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获得法律思维有效途径的掌控是法律思维形成与发达于现实中落实的先导与根本.法律思维内在知识体系的客观要求及其知识体系外因素是构筑法律思维的两个重要支撑.欲汲取法律思维的承载者应克服以往法学教育中对法知识择取上的流弊,依循法律思维构筑上的要求,对法律概念、法规范的认知观念与方式应有重新的梳理;对实践强化功能与教学策略的推动这一知识体系外因素于法律思维的形成与发达的作用亦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
传统形成的“注释法学”的法学教育模式是一种学术主导型的模式,在目前中国司法实际环境中,由于其知识类型和传授方法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司法需要的知识。受高等教育目标规律的制约,法学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也应当围绕“法律人”型塑而展开。综合考察市场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司法工作的实际需要和法科毕业生就业的趋势等因素,应确立职业主导型的法学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法教义学是法学理论在借鉴教义学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方法论体系,是面向法律实践所建构起的规范科学.依托于教义学理论中的教义传布模式,法教义学强调通过法律知识的传播来塑造全社会的法治认同.提升法律知识传播能力应成为培养实践型法治人才的重要目标,而法教义学方法为法律知识传播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坐标.法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向法科学生传授司法裁判文书说理论证能力与法律交流中的语言转化能力,以此来推动法律知识传播能力之培养.  相似文献   

4.
法学教育是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为内容的教育活动。但目前传统法学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案例教学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教师应注重想象思维的运用,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授课方式,也应应用于课外的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并掌握枯燥的法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法律职业与其他职业本质上的不同在于具有某种自治性,这被视为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准和要求。法学教育有助于法律人形成法律思维和职业伦理行为、有助于完善国家法律体制和发展国家政治文明,法学教育对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比职业技能教育更为重要。大学法学高等教育必须制定全面教学方案、构建法学教育系统和机制,真正实现法律人法律技能理性和法律伦理涵养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新疆的法学高等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法学教育尤其在国际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阐述了国际法教学创新的必要性,说明在新疆法学高等教育背后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以法律的“非本国化”观念转型为基础、以法律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为核心,由学生的被动接收知识变主动学习知识等,由此重.最探讨了新疆高校法学高等教育中国际法教学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法学教育的改革必须以培养目标观念的改革为前提,即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法律知识,同时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法学的教学改革,笔者认为应立足于法学的法律执业技能训练和法律职业化思维的教育,以从根本上改变法学学生只了解法律术语和条文的现状,使他们能掌握法官、律师以及其他法律职业工作者应当具备的技巧、思维、能力和素质,发展学生自身的潜能,使法律教育更加适应法治建设和法律职业化的需要,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8.
对于财经类省属高校来说,其法学通识课教育应有由三个层面构成的法学知识体系,即基本的法学思维和公正观念;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的部门法主干知识;以及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的法务常识。在这三个层面中,第一方面是任何高等教育中法学通识课均需完成的内容;第二方面是任何财经类院校法学通识课均需完成的内容;而第三方面则是省属财经类高校法学通识课所特殊偏向的内容。为了提高对这三个层次进行综合教育的成效,应当采取以下策略:首先要注重一般类法学通识课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其次要注重特殊类法学通识课教育的因材施教,最后则要在法学通识类教育的机构与人员配置上进行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9.
法学教育是以法学专业教育为基础,以法律职业为取向的教育形态。传授法律知识的教育活动,能够成为大学教育并进入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体系,始于12世纪意大利的波伦那大学。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两大基本属性:一是法学教育的教育性,二是法学教育的法律性,上述属性决定了法学教育的方向、目标和使命。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承载着法律人才培养、开展法学研究和提供法律服务的社会责任,应把控好法学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规范化与特色化、专业化与融通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等法学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法学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法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的法学理论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法律。然而当前高校法学教育的现状未能尽如人意,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乃至教育手段都无法适应时代对法学人才的要求。立足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分析当前法学教学改革的困境,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优势对高校法学专业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1.
随着建设法治国家目标的切实推进,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相较从前得到了长足发展,法治状况以及人民对法律制度的满意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若要能够切实有效推进法治进程,国家仍旧需要更多的法律人才,而与人才息息相关的莫过于法律教育.就当下而言,我国的法律教育更多是着眼于理论的教育,而忽略了对于学生职业理性的教育和培养,导致法律人在践行法律的过程中失掉了法律人应有的法律理性,缺失了身为法律人最为宝贵的精神.如何能使法律人的职业化发展取得更加全面的发展,通过反思后认为,除了理论教育的深入,同时也应树立法律人的理性.  相似文献   

12.
从事法律援助是法律诊所课堂外的教学形式。来自于美国的经验在中国被认可与应用不能证明诊所教育就是成功的,中国诊所教育有必要对诊所开展法律援助从根本上明确它的社会定位。研究诊所法律援助独特的风格,使之区别于政府的和其他非政府的法律援助,将教学目标与法律援助有机地结合,在教学研究与法律援助理论上有所创新,这对于在多种法律援助机制并存的现实情况下,非常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作为跨文化法律交际桥梁的法律翻译在法律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首先阐述了法律语言在语篇、语句和词汇方面的特点及法律翻译的基本原则,进而论述了法律语言的特点对英汉和汉英法律笔译的影响及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作为来自社会生活本身的产物,民事法益包含民事社会生活利益和民事法律应保护性两个要素。民事法益具有仅得民事法律消极或间接保护的天生弱性,使得民事法益游离于民事权利体系之外,难以得到民事法律的"眷顾"。加强民事法益的保护正是为了克服民事法益自身这一与生俱来的弱性。以民事法益之属性为切入点,探求民事法益保护之蹊径,正是民事法益属性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5.
高校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否深刻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从历史看,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对高校的法学教育发挥着桥梁、导向和检验功能。从现实看,高校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究其原因,既有法学教育自身的问题,也有司法考试制度的缺陷。未来应以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为契机,从推进高校法学教育改革和完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两个方面着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互衔接、彼此互动,进而为法治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6.
Legal Notes     
Educational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  相似文献   

17.
18.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一种崇尚,它不但是法治的内在动力,也是法治实现的必要条件。西方具有悠久的法律信仰传统,然而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和政治的原因,尚未重视法律信仰,所以树立法律信仰应作为目前中国法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9.
法律诊所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真实案件,是注重和强调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技能及职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法律诊所教育是克服法学教育现存弊端、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对改革和发展我国法学教育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吉海荣 《茂名学院学报》2004,14(2):38-39,62
沿着解构传统法律文化的进路,讨论当代中国社会法治建设所面临的制度与理念脱节的问题;文章提出以独立的思维,开放的思想,摒祛“本土”与“西化”的争论,将人类一切法律文化成果都看作一种资源,进而探讨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法律文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