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立武 《师道》2007,(7):34-34
点击时下教育,什么词最为流行?不是“择校”,不是“公平”,不是“两免一补”,不是……最流行的当属“文化”一词。  相似文献   

2.
“走为上”属《三十六计》之末计,俗称“走为上计”。是处于劣势时所采取的对策。并不意味着其在“三十六计”中为“上计”。当敌强我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时,只有投降、讲和、退却这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全败,讲和是半胜半败,退却非但不是失败.还是一种化险为夷、扭转败局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走”不失为“上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王淦生 《湖南教育》2003,(15):44-44
“现代气息”与“文化氛围”,这应该不是两个互相抵触的概念。大至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家庭,这两方面是完全可以处理得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尤其是在书香四溢的校园,这两者当中倘若少了一件,总会使人感到莫大的缺憾。当然,在眼下的中国,倘要使每所学校都充满“现代气息”恐怕还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在那些连老百姓的温饱都难有着落的地方,能给孩子们提供一间遮阳避雨的教室、一副看书写字的桌凳、一位尽心尽职的教师已属不易,岂敢再奢望计算机多媒体塑胶跑道游泳池?故而,“现代气息”的浓淡,还须由当地的经济实力来决…  相似文献   

4.
“诸子”属“子”,还是属“经”?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常常这样问。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诸子”及其相关知识“经、史、子、集”作一番分析解说。先说“诸子”的含义。《辞海·语词分册》是这样解  相似文献   

5.
“走为上”属《三十六计》之末计,俗称“走为上计”。是处于劣势时所采取的对策。并不意味着其在“三十六计”中为“上计”。当敌强我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时,只有投降、讲和、退却这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全败,讲和是半胜半败,退却非但不是失败.还是一种化险为夷、扭转败局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走”不失为“上计”。  相似文献   

6.
吕谦 《四川教育》2000,(4):42-42
南部县三清小学邓昌满:我一直没弄清楚多音字“尾”和“壳”的用法,来信请求解答。主持人(特级教师吕谦):一个字有多种读音叫多音字。有两种情况,一是多音多义,二是多音同义。“尾”字属多音多义,基本读音为wěi;读作yǐ时,特指马尾  相似文献   

7.
乙白莲 《教学随笔》2014,(10):48-48
“二”和“两”这两个数词从意义上说几乎相同,但用法不全一样。“二”表示次序,是序数,如“二月”、“二妹”、“第二”;“二”有时也是基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二尺”、“二斤”。“两”除了“两点钟”外只是基数。  相似文献   

8.
“瞽”是中国古代盲乐师,由于眼睛失明和他们对音乐的专擅,“瞽”在某种意义上营造了西周至近现代的中国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 “相”,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说唱艺术形式,也有人说“相”只不过是一种“辅乐”的打击乐器,而正是这集两种内涵于一身的特点,使“相”典型地说明了音乐由说到唱的形式发展脉络。 研究这两个概念,可以使我们对中国古代音乐见微知著。  相似文献   

9.
建议把“牛”宇改为“半”字,把“半”改为“牛”宇,田为这两个宇明显弄涅啦。只有一只角的牛只能是“半”个“牛”。  相似文献   

10.
肺炎与感冒的症状确有几分相似,因此教师和家长很有必要掌握鉴别这两种小儿常见病的知识。鉴别小儿肺炎与感冒,关键是掌握“一测”“二看”“三听”。一测:测体温。小儿肺炎大多发热,且体温  相似文献   

11.
“现代气息”与“文化氛围”应该不是两个互相抵触的概念。大至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小到一家单位,一个家庭,这两个方面是完全可以处理得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尤其作为“书香门第”的校园,这两者当中倘若少了一件或是出现明显的“瘸腿”总会使人感觉到更大的缺憾。  相似文献   

12.
汉字与它记录的词,有的对应,有的不对应,其中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有分有合,情况相当复杂。本文以“沉”与“沈”、“間”与“閒”为例,探索这两组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动因,提示阅读古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笔者发现 :由于风化和潮解在初中化学中属常识性了解的概念 ,教学中常一提了之。但在不少的练习、测试以及中考试题中时有出现 ,这不能不引起重视。下面我根据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中易错问题做以下分析。一、风化和潮解不是相反现象大概是由于风化过程中有失水现象 ,潮解过程中有吸水现象 ,往往误把这两种现象当做相反的过程。要弄清这两种现象的实质 ,不妨从两个方面分析 :(1)从定义分析 :“在室温时和干燥的空气里 ,结晶水合物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叫风化”。这是由于某些盐类的结晶水合物的蒸气压大于同温度下空气的水蒸气分…  相似文献   

14.
时金林 《师道》2002,(11):13-13
一次我到朋友家作客。不经意间,看见朋友的爱女胸前挂着一张显眼的封塑的小牌。近前一瞧,原来是一块类似“二道杠”的标志,上面写着“好孩子”三个字。孩子说,这是他们的班主任发的。两个星期评一次,根据平时的表现评比得来的。孩子说这话时脸上写满了得意与喜悦。我的这位老友也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孩子为了评上这个称号,连续十多天上课、作业、答问等方面做得都很出色,这一次总算评上“好孩子”称号了,这也给我们争了光,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呢?不过,上次评比时,孩子没能评上,一回家就挺不高兴。为这个小标志,她…  相似文献   

15.
“管理”虽然是一个词语,但学校的管理工作按其特点和方法又可分为两个方面:“管”与“理”,这是功能有着明显区别的两项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有人习惯把“原来”写做“元来”,意思一样,笔画省去不少。不过既然意思一样,“元来”写法又不多见,为加强规范,国家语委2001年《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规定写“原来”不写“元来”。其实明代以前一直是写“元来”的。这有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为证。到元末,在朱元璋割据的地区已经开始以“原”代“元”,将“吴元年、洪武元年”的“元”一律作“原”。这件事最早的记录见于明万历年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和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十四》。以“原”代“元”其实也是一种避讳,是出于对元政权的仇视。避讳有两种。据《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7.
“不胜其烦”和“不厌其烦”相差只一个字,意义却截然不同。《现代汉语词典》虽然没有收“不胜其烦”和“不厌其烦”这两个词条,却都收有“不胜“和“不厌”这两个词,“不胜”解释为“承担不了;不能忍受”,“不厌”解释为“不厌烦;不排斥”。据此可知,  相似文献   

18.
由于“年轻”与“年青”音同.意思也基本相同,又都是形容词。所以很容易混淆。请看以下两个例子:“年青力壮的小伙子,怎么就吃这点饭?”“大学生们正年轻,应该有很多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两个句子中的“年轻”与“年青”都用错了.应该是“年轻力壮”和“大学生们正年青”才对。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2500年前最早将“数”与“形”结合起来的当属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很多数学史著作开头都会讲到他们的这一重大贡献:“毕氏学派发现了‘形数’,这些形数被看作是某些几何图形中的点的数目,  相似文献   

20.
钟彩虹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27-128,134
运用语言学理论,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出现在单句中的时间词“刚”、“刚才”和“刚刚”进行对比。主要对“刚”与“刚才”对谓语的要求,与“了”、“在”、否定词、时间词的共现情况及二者能互换的语境进行考察,并从语义上进行解释。其次分别对“刚刚”与“刚”、“刚才”与“刚刚”的异同进行考察,揭示这三个时间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