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对理想课堂形态的生命化解读,生命课堂旨在实现“生命在场”的美好课堂愿景,这种“在场”应是具体的个体生命的“在场”。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和沉思中,赋予个体生命一种独特的诠释视角。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个体生命彰显着非理性、共生性、生成性和不可尽述性的生命特性。走向“个体生命在场”的生命课堂建构应立足后现代主义的视野,关注个体生命之非理性,构建多层次的课堂目标体系;遵循个体生命之共生性,促成“共生态”的课堂交往;立足个体生命之生成性,彰显教学设计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理解个体生命之不可尽述性,突显审美导向的课堂评价。  相似文献   

2.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忽视了学生在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和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灵性,缺乏生命活力。这样的课堂使师生双方都感到疲惫和乏味。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的实施,让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隐约发现:有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课堂热闹了,数学味淡了;综合性有了,学科性丢了;学生真动起来了,教师却溜走了;有时教师激情燃烧,学生烟都不冒。课改流于形式,这就成了无“根”的课堂。那么,数学课堂的“根”是什么?课程标准给了我们答案:“根”就是在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下,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生命课堂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澜教授曾说:“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几年来,我结合自己的管理和教学实践不断思索这个论断。我认为,只有当一个时代有了关于人和生命价值的神圣意识,才会有从生命意义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的教育思想和呼声。课堂是什么?课堂应该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课堂是生命的。因此,我们提出“生命课堂”概念并努力建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课堂是教师永远的情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学是情感的交融,是生命的交往。当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时,我们更要给课堂画上绚丽的“色彩”,注入生命的“活力”,我们要立足于生活,超越课堂,让学生亲身、亲心、亲历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让课堂成为一问“阅览室”,一个“游戏场”,或一条“旅游线”……  相似文献   

6.
潘东盟 《考试周刊》2009,(26):113-113
课改的号角吹响后,数学“生活化”赶集似的充斥着我们的耳畔,进入我们的视野,可谓是:一夜间,秋风扫落叶,高高地、亮亮地、骄傲地悬挂于数学课堂枝头上的还是那数学“生活化”。纵观课改新课堂。不是导人情境生活化,就是探究情境生活化。抑或是解决生活化问题。着实有“缺了‘生活化这道菜’。就谈不上是课堂盛宴”之势。然而,数学的根基“数学化”却被淡忘了。一路追随、一路反思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日益明朗的是一“数学生活化之泛需抑,数学化之实得扬”。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数学课堂缺乏生命意义,具体表现:一是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结论讲给学生听,学生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识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成了与学生日常生活隔绝的一个专门领域:二是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的“三唯”现象极大限制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使其无法感受到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所赋有的个体生命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几年前,我从网上搜索“生命教育”的时候,找到的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文章,后来读到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但具体到学科教学,如何“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却并非易事。于是,生物教学过程就成为我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生物课堂成为探索生命的课堂。数年的实践,我总结出生命的课堂应该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是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课堂是生命战长的驿站,是智慧彰显的舞台:“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叶澜语)让学生生动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我们会不时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新颖别致、独树一帜。笔者现采撷学生创新解题策略若干教例,与同行同赏、共勉。  相似文献   

10.
徐友新 《江苏教育》2006,(7B):25-26
课改以来,一些数学课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数学化”倾向及“数学味”缺失的现象。如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创新,淡化了数学本质;过于追求课堂热闹,忽略了教学效果。显然,这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严重违背数学教育规律的。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何在?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家叶澜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课堂是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场所,每个学科的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都应该为学生的生命教育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我想,数学课堂也应注重体现人文情怀,必须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活力。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来关照课堂,让每一次的课堂经历都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课堂既是数学的,又是生活的。我认为生命化的数学课堂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李爱英 《学周刊C版》2011,(7):108-109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清新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新课程的理念也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此次课改是理论上的改革,也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课改后的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去准备、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接受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让课堂充满活力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小学数学的特点,真正让课堂活动起来。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课堂互动作了一番思考,认为在互动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的一些细节。  相似文献   

13.
数学学习是一次师生间的活动,这种数学活动围绕着知识对流主线和情感对流主线来展开,是一次以师生间的情感对流主线为生命线的、完整的生命活动。只有把数学学习升华为这样一个“生命活体”,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让数学课堂绽放生命光彩。  相似文献   

14.
以问题驱动调节学生课堂学习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改背景下语文的课堂呈现出多元状态与鲜明的个性,诸如:生态课堂、生命课堂、激情课堂、生活课堂、主体课堂……尽管这些课堂形式有其鲜活的形式与旺盛的生命力,但“高效课堂”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应该努力追求的理想课堂状态,因为只有课堂的高效才有学生学习的高效,才能让我们的课堂高效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5.
教育家叶澜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他们一定会呈现出一个你意想不到的、更为精彩纷呈的新天地。课堂是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场所。根据小学数学学科性质和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数学课堂也应注重体现人文情怀,必须还学生以自由,  相似文献   

16.
叶澜教授说过: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充满着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呈现着流动美、生命美和创造美的,应该是契合新课程精神的“生命教育”.而数学课堂学习作为一个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平台,更应先溶人“生命”的光环之中,实现我们所说的“生命化教育”.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的生命在于“活动”,构建活动方式体系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是把素质教育引入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下面介绍我们在开展《中学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研究》中,关于“数学课堂活动教学”设计的认识和体会。1“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涵义。1.1数学课堂活动:是指学习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和操作活动。包括:(1)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2)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3)学生主体的探索和创造活动。1.2数学课堂活动教学:是强调数学知识在人们头脑中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即把数学教学设计为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这种活动教学…  相似文献   

18.
课堂文化是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在进行某种“文化活动”,体验某些“文化适应”,感受某种“文化熏陶”。数学教育也是文化教育,它必须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情意世界”、“价值世界”,注重课堂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营造具有个性特色的课堂文化,让数学课堂充盈文化精神,显示文化特质,发挥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有句名言:“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无穷的生命活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执著追求。蛀近,笔者听了一位优秀青年教师在二年级中执教“可能与一定”的数学活动课,感触颇深,现笔录如下,并小作点评,以期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20.
杨思存 《中学文科》2005,(10):16-17
当我们用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怎样“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