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的产生及广泛运用对政府的治理模式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和新的挑战,目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治理困境,如公众参与不足,政府回应被动,职能转变滞后,评估体系不健全,政府改革动力不足等问题.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亟须以新的视角审视公共行政的发展,因此,构建政民互动参与、政府职能明确、绩效评估完善的回应型政府是实现新媒体时代公共治理的重要范式.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县域基层社会治理成为重要环节.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传播渠道和服务平台,在运营"媒体+政务服务商务"模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媒体融合发展最为契合的就是政务服务与民生服务,而作为信息传播"中介"的融媒体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当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推进政务信息服务、民众诉求上达、建设性舆论监督、政民有机互动.本文以山东省临淄区融媒体中心的广播节目《政风行风热线》为例,探析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在政民互动中创新发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3.
陈仕泽 《东南传播》2021,(9):130-131
在移动互联时代,政务新媒体是政府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务效率;加强政民互动,凝聚联系群众;引导网络舆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在政务新媒体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队伍建设滞后、资源缺乏整合、回应互动不足困境.据此,本文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整合优化媒介资源、创新传播内容和形式上,指出提升政务新媒体传播影响力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朱敏 《新闻世界》2014,(7):201-202
微博等社交媒体迅猛发展,成为各级政府打造阳光政务的一个有效平台。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政务微访谈,佛山电台连续三年成功运作"两会热线——市长微博访谈",使其成为一个全新的政民互动平台,一个佛山"两会"的另类市长见面会。通过巧妙借力新媒体,既增强了电台——这一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又成功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点滴做法,对于传统媒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下,社交媒体成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桥梁.在此语境下,政民双主体的沟通便构成了互动传播关系研究的重点.如何实现"道""术"结合的无障碍沟通,摆脱政府与民众间的交流困境,达成双方间有效良性的沟通,从而完善政民双主体间沟通机制的现实出路,《沟通:社交网络时代的政府与民众》的作者聚焦于社会、沟通与媒介三个关键词,从公共对话沟通与整体互动传播的视角,构建了基于传播学视域下的沟通政—民关系框架,探索了社交网络时代的基层社会治理问题,从而进一步回答社交媒体时代下政府与民众的沟通问题.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作为政民互动的先行先试者,一直在网络执政能力和社会民众需求的博弈中前行,受内在发展与外在驱动的双重作用,穿梭于"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矛盾之间。文章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政府政民互动平台为例,分析了平台上的参考咨询、在线调研、网上留言、政务微博、移动手机服务等模式,提出完善政府政民互动服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构建政府政民互动集成服务平台,规范政民互动平台服务管理工作,利用问政平台开展网络舆情研究,努力把政民互动建设成知名服务品牌等,以期为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广播媒介促进党的执政能力--搭建起民众与政府互动的沟通平台 在国内新闻广播服务中,热线理政栏目或节目近年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张婧 《青年记者》2014,(2):15-16
政务微博这一新型传播平台,在信息的上传下达、舆论的引导安抚、政民关系的培养、政务形象的塑造上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本文通过量化分析,试析现阶段政务微博有没有充分发挥公共关系建设的作用,是否有效地搭建了政民沟通交流的公共平台,是否积极正面地塑造了政府形象,并提出对政务微博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政府官员在媒介中的形象呈现,不仅关系到政府形象塑造和现代行政机制的有效运行,也关系到社会转型期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通过媒介对政府官员"雷人雷语"报道的定量分析,意在反思政府官员的媒介形象塑造与媒介素养的修得问题,也为媒介度量自身道德评判优位意识以及话语权的适当使用提供点滴参考.  相似文献   

10.
马瑞 《新闻知识》2013,(7):31-33
通过调研分析,钦州市政府网络形象塑造方面取得较好成效,然而也存在诸多不足。基于此,亟需拓展提升网络场域下钦州市政府形象路径。主要包括: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建设网络服务型政府,结合钦州特色构建政府网络形象,整合现有网站资源提升政府网络形象,创新网络互动平台提升政府网络形象。  相似文献   

11.
