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渠长根 《红领巾》2005,(4):34-37
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应该是多方面、多领域的,清理日本侵华思想是其中极其重要的领域,是一个深层次的方面.日本侵华思想导致了残暴的日本侵华战争,并把1945年之前的中日两国关系写实为日本的侵略和中国的反侵略,而且日本侵华思想也并未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而销声匿迹.相反,直到战后,它还潜在地影响着中日关系,使现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呈现出异常的态势.清理清除潜伏暗藏的日本侵华思想不仅是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的重要内容,更是健康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础性工作,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2.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一场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战争。奴化教育是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实行的殖民教育,是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殖民侵略,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政治统治、军事镇压和经济侵略而采取的侵略措施。  相似文献   

3.
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原因,学术界已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利用前人研究成果梳理了日本霸权主义思想的源流,认为霸权主义思想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4.
<正>本丛书系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著名教育史学家宋恩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余子侠(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联袂担任丛书总主编分为第一卷"东北卷"、第二卷"华北卷"、第三卷"华东、华中、华南卷"和第四卷"台湾卷"。系海内外第一套全面系统地汇编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史料档案的大型专题  相似文献   

5.
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惨痛的长期战争,不仅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不可逆转的伤害,同时对日本本国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探究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能够帮助我们从多角度更加详细的阐发日本侵华的主要原因,深入评价日本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6.
日本佛教的战争责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以净土真宗东、西本愿寺为首的日本佛教各教派追随日本政府对华侵略、在中国各地开教立寺,传教布道,在宗教输出的同时,从甲午战争经八国联军战争、日俄战争、武装干涉西伯利亚战争、直至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均配合日本的军事侵略进行了诸如派遣随军使、战场布道、鼓励杀人甚至直接上战场参与进入南京的战争等大量的侵略活动。自古以来的“镇护国家”、“王法为本”的“入世”、“附政”精神传统成为其处理与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始终与政府的侵略国策紧紧地绑在一起,充分显示了政教一体的特征。其重大的战争责任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7.
日本侵华战争的遗留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日本对其侵略战争责任的认识问题;二是因侵略战争引起的赔偿问题。这些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并屡掀波澜,与日本朝野在政治上的右翼化倾向密切相关。现行国际法的原则和惯例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提供了法学依据。对日索赔的“法庭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但决不应再言放弃。  相似文献   

8.
马学松 《新高考》2007,(2):34-37
【考点指津】 1.分析、把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必然性的原因日本:侵华方针(大陆政策--田中奏折--“国策基准”)、活动(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全面侵华思想、经济、军事准备)。  相似文献   

9.
早在明治时期,日本便确立了吞灭中国的计划,1927年召开的“东方会议”更是将此计划定为国策。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侵略中国长达十四年之久,在这场持久的侵华战争中,日本灭亡全中国的既定国策始终未变,而仅仅是在侵华的指导思想、具体政策上作了调整,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之前,由于英美对日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对苏联与中国革命的偏见和相互之间的猜忌,无视中国抗战的战略地位,英美对日本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未能组建远东集体安全体系,丧失了阻止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机。这是英美在战略上的短视和对形势的错误估价而做出错误的决断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侵华先后实行了蚕食战略,鲸吞战略,诱降战略和“总体战”战略,它逐次实施的侵华战略都是围绕是灭亡中国这一总目标的,由于战争的非正义性,特别是由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决死抗战,不管日本实行怎样的侵华战略,都不能改变其最终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作者评述<流亡一一抗战期间东北流亡学生口述历史>一书,从一个过去人们关注不是很多的东北学生流亡史侧面,补充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事实.与目前同类著作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对东北流亡学生口述历史的活生生地抢救.二是在口述历史的采撷和整理上.所表现的全民抗战这一强音,也让人对时代主流加深了认识.它的价值还表现在对迄今一些仍然不能正视日本对华战争侵华性质论调的回应.和所有口述历史一样,<流亡>的史料势必将成为史学家获取资料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国内在对华政策上存在着分歧。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美、苏等世界强国都对日本侵略行为妥协姑息。法西斯势力在日本国内的地位迅速上升,逐步控制了政权,进而确立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国策。  相似文献   

14.
从1894年到1937年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接连发动了两次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甲午战争对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具有重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奠定了日本作为东亚军事、经济和政治强国的地位,进一步刺激了日本侵华扩张的野心;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格局,日本成了帝国主义侵华的急先锋;甲午战争使日本在华势力恶性膨胀,各种矛盾日益激化,日本为摆脱困境,不惜铤而走险,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5.
徐兴虎 《新高考》2007,(2):30-33
【考点指津】 1.分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的原因 (1)内因:①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是由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所决定的,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这是日本侵华的内因;②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日本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借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并依靠掠夺中国的财富,来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外因:①当时国民党正忙于“围剿”红军,也给日本以可乘之机。②日美为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矛盾日益激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已经打了两千年的交道,而且,在近代的100余年里,因为战争,两国结下了深深的仇怨.本文主要通辽日本国内战争思想的形成过程及日本侵华后对中国人民进行的文化统治两方面来阐述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相似文献   

17.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时期,日本基督教会备受本国政府的控制和打击,然教会主流却选择了迎合侵略;日本教会也曾呼吁和平,但除少数真正的和平主义者外,多数和平言论皆不纯正,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动摇性,最终被侵略之音所淹没。战时日本教会的政治态度,反映出日本宗教团体面对战争时宗教理念与世俗利益的纠结,最终世俗利益占据上锋,但却需要用宗教资源对其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和辩护,欺人并自欺。宗教在战争面前是一把双刃剑,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于战时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郁达夫认为日本文化是对中国文化的“抄袭”,缺乏创造性。随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步上军国主义的道路,其文化也走向倒退。作家堕落,作品内容趋于反动,文化生活十分空虚;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侵略。使日本成为毁灭人类文化的敌人。然而中国文化有五千年历史,隋唐之时曾“开发倭夷”;将来“建设东亚新文化”,责任也还在“我们的肩上”。  相似文献   

19.
渠长根 《天中学刊》2002,17(3):66-69
冈村宁次侵华思想与活动大致可分为在日本国内和在中国大陆两个时期,主要集中在直接参与侵华战争的38年里。基本思想是蔑视中国、极端仇视共产主义、极力贬低和削弱中国的抗日力量、负隅顽抗拒不投降等;一贯行为是野蛮地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其战争责任深重多重,不容推卸。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处于上升阶段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强有力的冲击,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捍卫主权、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1840—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习时要注意从列强发动的几次侵华战争和几个重要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1937~1945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这场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告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获胜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抗日战争的胜利,它既是全民抗战的胜利,也是探索党派合作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