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国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问题,是列宁晚年思考的中心问题。列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国情相结合,将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文明的发展相统一,从文明发展前提、文明发展路径、文明发展策略、文明发展前景四个方面对俄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发展之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文明发展的历史新路。这条道路既超越了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道路,又超越了俄国民粹派的“跳跃论”,也超越了马克思晚年的非资本主义道路设想。列宁晚年的理论探索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是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所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文明的思想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是指导我们分析和解决文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发轫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传统社会的全面重构所开启。资本寻求支配性权力的内在欲望借由空间拓殖运动建构起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引致了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格局的矛盾与失衡,并衍生出苏联式现代化、依附式现代化等现代化的传统形态。经由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时期的历史求索,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创造性融合,开创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境界,成为突破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重要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进一步凸显出领导力量的集中性与推进方案的超越性、实践方略的系统性与价值实现的全面性、建构进程的自主性与发展空间的开放性等社会主义本质向度,并使之成为成熟定型的实践原则,呈现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4.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我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语境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就能在新发展观、新现代化观和新文明观指导下创造出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将美丽中国与地球美好家园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类生态文明新格局。为此,需要把握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认识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重大价值,拓宽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文明视域下审视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更能发现其具有深厚的文明底蕴。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了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三重文明向度。中国式现代化传承和弘扬具有以民为本、天人合一和天下为公等精神品质的中华文明;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描绘了社会主义美好蓝图,复兴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坚持和平发展、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和拓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与文明观之间具有内在历史的关联。中国式现代化蕴含并敞开着一种崭新的文明观,具体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观;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观;注重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守正创新的文明观;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包容、交流互鉴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明观念成果,契合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趋势。它表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不仅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观念指引,同时也具有引领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性变革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讲好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主义文明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亟须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从话语生成逻辑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能够以理论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夯实其思想基础,以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赓续其文化基因,以价值的道义性和正当性筑牢其价值根基,以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其实践支撑。从话语提炼原则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注重凸显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并举的政治性意蕴,具备理论研究与实践延展互动的学术性支撑,推动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的大众化表达。从话语实践旨趣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需要在提出标识性概念和实现结构性突破中创新其话语内容体系,在统筹争夺话语权和把握议题设置权中丰富其话语表达体系,在聚焦民族性特色和彰显世界性意义中开拓其话语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8.
掌握历史主动是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的宝贵经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唯一性的证伪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动性的生成提供了条件和历史镜鉴,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性筑牢了实践基石。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性有着诸多现实条件,市场经济奠定的物质基础、国家与政党的自主性提供的强大定力、中华文明沉淀下来的深厚底蕴以及人民群众凝聚的主体力量都为其提供了重要基础。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新要求,要遵循历史规律、善抓历史机遇、勇担历史使命和坚定历史自信,牢牢掌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历史唯物主义叙事,首先,要在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与现实背景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生成与时代方位,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世界历史”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的理论视野;其次,要在现实的群众主体及其历史创造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体与价值旨向,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人民群众”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依靠谁,又为了谁”的理论基础;再次,要在社会历史客观规律与人类主体能动选择的辩证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与中国特色,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客观规律”与“能动选择”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为何正确,又有何特色”的理论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逻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基本特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人民至上为价值追求、制度完备为突出优势、改革开放为重要动力不仅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而且为西方社会解决囿于制度弊端、历史局限和现代化悖论而难以根治的社会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拓宽了后发国家通向现代化的路径;超越了“国强必霸”的逻辑,走出了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人间正道;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境界;驳斥了“单线突进”的资本逻辑,实现了全面协调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取得了最为显著的质的飞跃,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全面超越,书写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促进了人类文明历史车轮的跨越式发展,突出表现为五个大的方面:在政治立场上,以人民至上超越资本至上,彰显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文光辉;在致富方式上,以共同富裕超越贫富悬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文化理念上,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开创了文明多样性发展的实践路径;在社会建设上,以整体协调性超越畸形片面性,推动了社会整体文明的协调进步;在价值共识上,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普世价值,拓宽了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的真理论域。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实践,凸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涵和发展逻辑,极大地展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进一步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政党自信和文明自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党领导广大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它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实现了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其典型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坚持新文明观,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促进全人类和平、共同繁荣和发展。这一论断既是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又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在唯物史观展开的世界历史进程中,现代化具有复合模式,即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两种现代化模式表明现代化具有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发展道路,既具有现代化的普遍性,又具有现代化的特殊性。从现代化的普遍性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与人类现代化共有的本质属性,即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以自然经济主导的模式向以市场经济主导的模式转型升级的过程。从现代化的特殊性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本质属性,具体体现为道路选择的非资本主义性、领航主体的先进性、发展方式的并联式以及价值追求的人民性,等等。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破解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悖论,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问,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制度探索作出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论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哲学思考和历史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实践路径,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与既定目标。现代教育要与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相适应,如何从地理教育视角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意义,理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世界文明层面的地理含义,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回答“现代化”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实践与世界参照,地理教育需要重塑以“必备知识”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关键能力”为标志的教学目标体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评价体系和以“核心价值”为目的的教育文化体系,以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地理教育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两个创造,其中之一就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不同的维度划分人类文明新形态有不同的理解和内容,从生态角度划分则展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形态即中国式生态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原创贡献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责任观,这为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新的方向和选择。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伟大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功创造和提出,具有深远的意识形态价值意蕴:超越了“资本中心论”的意识形态偏狭,在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冲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意识形态裹挟,在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塑中华民族文明自信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打破了“文明冲突论”的意识形态对立,在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繁荣共生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回击了“中国威胁论”的意识形态歪曲,在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双重维度丰富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体系,在有力批驳质疑社会主义文明的不实论调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供给力,对于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本质上说,“中国模式”是世界尤其是西方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一种解读,其合理性背后兼具积极回应全球化问题的时代性特征与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构成了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现代化理论和方略的基本内核。从“中国模式”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演进的实质是从被动到主动、从非我到自我、从方案到文明的深刻转变。中国式现代化在改写世界现代化既定逻辑、创新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既展现出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也创造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时间维度上超越了传统文明形态,在空间维度上拓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鲜明展现。其顺应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范式、契合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承继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内蕴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实践性、系统性、开放性的特征,彰显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价值,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拓宽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道路,把人类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20.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从文明发展史高度创造的崭新文明观。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于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起点,是顺应“两个大局”时代语境的必然产物,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升华,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与发展。从要素构成层面入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全人类的视域范围,以“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为核心内容,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崭新路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指明“新航向”,也为世界社会主义的跃升竖立“新航标”,同时必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辟“新航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