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樊玉良  余彬 《四川教育》2023,(Z3):31-33
<正>国无才不立,业无才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近年来,甘孜州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氛围逐步形成,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管理日趋规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进入新时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面对新征程上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发展难题,激发办学活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陈永祥 《青海教育》2022,(12):12-1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专章部署,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导向鲜明、意义深远。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  相似文献   

4.
建立教师合理流动的有效机制,盘活教育人力资源,是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关键。1999年以来,我区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系列文件精神,以改革人事管理体制为突破口,以实行收入二次分配为重点,不断探索和深化中小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于一个发展并不超前的县  相似文献   

5.
一、完善机制,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机制活,方能人才活。只有营造出有利于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环境,才能够开发培养出一大批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多年来,胜利油田始终从建立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舒适宽松、利于成长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6.
王维航 《成人教育》2002,(8):26-26,27
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强盛的根本保证。现代人才观要求的人才必须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备识才、用才、爱才、聚才的新观念、必须掌握人才发展规律,树立现代人才观。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轨时期,高校必须适应这种形势,抓住机遇,深入进行学校内部体制的改革,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高校纪检监察作为学校的一个部门,应该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服务是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职责 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是纪检监察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个任务完成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高校目前的状况对于完成这样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进行一系列深入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办学体制和机制,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优秀人才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搞好学校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从1992年开始,我校的综合改革在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深化管理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二是深化办学和教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的办学体制和机制;三是开辟多元化的筹集办学资金渠道,逐步建立国家拨款为主,其它渠道补充的办学经费机制。 一、深化管理改革,增强办学活力和效益 1.我们按照市领导“改善待遇、转换帆制、打破三铁、提高效益”的改革思路,和市政府的改革部署,进行了以校内领导体制,教育目标责任制,教职工聘任制,工资总额包干和结构工资制为内容的四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在独特的大学文化中形成的。培育大学人文精神、建设大学创新文化是我国大学改革的关键。弘扬大学精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深化机制运行,改革闯出新路,在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下,努力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发展关头,改革者胜.自江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来,乐平市积极响应,以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增添教育事业发展新动力,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为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赣东北明珠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建设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从制度层面对其建设发展进行了政策设计,有关高校开展了积极探索。促进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发展,需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保障经费投入、加强组织领导和深化高校改革等方面进行推进。  相似文献   

12.
人才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入WTO后,中国本土人力资源的流动具有三种可能的方式:在国内层面,大多数人才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少数人才向非发达地区逆向流动;在国际层面,很多优秀人才向外企、国外流动;国外部分优秀人才随着外资流进也一同流入中国国内,成为中国人才资源的增长点。针对人才外流现象,应建立有效开发机制;深化企业改革,激发人才事业心;强化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构造一种限制人才外流的“文化壁垒”;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多渠道、多阶梯的升迁制度。  相似文献   

13.
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强盛的根本保证。现代人才观要求的人才必须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备识才、用才、爱才、聚才的新观念,必须掌握人才发展规律,树立现代人才观。  相似文献   

14.
人才评价是深化新时代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对推动高等学校内涵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本文选取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典型案例,深度剖析其人才评价体系存在的异化现象与深层次原因,并基于OKR理念提出了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中高校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路向、关键步骤和重点举措,以期推动以质量、贡献和影响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改革落地,并以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构建"进"者悦而尽才的良好人才生态,激励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重大原始创新.  相似文献   

15.
高校的综合改革就是坚持以开放带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把学校发展放在国家现代化的大背景中,通过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坚决破除制约办学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奋力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高校综合改革的路径选择,就是要破除办学的体制机制障碍,正确认识高校自身的位置、校情、培养目标等基本问题。要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制度建设与民主管理之间的关系,协调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体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就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才是强国之本。在人才管理中要走出三个思维误区,摒弃嫉贤妒能、压制人才的不良风气,为人才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尊重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人才辈出的局面。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区制治理既是推进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实现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又是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新时期学区制治理主要存在以下困境:主体利益失衡、内源动力不足、组织保障滞后、评价监督体系不健全。为突破上述困境,新时期学区制治理应改革体制机制,探索党委领导下的学区负责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激活队伍活力;深化评价改革,构建评价新样态。  相似文献   

18.
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强盛的根本保证.现代人才观要求的人才必须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备识才、用才、爱才、聚才的新观念,必须掌握人才发展规律,树立现代人才观.  相似文献   

19.
积极稳妥发展交叉学科是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从交叉学科建设的时代背景、内涵定义、发展历史和现阶段面临的困境等方面出发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交叉学科建设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重视人才培养、创新组织模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资源保障、完善学术生态六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创新文化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时代主题。创新文化是以创新为主导价值观、促进创新行为的文化体系,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谐性等特征。大学建设创新文化,要大力倡导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