。克。自头部至背鳍前隆起体被大弱栉鳞头部和胸鳍前鳞细小而紧密腹面和背部鳞较大。头大口小。左右额骨愈合成一块上领前端有犬牙4个,两侧有臼齿2列,前部为颗粒状“后渐增大为臼齿厂下领前端有犬牙6个两侧有颗粒状臼齿2列。前鳃盖骨后半部具鳞。全身呈现淡红色.体侧背部散布着鲜艳的蓝色斑点。尾鳍后缘为墨绿色背鳍基部有白色斑点。分布于印度洋和…  相似文献   

12.
海鱼大观     
《钓鱼》2006,(24)
钝吻黄盖鲽(蝶科) Pseudpoleuronectes yokohamae地方名:黄盖、沙板、小嘴、田鸡鱼、扁鱼、冷水板、小高眼、沙盖。形态特征:体呈卵圆形,一般体长15~20厘米,体重200~400克。头小,口小,两侧口裂不等长。两眼小,均长在头右侧。有眼一侧为背面,呈深褐色,被栉鳞,有不规则的斑点:无眼一侧为腹面,呈白色,被圆鳞。有眼侧上下颌无牙或仅下颌有~2个牙;无眼侧上颌9~13个牙,下颌12~15个牙。背鳍由眼部直至尾柄前端;腹鳍由胸鳍后部延续至尾柄前端;尾鳍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陕南汉水及嘉陵江支流上,广泛分布着一.种当地人称为“桃花板”、“火桃花”的鱼类。听其名您便可以想像它的美丽。此鱼身长一般在15厘米左“(成鱼).偶尔也有20厘米以上的“鱼先人”。身体呈流线型,侧扁,眼大,头部有部分骨质凸出点。全身较规则地布满红紫绿白色的斑马纹。尾鳍特别发达,呈骨质金黄色。  相似文献   

14.
四、鳡鱼 鱼俗称黄鲇、竿鱼、黄桔竿、黄口鳡、大口鳡。这种鱼的身躯修长,被着细小的鳞片。背部为黄褐色,侧部银白色。背鳍起点位于腹鳍的后上方,尾鳍分叉深,两叶末端尖。背鳍和尾鳍为青灰色,其它各鳍略带黄色。鱼的头部较长,吻部呈锥形。口裂深,后端达到眼的前缘。它的上下颌各有一条坚硬的塄状骨质,下颌骨质前端突起与上颌前端的凹陷处相嵌合。 鱼为大型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其它鱼类为食。个体大的鳡鱼重达50余千克。它游动神速,在追逐猎物时,犹如离弦之箭发动猛烈攻击,常常使猎物来不及下潜逃命  相似文献   

15.
毛烟管鱼,又叫烟袋管鱼,又因其嘴与鸭子甚为相似,钓鱼人及当地渔民多称之为鸭嘴鱼。毛烟管鱼的吻突出形成长管形状,口开在吻管顶端,两眼大且间隔凹入,背侧为深绿色,腹部灰白色,尾鳍呈又形,中间有一形似锯条丝状伸出。毛烟管鱼属暖水性常见鱼,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所辖近岸水域,  相似文献   

16.
海鱼大观     
《钓鱼》2006,(23)
地方名:马面鱼、象皮鱼、孜孜色、皮匠刀、面包鱼、烧烧鱼、扒皮鱼、羊鱼、老鼠鱼、迪仔、沙猛。形态特征:体较侧扁,呈长椭圆形,与马面相象,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40克左右。头短,口小,牙门齿状。眼小、位高、近背缘。鳃孔小,位于眼下方。鳞细小,绒毛状。体呈蓝灰色,无侧线。第一背鳍有2个鳍棘,第一鳍棘粗大并有3行倒刺:腹鳍退化成一短棘附于腰带骨末端不能活动,臀鳍形状与第二背鳍相似,始于肛门后附近;尾柄长,尾鳍截形,鳍条墨绿色。第二背鳍、胸鳍和臀鳍均为绿色,故而得名。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沿海,尤其在南海诸岛的辽阔海域,生活着一种形状怪异、体态硕大的翻车鱼。它看上去好像是有头无身的鱼,故又名头鱼。 翻车鱼学名翻车 ,它体高而侧扁,亚圆形,身体好像被削掉一半似的,全身只有前半部,鱼尾就看不到了。它的头很小,在上侧位。它生有背鳍,为尖刀状,另有较大臀鳍,与背鳍相对、后延,在体后端相连,形成“舵鳍”,边缘呈曲线状。它无腹鳍、尾鳍,胸鳍短小。背侧为灰褐色,腹倒银白色,鳍多为灰褐色。可以说是长得颠三倒四的奇鱼。但据研究,这种鱼在胚胎期与其他鱼种并无异样,只是长大后才逐渐变成这副怪模样…  相似文献   

18.
鲨科家族     
袁军 《钓鱼》2007,(3X):46-47
六鳃鲨且由皱鳃鲨科和六鳃鲨科构成,该类鲨鱼身体细长,呈圆桶状。头部为圆锥形或略微长扁。鳃孔较大,有6-7对。所有鳃孔都位于胸鳍之前。口位于身体前端或腹面,呈大大的U字形,其后端能到达眼的后方。背鳍只有一扇,位置较腹鳍更靠后。背鳍上无刺。有臀鳍。尾鳍较长,上叶发达,下叶则较小。喷水孔较小,开口在眼的后方略靠背侧处。牙齿形状特殊,且不同科之间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9.
郁文生 《钓鱼》2010,(14):28-29
黄颡鱼,亦称黄丁鱼、黄辣丁和江黄颡等。黄颡鱼生存的范围之广,几乎在我国各地的淡水水域中均有它的踪影。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及经济价值较高。体呈青黄色,大多数还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略带黄色。此种鱼嘴较大,嘴的两侧有胡须,身体扁平状,脊背和两侧长有三根毒剌,  相似文献   

20.
海鱼大观     
《钓鱼》2006,(21):50-50
黑鳃梅童鱼(石首鱼科)地方名:梅同、大头仔、丁珠、梅子、大头宝、黄皮、吉头、蒙头。形态特征:体侧扁,前高后渐细,尾柄细长、头大而钝圆,额头突起,头部约占全身三分之一,故俗称“大头宝”。吻部宽圆,口裂大而斜,下颌比上颌长。粘液腔发达。枕骨棘棱显著,有前、后二棘,呈马鞍形,中央颏孔及内侧颏孔成四方形排列。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背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有一凹刻,棘较细弱,尾鳍尖形。体被薄小圆鳞,鳞细小易脱落,体质软、体上部金黄色或灰褐色、下腹侧金黄色、腹部呈白色。我国出产的有棘头梅童鱼和黑鳃梅童鱼两种。前者比后者个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