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周刊C版》2017,(17):64-65
新诗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对于新诗的认识存在差距,新诗的文学价值以及对学生人文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老师对于新诗理解不深,教学方法单一,而学生对于新诗的学习也只是浮于表面。要提升新诗的学习效果,还需从学生兴趣入手,通过学生朗读、写作等形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新诗的魅力,从而提升新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新诗相对于古诗词而言突出特征是用现代白话为写作语言,也包括翻译的外国诗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安排学习的新诗,以形式自由、内涵开放、形象鲜明、抒情浓烈、富有概括性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取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将对新诗的喜爱转化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助力。  相似文献   

3.
?【设计思路】学生已进行过新诗学习,基本了解了新诗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本设计主要想通过学习新诗写作陶冶学生情操;重点抓住新诗的四个基本要素(情绪、想像、思想与形式),把对诗歌的欣赏与感悟,渗透于教学的步骤当中,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的同时,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激发学生学习写诗的兴趣;教学中主要通过当堂模仿训练,感悟写作,共同欣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导写过程】一、导入激趣“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的。我们已学习过十多首新诗,诗人们通过歌唱抒发出心中的真挚情…  相似文献   

4.
“三行诗”微写作立足于七年级新诗教学基础,意在填补八年级新诗教学的“断档”,开启九年级新诗教学的序幕,维持了新诗教学的连贯性。“三行诗”微写作以学生的自我表达需要带动阅读需要,传授表达技巧,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展现学生的才华,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使新诗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当下的中学语文新诗课堂教学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尝试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增强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解读能力;加强新诗朗读教学;重视新诗写作教学,开发学生"诗性"思维。新诗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有关新诗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必将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下的新诗写作教学存在明显的矛盾:作用重要,但课程失位;学生喜欢,但教师乏术。与此相对应,新诗写作教学应注重写作知识更新,强化过程指导,具体策略:炼制核心知识,诗化人生体验;提供任务支架,强化过程指导;重构教学范式,优化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研读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新诗写作作为突破口,构建新诗写作课程,引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8.
校园是孕育诗歌的肥沃土壤.青春是创作诗歌的黄金时光。高中学生正处于诗的年龄.他们血气方刚.豪情万丈,想象丰富,敢于创新。写诗,合乎他们的天性。笔担任校报学版编辑,在大量的学生来稿中,新诗数量要占到稿件总数的2/3.尽管这些诗作水平参差不齐.但足见校园里存在一个阵容庞大的新诗写作群.他们对新诗写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语教学要“重视优秀化遗产的传承”、“关注当代化生活”.在高中作教学中开展新诗写作教学,既是对我国延续数千年的诗教传统的继承,又是对新诗这一当代化艺术的必要关注:既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又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阅历层次。遗憾的是.当前高中阶段的新诗写作教学在大多数学校并未被摆到适当的位置.有先行搞了一些尝试也似乎仍未找到出路.新诗写作教学的整体状况可谓一片荒芜,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将“学写新诗”作为第一单元的学习任务,阅读新诗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尝试创作新诗,有利于养成精雕细琢的写作习惯,并激活美好的情感体验。初识新诗,需立足教材,把握诗歌的意象、想象、情感;了解新诗的轮廓,可以通过品读佳作,揣摩“共鸣”、“修辞”、“意境”等内涵;在此基础上,可以明确新诗创作的方法,尝试创作新诗。  相似文献   

10.
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表示现代诗歌不作为诗歌鉴赏题的选材内容,因此,许多教师学生在复习备考中便放弃了这一内容,甚至在常规教学过程中也抛弃这一板块的学习。然而,我们掀开近年来全国高考试题的红盖头,仔细琢磨,试题不仅考了新诗的鉴赏,而且还考了新诗的写作,只不过变换了一种考查方式,使其考查更加隐性化,更加注重能力罢了。因此,新诗在未来的高考备考中所占的份量不可低估。仔细吟读2002年全国高考题第25题仿写题的例子,从形式上看,考的是语句的仿写,但实际上是考查新诗的鉴赏与写作。命题者创造性地把新诗的鉴赏与写作很好地粘接…  相似文献   

11.
从戴望舒的爱情上的坎坎坷坷、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和文学上的反反复复 3个方面 ,论述了戴望舒新诗发生的源泉、新诗发展的方向和新诗象征的正路 ;从而揭示出戴望舒精神世界和文学世界丰富而痛苦的一面 ;讲明了他是怎样把写诗和人生最终统一起来 ,将象征派的形式和古典派的内容统一起来 ;最终走上了一条中国新诗写作的正路。  相似文献   

12.
康白情既写新诗也写旧诗,不同于胡适试图彻底驱逐旧诗,这种双线写作能够在康白情的观念和实践中并存,在于他区分了两种文类不同的功能。新诗张扬新精神尽可以形式新,远离旧诗的格式、趣味,而没有新精神的旧诗也尽可以在新诗之外自足地写作和把玩。  相似文献   

13.
王珍 《文教资料》2014,(13):15-16
戴望舒作为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除了把西方的诗艺注入自己的新诗创作中外,还很重视古典文化对新诗写作的影响。戴望舒的新诗语言与古典文化具有很高的互文性,通过化用和用典两种形式使新诗文本语言与古典文化间产生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新诗创作从语言运用、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方面践行新课标理念,教学可按照“四步法”进行:情感立意,确立诗歌的主心骨;优化内容,择取抒情的着眼点;推敲形式,调整审美的艺术感;个性润色,雕琢细节的雅致化。根据文体特征,新诗写作要回归诗歌本身,体现其特有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音韵之美。教师可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搭建诗歌创作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诗心、诗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及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与学科素养的平衡是适应当前高校教育目标的关键.两者的均衡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读新诗的能力、培养学生赏析批评新诗的能力以及写作新诗的能力,是实现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新诗指有别于古典诗歌,用白话文形式写作的诗歌。新诗革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郭沫若、胡适、冰心、戴望舒、徐志摩等人的诗作在当时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派又开启了诗歌的新方向,涌现出舒婷、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新诗,语言优美,蕴含哲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但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师对新诗教学的重视度不够、教师对新诗教学方法掌握不当、学生新诗知识积累匮乏、学生对新诗学习的兴趣不足等问题。因此,教师应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通过采取“分析学情,确定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搭建支架,协助学习;合作探究,互助共赢;效果评价,查漏补缺”等策略开展高中新诗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写作动机是驱使作者投入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作文教学就要溯本求源,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使学生从"只好写"变为"需要写"和"想要写"。激发初中学生写作动机的实践策略有:丰富写作形式,开展有趣味的主题写作活动;设置虚实相生的作文题目;培养读者意识,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  相似文献   

19.
一首优秀的新诗,必定是语言凝练,韵律优美。基于此,文章结合新诗自身的特点,探索适合中学语文课堂实际需要,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新诗审美教学策略即在新诗诵读中感知美,在新诗鉴赏中探寻美,在新诗写作中创造美,通过这三个步骤的训练,希望能培养学生新诗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新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样式,对新诗写作的忽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争的事实。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凸显新诗的写作地位呢?概括地说,主要有四种方法:分行排列,变文成诗;借鉴吸收,模仿作诗;改写原作,演化为诗;独立创作,潜心写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