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技术现实无法满足技术欲望的状态下出现了作为技术想象的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寄望效益最大化下整合现有技术功用的想象,是技术欲望的表达,表明对现有技术功用的不满,意图突破既有技术形态的限制,实现不同技术功用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关于媒介性的讨论已经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媒介具有强大的行动力。这就需要讨论,媒介以何种方式达成这种行动力。对此,麦克卢汉暗示,人在被技术延伸的同时也将技术转化为媒介;西蒙东看到了技术系统使系统内的技术物互为媒介;基特勒则反转了麦克卢汉的命题,指出技术将人转化为媒介。这三个观点同时指向了媒介的生成性:媒介的生成性体现为媒介将一切人与物都转化为媒介。在这个意义上讲,媒介本身就是世界。  相似文献   

3.
陈华明  孙艺嘉 《现代传播》2022,(7):28-34+53
在我国现代考古学发展百年之际,考古遗存挖掘与保护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诸多突破,其价值利用与活化传播成为具有文化战略意义的重要命题。从传播学视角出发,考古遗存是特定社会历史情境下集文化内核于一体的物质性产物,是具有媒介属性的物。从本源、实体到互动,考古遗存的媒介存在形式分为自然性的、技术性的、关系性的三层。“物性本体”和“时空延续”是其核心功能,具体呈现为古时社会的基础设施、现代社会的文化结构和未来社会的映射与延伸。这种媒介力量的赋能源自人与物二元主体的互动交流及相互依存,通过“物的想象”完成文化基因的更新与活跃。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对云南省怒江州独龙族村落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和社交媒体的使用进行观察和访谈,呈现手机作为一种新技术参与到这些女性恋爱、婚姻、情感等历程中的作用.文章结合社会技术想象的概念和生命历程的分析框架,认为社会技术想象使得社会生活形式和社会秩序可通过新的技术使用而实现.独龙族女性在手机使用...  相似文献   

5.
6.
现有关于元宇宙的研究大多从规范视角出发,展望了元宇宙的特性和价值。然而,这些研究忽略了元宇宙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的经验之维。对此,本研究在技术的社会想象视角下,将元宇宙理解为一种意义制造过程。本研究发现,技术公司主导的元宇宙想象宣扬以创新和变革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弱化技术伦理问题。用户则策略性地构建以“虚幻焦虑”为框架的反想象话语。进一步而言,元宇宙想象是高度情境化的,两个平台用户的想象在符号和行动层面呈现出差异,折射出他们对平台公共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对“技术我”的不同思考偏向。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阐释了再中介化和预中介化两种媒介逻辑在元宇宙想象生成中发挥的作用,以此拓展技术社会想象的理论视野,为新兴技术研究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7.
高鑫鹏  李娜 《新闻记者》2023,(10):28-44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的问世,引发有关技术与人、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大讨论,其中裹挟着恐慌、焦虑、迷茫的社会情绪,从具象传播文本梳理宏大命题更有利于人类的技术认知。本研究结合社会技术想象理论和“地位-框架-定位”科学传播分析框架,利用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的方法,解析微信公众平台中多元话语行动者对ChatGPT的建构与想象。研究发现ChatGPT社会技术想象的“权力秩序”、“身份区隔”、“现实投射”特征。自媒体通过“想象-传播-观念”模式,将风险社会的定义权向普通民众拉近,提升个体参与公共技术设计的可能与可行性,成为“公众参与科学”范式的典型样态。媒介文本框架和技术想象表述了异质群体间的意义协商、抵抗与共识,“精英-民众”、“民族-他国”、“规制-戏谑”、“赋能-风险”等互斥话语,成为技术嵌入社会实践中的“强制性通过点”。ChatGPT传播作为“话题媒介”,承载着智能时代人们的现实不满、未来期待及弱抵抗自我表达。媒介参与的社会技术想象“神话叙事”中容纳了偏向、争夺和投射,这为理解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提供了辩证案例。  相似文献   

8.
在本土国际传播研究中,主流研究较多聚焦于文本、受众、效果,甚少关注国际传播的物质基底,这实则内藏着一种“非物质性迷思”。事实上,国际传播长期以来都与海底电缆、人造卫星、数据中心等媒介基础设施密切关联。尽管这些媒介基础设施甚少在日常生活得到关注,但若运行失常,人们惯常的网络交流都难以实现。有鉴于此,在近年来的“物质性转向”思潮影响下,海底电缆、人造卫星等媒介基础设施逐渐见诸于本土国际传播研究,但此类研究目前仍较为“碎片化”,在研究方法、理论概念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迷思。对此,本文邀请媒介基础设施与全球传播相关研究的国际知名学者尼克尔·斯塔罗塞尔斯基,探讨媒介基础设施与国际传播研究的关联、相关研究方法、理论概念、分析路径,借此为在物质层面寻觅国际传播的“另类想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张瑶  杨晨 《现代传播》2024,(2):38-45
平台的有声文学作为一种“有声媒介”再兴起,正将原本作为文本内容存在的文学推向再媒介化的未来向度。一方面,有声文学作为传统文学文本的一种跨媒介传播形态向旧媒介致敬;另一方面,有声文学正把声音从一种载体重新定位为物质中介物,把声音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重新归还于人。未来,以平台化为基础的有声文学再媒介化进程,可能会促成基于声音物质性基础上的全觉感知、基于音频游牧性特征下的现代性听觉空间,以及基于听觉空间易变性特征下的隐喻失效。  相似文献   

