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格斯晚年书信集中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独特贡献.这些书信在坚持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同时,着重论述了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提出了“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的概念,阐明了其原因和表现;强调经济基础的作用是“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历史的发展是经济必然性基础上相互作用的过程;阐明了人们怎样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论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套语而是研究工作的指南,不能把唯物史观当作研究历史的借口,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  相似文献   

2.
为了捍卫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引导青年们完整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恩格斯在晚年写了许多重要书信。正是在这些通信中,恩格斯提出了重要的"历史合力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晚年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他通过阐述劳动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揭示了人的自然化与自然人化的辩证统一,从而说明了自然史与社会史的对立统一;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生态问题,说明了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的改变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根本。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保护人民的环境权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关系,一直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要科学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回到恩格斯晚年对黑格尔主义的批判,从恩格斯的思想认识中,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与理论来源,科学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与革命性.  相似文献   

5.
2010年新出版的MEGA②I/32,首次收入了恩格斯1892年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的《论历史唯物主义》。这将给国际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界带来新的思考和讨论,因为我们知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明确界定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正是恩格斯,而《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部直接以"历史唯物主义"为题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共同)创始人(恩格斯)的著述,首次被收入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集,将不仅关涉"历史唯物主义"称法由来的新界定,而且还将与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贡献密切相关,并因此对恩格斯身后整个20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新MEGA所提供的相关背景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缘起与传播,将有助于我们利用新材料,深化对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创建及其对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栋 《林区教学》2014,(6):66-67
唯物史观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成为哲学家们历来关注并激烈讨论的重要对象,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许多质疑责难甚至被歪曲理解。根据时代与实践的要求,恩格斯晚年在一系列著作和书信中深入阐发并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并且创造性地丰富、充实和完善了其科学内涵,进一步捍卫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曾倡导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才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他在《西方美学史》中时刻注重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原则,反对“唯经济决定论”,对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有着自己的理解。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又是美学的基本问题,朱光潜根据具体历史现实指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时将其分为文艺思潮运动和创作手法,认为作为文艺思潮运动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不具有普遍性。日本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发展与西方文艺思潮运动的线性发展历程相颠倒,与朱光潜的观点形成映照关系。  相似文献   

8.
9.
作为重要的通俗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的兴起,和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现代市民社会初兴等历史变化密切相关。在文学的角度之外,近年来研究上海的历史学家的论述,对于如何理解"鸳鸯蝴蝶派"颇有启发。如何总结鸳鸯蝴蝶派的经验与教训,如何循此对现实中许多新的市民文学的现象予以探讨和解释,"上海学"的历史学家的论述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列宁的《怎么办?》是马克思主义与经济主义论战的产物,其核心议题是要不要建立集中统一的职业革命家组织和确立党的领导核心、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不要强化党对工人运动的政治领导。据此,列宁撰写《怎么办?》具有批判“经济派”的多重目的:一是与“经济派”损害党的领导的言行作斗争,捍卫党的领导核心与集中统一领导;二是揭批“经济派”错误主张及其传播的危害性,夯实党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三是反对“经济派”撇开政治而侈谈经济斗争,强化党对工人运动的政治领导。列宁的《怎么办?》不仅解决了当时俄国革命运动中的迫切问题,而且对当前我们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和党中央权威,推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具有重要的鉴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青春中华”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提出的社会理想,他从三个维度阐发了其实现的可能:在理论维度,宇宙青春无限的规律是“青春中华”实现的理论支持;在历史维度,德国等国的再生是“青春中华”实现的榜样参考;在现实维度,广大中国青年是“青春中华”实现的现实力量。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让李大钊实现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向。李大钊对“青春中华”的追求启示广大青年要发扬求真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投身民族复兴事业。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提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论述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议。如何看待这些争议,首先应该考察恩格斯发表此论述的真实语境。在此基础上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存不存在"哲学基本问题";二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不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或研究,在学术品格、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给当下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承与创新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八八三年三月,革命导师马克思与世长辞了。马克思去世之后,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任务,便自然地落在了恩格斯的肩上。为了执行马克思主义的路线,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做了不懈的努力。一八八九年,在恩格斯的领导下,建立了第二国际。第二国际的前期活动,在思格斯的具体指导下,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宣传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前期活动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和“左”右倾机会主义者斗争的历史。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恩格斯对“左”倾小集团“青年派”的斗争,具有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晚年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反复强调、精辟概括和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这一科学命题。恩格斯在不同情况下,提出了四种不同的命题形态:"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对历史过程的阐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些角度不同的表述分别包含着特定的内容,把这些内容揭示出来,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科学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这一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5.
梁煜璋 《成才之路》2011,(4):92-I0021
所谓当代青年的“两难三误”问题,就是指当代青年就业难和升职难的两大困惑,以及为解决这两大难题“忧心忡忡、跃跃欲试、各显其能”,进而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唯学历、靠背景、傍傍族等三大误区的问题。这个问题对当代青年群体乃至社会风气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6.
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取消派”主动放弃和否认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逐渐背离党的斗争原则和策略,进而分裂了党的政治力量。列宁对“取消派”破坏党组织的错误行为进行了系统批判,在党的组织原则方面重申无产阶级必须领导革命,明确坚持两条战线斗争,强调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列宁对“取消派”组织原则的批判,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抵御错误思潮、增强斗争意识、确保党的长期执政提供借鉴,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农村调查中,以陈翰笙、薛暮桥、张锡昌、孙冶方、秦柳方等“中国农村派”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村》为阵地,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调查观。文章围绕该群体所阐释的农村调查目的、方法及如何进行资料整理等内容展开论述,揭示其调查观的理论性、批判性和指导性特征,以及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农业经济思想发展史和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提供指引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穿越”题材的文艺作品近年来备受青年群体的青睐。它的流行是青年自身与社会发展互动的结果。“穿越,,作品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满足了当代青年人追求自由、彰显个性以及渴望自我实现的心理,迎合了青年反传统、非主流的审美趣味。同时大众传媒以及同辈文化在青年时尚流行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微文化以"微观、快捷、私密"的运作理念,影响着当代青年政治价值观、功利价值观和伦理价值观养成。就微文化的积极效用来说,其微观性推动了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快速养成、快捷性拓展了青年功利价值观的广阔视野、私密性有助于青年伦理价值观的积极取向。就微文化的消极作用来说,微文化传播主体大众化不利于青年政治价值观的理性选择,微文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不利于青年利益价值观的整合,微文化交流互动性不利于青年消费价值观的合理变迁。规避微文化的负面效用,必须加强微文化的引导、注重微文化的监督、丰富民众微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0.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展现了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价值理想,并且马克思指出了这一价值理想的实现路径是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工作的职业。解读历史文本,观照当下中国,青年马克思的择业价值观对我国当代青年科学择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