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改革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前提。然而 ,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则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 ,二则因受传统文化的束缚 ,显得沉重而艰难。诸多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常常令我们置身其中浑然不觉而又难以摆脱 ,或许与我们对“教”与“育”这两个字的内涵认识偏颇不无关系。在中国 ,最早把“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认为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 ,三乐也。”词典上说 ,“教”的含义是“传授” ,“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的含义是“培植” ,“养子使作善也”。可见 ,“教”与“育”这两个字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大概是受韩愈《师说》对教师职…  相似文献   

2.
教育改革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前提。然而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则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二则因着传统文化的束缚,显得沉重而艰难。诸多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常常令我们置身其中浑然不觉而又难以摆脱,或许与我们对“教”与“育”这两个字的内涵认识偏颇不无关系。在中国,最早把“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三乐也。”词典上说,“教”的含义是“传授”,“上所施下所效也”;“育”的含义是“培植”,“养于使作善也”。可见“教”与“育”这两个字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大概是受韩愈《师说》对教师职业的定位(“师者,传道授…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2007,(6):32-34
“教育”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引出”,意即把一个真正的人牵引出来、塑造出来。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说文解字》中对“教育”也有过精辟的诠释,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所谓“育,养子使作善也”。即教育的本意在于让人成为一个“善人”。这里的“善”不仅指人的学识水平,也包括人的道德素养,而更重要的是指后者。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什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现代的鲁迅认为:“教育是要立人。”曾任北大校长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相似文献   

5.
魏春慧 《课外阅读》2011,(8):286-286
《说文解字》中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它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为善。赫尔巴特曾说:“教育的唯一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的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杨平 《考试周刊》2010,(39):67-68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途径,一种积极引导人类的思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有效的途径。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即教会其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如此,教育方抵达生命的极致。  相似文献   

7.
政治哲学家们通常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善”的概念,但亚里士多德所描述“善”并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他所认为的人类社会一种完满的状态,这就是政治学意义上的“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的目的和性质决定了城邦的使命就是帮助人类实现这种“善业”.这一思想对当今政治活动有着深远的启示,国家一切政治生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在于帮助人类实现幸福完满的生活,政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政治学意义上的“善”.  相似文献   

8.
我以为,一堂好课的境界还是在“善教”、“善导”上。顾黄初先生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一名语文老师,其课堂教学艺术的出发点就是“教”与“导”。只有进人了“善教”、“善导”的境界。才能真正让课堂变成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场所。而他所称道的“善教”、“善导”。正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最核心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学生是否乐于学习,与教师的“教”密切相关。教师“善教”,学生才能“乐学”,反之,学生就会视学习为苦事,甚至产生消极、对立、厌学的情绪。在“善教”与“乐学”之间,“善教”是条件,“乐学”是结论。没有教师的“善教”,也就没有学生的“乐学”。 笔者在教数学课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在“教”上下功夫,力求做到“善教”与“乐学”的  相似文献   

10.
一、伦理学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我们都知道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种伦理学的命题,也是伦理学所由以发生的根本。从词源上讲,伦理学从一开始就关注的是道德规范和个人品性,它兼备个人性和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哲学家们向来以揭示人类社会的伦理意蕴为自己的事业,黑格尔认为,伦理是一种善,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指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存在状态,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即客观的善;二是指向人的自身,是人自身的善,即主观的善。“主观的善和客观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善的统一就是伦理”。善与自由是同一个概念,善即自由,自由即善,人…  相似文献   

11.
高惊生 《师道》2007,(4):19-20
关于教育本质的涵义,在中外教育史上,许多人作过表述。《荀子·修身》中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后来《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说:“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这些说法,尽管有他们各自的哲学观、社会观、伦理观,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要求,但他们的表述都集中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点上,那就是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看作是感化启发,引导人的活动。说到底,教育首先应该关注人,关注生命本身。  相似文献   

