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物流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的农业物流发展面临基础设施薄弱、交易方式落后、信息不畅、管理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针对以上问题,要采取推进市场升级、发展连锁经营、完善绿色通道、加强源头管理等措施,构建起强有力的农业物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是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完善的物流网络覆盖和物流产业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从物流网络资源整合的视角对当前农村物流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为地方政府规划农村物流发展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健 《成人教育》2012,32(9):19-20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于高素质的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工作,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整个农业教育体系的"领头雁",要主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办学理念、发展定位、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创新和构建方面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4.
农村成人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村成人教育的功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农村成人教育通过农村社会群体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导向"管理民主"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积极开展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主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教育培训、进一步搞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积极参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等,大力发展农业,扶持、推进农村建设的一项惠农新举措。电大系统全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旨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将高等教育送到农村,为农村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让政府职能"归位",就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找出政府职能缺失的表现,对其进行原因分析,重新定位乡级政府职能,改变其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正确选择我国乡级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推进农村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是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历史任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农村、农业、农民工作的关键和保证。文章认为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存在着与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必须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思维和形式,立足实际,探索出一条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物流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流是实现商品和要素在城乡之间畅通、高效流动的载体.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构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对加速我国物流业集约化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是实现农业"大生产"与"大流通"的重要环节.本文阐释了统筹城乡发展中构建农村物流体系的必要性,分析了构建农村物流体系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突破构建农村物流体系困境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妇女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以云南省为例,从1997年6月至2013年3月,云南省妇联、云南省农业厅、云南农业大学联合举办了23期"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种植、养殖骨干培训班",累计培训农村女能手2299名。通过培训提高了云南农村女性农民的学习意识、科学文化水平和创业能力,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农村女性农民培训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口双向流动将是贵州农村社会必须面对的一种"常态化"趋势,这种趋势的存在也会使得贵州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处于一种"两难"困境:劳动力外流引致的农村"空心化",降低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实际运行效果和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体系的建设质量;农村劳动力大量返乡,又使得现有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不堪重负"。  相似文献   

11.
农村物流和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是促进电子商务进入农村地区的重要保障。基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中央财政资金的有限扶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中应该坚持经济实用原则、适度超前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以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最大效用。在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引导,企业是主导,行业协会主要起协调作用,硬件体系建设中要重视物流节点的建设,软件体系建设中的主要措施是构筑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需要培养一大批"三农"专业技术人才和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作为支撑。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开放大学在办学理念、教育内容、开放作为、办学实践等方面的建设提出新要求。建设河南开放大学,在农科方面要立足于服务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需求和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建设面向"三农"的"河南三农教育网"、教学和学习资源,以及探索"直接学习支持服务"教学模式、开展"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等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发展教育所提供的知识贡献与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凤阳县刘府镇的赵庄创造了一种农村改革的新模式--"民营资本 新农村建设".通过投资成立农林开发公司,连片租赁农民承包土地,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道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民主政治.本文从"工业反哺农业"、地权整合、农业企业化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四个方面作出了价值判断,并提出赵庄模式对我国中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就业困难,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萧条。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相适应,解决"三农"问题,就要转化小农经济,实现农民、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与转型。本文主要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建立农业的发展与转型智库;从农村资源、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方面建立农村的发展与转型智库;从农民素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就业、农民工方面建立农民的发展与转型智库。  相似文献   

16.
昭通市昭阳区三甲村"新农村建设",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路子,坚持政治建设是农村生态建设产业化发展的制度保障;经济建设为农村生态建设产业化发展提供经济基础;文化建设为农村生态建设产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发展思路,使"三甲村"从昔日的贫困村发展到"全国文明村"。  相似文献   

17.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电商物流的重要保障.选择2011-2018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Two-way FE模型,检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电商物流发展的助推效应.研究发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都能够显著地促进农村电商物流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对电商物流的促进作用大于信息基础设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中部农村的电商物流影响较大,农村信息基础建设对西部农村电商物流的影响较大;就不同的网络终端而言,手机在农村电商物流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大于电脑.因此,农村地区应提高农村等级公路密度,加快推进宽带进村入户,加快完善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电商物流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牢固树立农业教育要服务"三农"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和甘肃农业发展的实际,在宣传推广农业科技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吃得苦"的实用型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促进甘肃的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农业大省,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人口转移的特征突出,呈现出规模递增、结构平稳、就业能力强、兼业现象明显等特征,同时由于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人口转移中存在城镇吸纳能力不强、保障水平低、转移的推力不够等问题。为此,结合农业地区城镇化建设与农村人口转移的实际情况,提出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完善城镇建设体系、强化产业支撑、创新促进机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举措,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20.
刘雄 《职业技术》2009,(10):95-95
虽然农村物流前景广阔,但它仍在拖“三农”问题的后腿。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现状,大力推进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农村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投入,加强农村物流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农村物流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