10.
张杰  聂茜 《新闻界》2023,(1):57-65
身处贝克所言的风险社会,个体对风险的感知除了亲身经历外,更多地是源于媒介提示的风险图景。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是风险的中介化,是风险的社会放大站。但伴随着深度媒介化,风险的社会放大这种线性传递观具有明显的解释局限性。随着行动者主体的增多以及行动者网络异质性的提高,媒介在呈现风险的同时,自身也在生成风险。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新媒体时代媒介化治理的关键不在于技术层面如何传递风险信息,而在于如何减少因为媒介化传播产生的“次生风险”。行动者网络视角进一步明确了当下社会风险的本质,即作为网络的风险是多元行动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兼具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的非线性存在。  相似文献   

11.
“To be or not to be,is a ques-tion.”这句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套用在对报纸未来命运的关注上最合适不过了。报纸经常被描述为处在灭亡边缘的恐龙。由于他们历史性地依赖印刷机和纸张,许多人推测他们将不能同新形式的电子媒介相竞争,因而最终会逐渐消亡。②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甚至给出了消亡的时间:“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③作为传统媒介的报纸未来真的是“像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恐龙”,将很快被高速飞驰的信息列车碾得粉碎吗?…  相似文献   

12.
13.
赵星植 《当代传播》2022,(5):36-39+66
元宇宙是元媒介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当今元媒介平台下的符号传播与文化表意活动早已出现所谓的“元趋势”,它主要是指媒介的自我指涉成为符号传播的中心。媒介自身成为影响当今文化符号表意的重要维度,“媒介即信息”在数字媒介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媒介即意义。在元宇宙趋势下,这种媒介自涉型的符号表意将强烈影响社会的表意风格,同时也规训媒介使用者以一种更加交互性的姿态参与社会交往和符号消费。而人作为媒介自涉活动之主体,必然会引导元宇宙阶段新的交往规则和伦理规范的形式,即对元数据权的重视以及对隐私权的再定义。  相似文献   

14.
秦茜  田甜 《新闻世界》2013,(8):326-327
国人持续抵制日货的活动饱含着对日本这一具有历史侵略性民族的既有“成见”,而这种成见的根深蒂固,除了历史原因外,大众媒介所建构的日本“侵略者”形象也加强了人们对日本国家形象的成见。相应的,在抵制日货这一行动中,“中国”这一民族概念上的“共同体”也同时得以建构。“成见”与“想象”从来都是两朵并蒂花。  相似文献   

15.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讨论,是围绕“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的。其中,他对印刷品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关联论述,启发我们去思考广播对听觉共同体的想象。从“想象”到“听觉”,广播在技术驱动、文化规范和价值认同上团结着民族的力量,人们通过广播创造的共时性经验,展开沟通、表达、连接,继而形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谢静 《新闻记者》2008,(10):59-63
随着新闻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批评内容上,可谓无所不包:从媒介的新闻报道、专栏专题,到新闻采写手段、技巧;从媒介的所有人、管理运作机制,到媒介内容的效果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视觉媒介与人类主体性是思想史的核心议题。立足技术物质性,研究从现代香水这一最普遍的嗅觉媒介出发,考察其背后的生产机制与技术载体,重新思考富有张力的中介过程。研究发现,作为被人支配的物,人类使用特定香水截除动物性的身体气味,生成均一化、确定性的情绪和欲望。从这个角度来看,香水是人类调控文明社会的代理者。然而,媒介保有其自身的技术意向。通过与幕后的专家团体对话,研究发现,现代芳香技术创造、组合上千种气味元素,反过来定义人类的感官尺度,构成人类嗅觉的第三持存。芳香物间复杂的拓扑关系难以被专家系统掌控,面对香水背后的技术体系,开发人员只能有限介入到芳香物的拓扑体系当中。科学知识与理性思维让位于具身化体验,知识精英与技术体系的支配关系发生倒转;进一步的,复杂的化工成分激发了现代人长期抑制的嗅觉,并通“晕香”等过敏反应放大品香者的感官,打捞个体独特的肉身。身体得以暂时摆脱现代社会对嗅觉的长期抑制。作为行动者,香水与现代芳香技术是生成偶然性与不可控性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萧萍 《现代传播》2022,(9):155-161
在智能人机互动关系中,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数字音乐生成和传播各环节,催生出智能化的音乐生成、传播和审美范式。这不仅拓展了人类音乐创作的既有模式,也凸显出人工智能音乐技术现象学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在跨学科交叉视阈下,“技术具身”是智能机器对人脑音乐创作神经网格规律的镜像学习,智能音乐的技术突破则是人类敢于对“技术想象”的必然结果,而“技术共情”则实现人工智能在艺术认知领域的拓展,连接音乐艺术的听觉情感,建构智能音乐传播和音乐审美的人机互动新生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民族志整体观视域下从作为物、技术与媒介的电视阐述托台村日常生活中的电视使用。研究发现,托台村维吾尔族的电视使用受到房屋格局、家庭经济状况、政策规定、自身利益诉求、族群文化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电视物理空间位置、家庭成员收视关系和电视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20.
陈静  杨欢欢 《声屏世界》2021,(12):66-68
新民谣伴随着中国都市化、工业化而生,在音乐文化产业和新媒体平台的助推下走向大众.歌词文本用质朴的诗性话语,对城市进行意象化叙事;以怀旧化的城市体验和审美,连接着歌者和听众.吟唱消费中,歌者和听众对歌词文本的编码与解码,城市的符号化情感投射,实现精神交往与互动,建构起想象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