12.
一、理论依据 1.矛盾论原理。教学领域里的诸多因素如教师、学生、教材、学校、家庭、社会……立体交叉,形成复杂的多边关系,构成诸多复杂的矛盾。“教”与“学”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决定这一主要矛盾性质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呢?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是主要方面,在“教”上着力,使这一主要矛盾作不符合规律的运动。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才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教育成果只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才能体现出来,而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实验则紧紧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学”上着力,使教学作符合规律的矛盾运动。 2.学习论原理。传统的教学不从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反映教学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对教育的定义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看来,教育的目的是要教人做善人与做善事。但这个定义只讲了教育的目的,并没有讲什么是教育,更没有讲我们应该如何在学校中开展教育工作,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教育要让孩子们从善,那就意味着在老师的心目中,一定有一个善的标准,或者善的形象。如果我们将善给以更加宽泛的理解,比如不仅仅是价值观层面的好人,还包括认知层面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
“长善救失”出自《学记》,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原则,在当下由“教”到“学”转向的背景之下,应当得到大力继承和发扬.回溯“长善救失”两千多年的传播和发展过程,发现这一原则蕴含以下先进理念:由关注学生的性格弱点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教师的单纯灌输转向学生的自主学习,由单一看待“多、寡、易、止”转为辩证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此外,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在继承传统教育思想精髓上,应该走向科学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世界,而具体人具有三重生命——“种生命”、“类生命”与“个生命”,且具体人的三重生命既各有特色、相互区分,也相互依存、互为贯通.从具体人的三重生命观来看,教育应敬畏人的“种生命”,省思身体教育;提升人的“类生命”,坚守教育理想;增值人的“个生命”,完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16.
向树林 《教育艺术》2000,(12):11-12
学生是否乐于学习,与教师的“教”密切相关。先有教师的“善教”,才有学生的“乐学”。反之,学生就会视学习为苦事,甚至产生消极、对立、厌学的情绪。在“善教”与“乐学”之间,“善教”是前提.“乐学”是目的。没有老师的“善教”,何来学生的“乐学”?  相似文献   

17.
【缘起】那一日,初次“邂逅”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从此,生命教育走进了我的教育视野,也成为了我所追求的一个幸福的梦想。书中所言: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让“生命教育”点燃每个人心灵深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那份激情,让“生命教育”引领每个人到达幸福生活的彼岸,如此美好情愫在心中逐渐滋生并尽情蔓延……  相似文献   

18.
课本上有两个错字:第128页“袄教”的“袄”字和第146页地图中“西周回鹘”中的“周”字。“袄教”应是“祆(xi仭n)教”。祆教又名拜火教或波斯教,是波斯人琐罗斯德所创,流行于古代波斯。其教义认为,宇宙间有光明的善神和黑暗的恶神相互斗争,坚信最终光明总要战胜黑暗。他们以火代表善神而加以崇拜,也拜日月星辰及天。祆教在南北朝时传入我国,到唐时得到广泛流传。唐代的长安、武威、敦煌等地都设有祆祠,长安城内有胡祆祠、祆祠、西祆祠、南祆祠。“西周回鹘”应为“西州回鹘”。回纥,是铁勒族的一支,最早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  相似文献   

19.
人在存在论上是“努力的”,这是因为生命具有努力存在的意志。努力是存在者对生活的尽心尽力、全心全意。努力使得生命是其所是,是其所应是。努力包涵着对生命的伦理承诺,寻求的是自我主体精神的变革。努力不是获得外在目标的工具,而是为了实现生命本身应当实现的品质,实现生命的善与美。努力对抗懒惰、颓废,使生命处于昂扬、刚劲、健康之中。教育为了生命而激发努力,努力所具有的生命意义是教育的诗性表现。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的教研也一定是基于学生的。而小学生需要老师不断的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观念,快乐教学充分调动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老师和学生合作的气氛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实施陕乐教学重点在课堂上,而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老师和学生双方各自对教学活动的情感态度,老师和学生双方的人际关系和互相作用与其教学方法,也就是老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