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贽的“最初一念之本心”是真心,教材《中国文学史》的有关论述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3.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今时代的旗帜和灵魂,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世界和中国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4.
论文分析了自私思想的来源 ,指出个人利益和自私思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主张个人利益要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起来 ,提倡新形势下人们应具有大公无私 ,公而忘私的高尚道德观念。在精神文明建设中 ,理论工作者要澄清是非 ,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5.
作家以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深入认识e时代的人性境遇和人性表现,是人性描写获得时代质感的前提。挖掘时代实践激发起来的人性中的积极质素,捕捉人性深层发生的新的变化,直面人性坚守与损蚀的严酷,是人性描写的几个重要方面。人性描写的崇高旨趣,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使社会变得更加人性化,更有利于人性的完善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雕塑艺术品不只是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和视觉上的美,还要有思想、有感情,作品《人与自然》的灵感来源于最近(包括中国在内)召开的关于生态安全的国际会议,顺带联想到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品中一张张抽象的脸,一张张目光呆滞的表情,就是想让观赏者能直截了当地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和表达的意义,并产生无限的联想。  相似文献   

7.
8.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正确看待以及正确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得更加重要。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意识层面深刻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从实践层面出发在实际中切实创造与维护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发展和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要求,人必须尽可能地全面占有前人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知识,才可能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而人在通过劳动实践所取得的一切知识信息,几乎全部以物化的形式存贮于图书馆里,所以图书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的服务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公益性及读的主导地位,加强个体化服务的研究,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数学的本质     
本文从数的概念起源、数的基础运算和数学的基本特征等方面来解析数学的本质。数的概念来自理性的抽象,现实中来源于可替代物。基础运算中加法是母法则,减法是唯一的分析判断,加减反映了量的连续性。而乘除反映了量的间断性。乘除的二次抽象性无法反映不确定性关系。数学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完全不同。数学演绎中的理性盲点需要经验来弥补。  相似文献   

11.
12.
网络学习的本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背景下,网络学习应运而生.如何把握网络学习的本质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认为,网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理解与运用信息;网络学习不仅是个体学习,更是社会性学习;网络学习不仅是虚拟学习,更是真实学习.只有正确理解和认识网络学习的本质,网络学习才不会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13.
14.
《红字》是霍桑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探索主体心理深层的“不可饶恕的原罪”。《红字》所表现出来的浓烈的清教思想及其根源值得梳理和反思,作品中反映的人性懦弱与人性罪恶,以及人的内心焦灼与灵魂的苦痛需要审视与诠释。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与影视的结合在当代文艺界十分寻常。海岩的很多小说都被编排成剧本搬上荧幕。情节是这类小说取胜的关键,同时,小说没有现实性就没有观众。海岩小说抓住了人性最脆弱的部分,设置不同的场景,使金钱和爱情两个对立的价值观进行激烈的交锋,在虚构的战火里我们领略到了真正来自现实的人性。  相似文献   

16.
荀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位大家,他的人性思想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课题。对荀子的人性思想需要通过多维度去理解分析才能很好地把握。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包括外在的实践和谐关系与内在的人性和谐关系两个方面.目前人们更多讨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关系,而忽视了人与自然内在和谐关系的建构.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是人与自然外在和谐的根据,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是人与自然内在和谐的表现.人只有在自身内部生成与自然和谐的人性,完成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才能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外化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8.
论教师的人性观和教师教育观念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邰鹭明 《教育探索》2004,(5):102-104
积极的人性观是现代教师角色观和教师学生观的有效预测变量。当前教师在人性观上的取向是积极的,因而教师在角色现和学生观上也都呈现出积极的态度。同时,教师的角色观和学生观是相对稳定且互相影响的。教师的角色观和学生观不会随着教龄的增加或职称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且这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教龄五年以上的教师身上。回归分析表明,教师对自我角色在新时期的重新定位,即现代教师角色观是影响他们对学生定位的一个关键因素。此外,当前还存在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校长的人性观比一般教师的人性观消极;二是职业中学教师的角色观和学生观比普通中小学教师的消极。  相似文献   

19.
20.
后儒对荀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性恶论"。荀子论人性的结构,强调人的实存活动及其情欲要求必受制于心知及其抉择之支配,据"心之所可"以规定其实现的途径与行为的原则,由之而获得其正面(善)或负面(非善或恶)的道德价值和意义,而非直接现成地顺自然而行。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而言"性恶",其实质是强调人性中本无"现成的善",而非言人性中具有"实质的恶"。荀子善言"类",以为人之类性及理或道规定了其存在之终极目的,故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本内在地具有一种自身趋赴于善的逻辑必然性或目的论意义之善性。是以其在政治上并未导致外在强制之说,在道德上亦主张自力成德,而未导致他力的救赎说。其政治伦理哲学的体系,亦由此而获得了一种终始相扣的理论自洽性。人的实存"从心之所可"的人性结构论与目的论的善性说,共同构成了荀子人性论学说的整体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