广播媒介促进党的执政能力——搭建起民众与政府互动的沟通平台 在国内新闻广播服务中,热线理政栏目或节目近年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作为一种广播节目形态,它并不新鲜,但是在中国的现实情境中,它显示出有可能发挥某种更大的建设性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丁立捷  许可 《传媒》2022,(10):26-28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媒体深度融合的双重战略驱动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已经成为基层社会媒介化治理的重要平台。在此过程中,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实现传播力的跨越式提升,需要从基层治理、信息传播、媒介平台和市场经营等多重视角创新发展,主动参与社会治理以实现引导与服务的有机融合,以泛内容化模式提高内容生产能力,以关系营造思维增强媒介平台吸引力,以自身造血机能增强蓄积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3.
全国首创的杭州12345市长公开电话经过3年多的实践,目前已推广到包括北京、武汉、大连、青岛、沈阳、绍兴等在内的国内70个城市。应该说,在12345的发展历程中,媒体始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2345也一直保持与媒体的积极互动。自1999年成立伊始,12345就与杭城市级主要新闻媒体通过合办栏目(节目)的形式进行联动,与省级媒体也保持高密度的联系,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中央新闻媒体也多次赴杭进行采访那么,在具体的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中,媒体是如何有效地配合12345的政府监督并形成合力的呢?一、形成合力推动新闻舆论监督和政府监督因为是杭州市市长公开电话,因此,12345在处理具体问题或事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情回应与引导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政府行政的重点.本文从互动视角出发,以天津港大爆炸为例分析突发网络舆情政府回应的现状,认为其中依然存在回应滞后、态度被动等问题,认为强化互动、建立健全回应机制是政府回应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政治传播中,政府通过对重大事件的议程设置,引导和建构媒介议程,从而达到塑造政府和国家形象的目的.在现实的政治传播实践中,标榜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的西方国家,也无不积极借助于新闻媒体强大的社会传播功能,有目的地设置媒介议程,从而引导本国及国际舆论,借以提升政府和国家形象.本文基于传播学理论,以2010年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温家宝总理与全球媒体记者答问的问题为研究样本,从问题类型、提问媒体分布以及国际媒体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探究政府如何有效地利用公共舆论平台,设置媒介议程,从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使公众的政治参与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网络问政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对经济建设和政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阐述网络问政对政府形象塑造的积极影响,分析网络问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借助网络问政平台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基本策略,对于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政府增加行政透明度,提高决策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化地理、党报与城市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媒介建构主义对符号现实的建构机制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三份中央党报<人民日报>(包括<海外版>)、<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对全国31个主要城市的新闻报道为例,来研究分析中国城市媒介形象的建构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的新闻生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国强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文化地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决定了重要的新闻流向分布呈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向全国扩散的饼状结构;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我国主要城市在报纸媒介中的形象不是行政形象就是经济形象.这种单一的城市媒介形象在当前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与个性化城市形象的塑造目标是格格不入的,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下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创造了问政新场景,在新时代,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是党媒的“必修课”。平顶山日报社充分发挥融合优势,创新性启动12345 “民呼必应” 掌上平台服务项目,以“新闻+政务+服务”模式,为市民解难题办实事。本文以平顶山日报社实施的12345“民呼必应”掌上平台服务项目为切入点,分析新媒体时代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在党委、政府、人民群众之间有效架起“掌上连心桥”。同时通过对具体实践过程和实践经验的回顾与总结,探究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在互联网主战场上走好群众路线,服务新时代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9.
张波 《编辑之友》2022,(7):48-53
政治传播对于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在市场化转型以及新媒体技术冲击下,县级各类传统媒体的政治传播能力受到极大削弱,其在县域治理中的角色地位也不再稳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则可视为国家重构基层政治传播体系进而推动县域治理的一种努力,根据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顶层设计理念以及各地建设实践,我国基层媒体的政治传播逻辑正在从被动、单一和刚性的反应性政治走向主动、多元和柔性的回应性政治模式。由于技术环境的多变性、基层媒体的路径惯性以及基层治理的复杂性,这种从“刺激—反应”到“诉求—回应”的政治传播逻辑转型之路注定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政治传播经历了革命语境中的泛政治化传播、改革语境中去政治化传播和治理语境中媒介公共性再造三个阶段,在当前新媒体语境下,政治传播尤其使政治人物报道出现新变化,大众媒体对政治人物的公共形象如何建造,成为学术界孜孜不倦探讨的话题。通过研究彭丽媛第一次外事活动的报道,分析政治人物报道的新变化,旨在对改进政治人物尤其是政府领导人的公共形象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