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黄瓜褐斑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和番茄叶霉病菌为供试病原菌,用琼胶平板法对夹竹桃等10种植物样品的丙酮提取物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夹竹桃提取物对黄瓜褐斑病菌和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大于70%,其中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80.6%;花椒提取物对番茄叶霉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大于60%;南天竹对两种病原菌菌丝的抑制率为50%以上;小茴香、香菜等植物提取物在低浓度时对供试病原菌菌丝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辣椒炭疽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炭疽病典型症状的辣椒果实进行分离纯化获得炭疽病原菌,诱导产孢进行形态学鉴定,在不同温度、光照、培养基成分等条件下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诱导产孢进行形态学鉴定该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菌丝正常生长不受光照条件影响;菌丝的生长受大蒜和芥菜中的某些成份的抑制。该研究以期为辣椒病害防治以及品质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离体的试验方法测定了艾蒿的乙醇、乙酸乙酯、丙酮和乙醚提取物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温度下对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各种不同提取物在60℃处理20min除去溶剂后对番茄晚疫病病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尤以乙酸乙酯提取物效果最好.浓度为100mg/mL艾蒿的乙酸乙酯抽提物经60℃处理20min除去溶剂后,对番茄晚疫病病原菌抑菌作用显著,抑菌直径达22.71mm.  相似文献   

4.
研究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并筛选对该病原菌具有较高活性的杀菌剂,对进一步认识该病害及指导该病害的化学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形态学及rDNA-ITS通用引物PCR扩增的分子检测方法对病原物进行鉴定,并进一步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病原菌对13种杀菌剂的毒力.形态学及rDNA-ITS分子鉴定的结果表明该病害的病原为...  相似文献   

5.
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苍术精油,采用生长速率法测试苍术精油对十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苍术精油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抑制率最强,达到95%;其次是黄瓜炭疽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抑制率在80%以上,对棉花立枯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达到了60%;而对其他病原菌的抑制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采用实验室光照培养箱测定种子发芽指标和苗钵种植测定幼苗生长指标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4种不同番茄品种种子萌发特性及生长动态规律的研究,筛选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设施番茄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CM416品种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最高,种子萌发情况最好;CM416品种的出苗率,株高,茎粗及叶片数等形态生长指标也最佳.CM160、CM416、CN419、CM428幼苗生长均呈现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的趋势.因此,CM416为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的首选试验品种.  相似文献   

7.
明确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艳锦竹芋上发现的叶斑病病原菌,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2021年采集武夷学院园艺大棚内患叶斑病的艳锦竹芋(Stromanthe sanguinea ‘Triostar’)叶片,通过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分离纯化病原菌,并按照科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并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基于ITS序列的分子鉴定,并通过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从病叶中分离得到病原菌(标记为YJ-2),具有致病性,且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基于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序列表明菌株YJ-2和NCBI核酸数据库中拟茎点霉属菌Phomopsis sp.(登录号DQ780431.1)的相似性为99.43%,且在系统发育树上聚在一起。根据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将该地区艳锦竹芋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拟茎点霉属菌,为国内首次报道拟茎点霉属菌引起的艳锦竹芋叶斑病。  相似文献   

8.
陆英的生药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开发利用陆英植物资源,为陆英药材的鉴定和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对陆英叶茎根进行生药性状,组织显微和薄色谱色谱鉴别。结果:陆英的性状,显微、理化特征对生药学鉴别有实际意义,尤其是茎的表皮和髓部均含有单宁细胞,为该属(接骨木属Sambucus)一个重要鉴别特征,结论: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建立了有效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一种适合大蒜蒜薹成熟期的石蜡制片方法和鉴别品种办法。对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等重要制片环节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适合蒜薹成熟期的石蜡制片方法。蒜薹的最佳制片条件为:在白绿相间处取长0.3mm;切片厚度为10μm;1%番红溶液(50%乙醇配制)染色10 min,固绿0.5%(95%乙醇配制)染色2~3 min。镜下可见蒜薹的基本组织分为皮层和髓部两部分。皮层组织由外向里依次是角质层、表皮、分泌组织和周缘维管束;髓部由薄壁细胞和中央维管束组成。该制片方法可得染色清晰、组织结构完整的蒜薹成熟期的石蜡横切片,其显微特征可作为蒜薹的品种鉴定和质量标准制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细菌分类原理和《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的生化鉴定特征,找出最能区别弧菌属、气单胞菌属等属各种的主要特征15项,制成海水网箱养殖名贵鱼类细菌病常见病原菌的快速简易生化鉴定系统。对待定病原菌进行快速鉴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皖北地区羊养殖场中所采集的37份腹泻羔羊粪便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其耐药性及耐药基因进行测定。方法:将采集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进行同源性分析,通过药敏试验测定分离菌药物敏感性并对其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试验分离细菌37株,经生长特性、生化鉴定及16S rRNA测序对比序列确定分离菌均为大肠杆菌。致病性检测大肠杆菌中有21株为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其中Stx-1毒力基因和Stx-Ⅱ毒力基因分别占比8.10%和48.65%,肠毒性大肠埃希杆菌在本次试验中未检出。对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耐药基因检测,6组耐药基因中tetA(97.30%)和qnr(83.78%)检出率较高。药敏结果显示分离的大肠杆菌对复方新诺明和林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达到89.19%和94.59%。结论:皖北地区部分大肠杆菌存在致泻性、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存在多重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12.
分子生物学做为生物学的重要技术几乎已经应用到了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在病原菌与植物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中,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植物相互作用的致病基因,阐明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文中还对基因序列分析在植物病原菌研究中的应用做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原致病性及杀菌剂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病原菌类型及筛选防治草莓红中柱根腐病适用药物,对皖北草莓种植区红中柱根腐病进行了调查、取样,并在室内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同时,采用杀菌剂平板生物量法测定5种杀菌剂对草莓根腐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结果表明,皖北草莓红中柱根腐病优势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及尖孢镰刀菌两种类型,58%雷多米尔EC50值为464.05,抑菌率最高;其次为95%溴菌清、50%异菌脲和80%乙磷铝;72.2%霜霉威EC50值为5715.58,抑菌率最差,EC50值大小为72.2%霜霉威〉80%乙磷铝〉50%异菌脲〉95%溴菌清〉58%雷多米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济南市平阴县平阴镇李子顺村的村西苹果园苹果树出现的烂根症状,进行了调查,并从病树根部采取土样。采用稀释分离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通过镜检和培养特征的综合分析,依据病害在病部产生的病症,对照苹果病害症状检索表,对导致该果园苹果树烂根的病因和可疑病原菌进行研究,初步确定是由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病原菌所导致的苹果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病害,并针对性的对苹果树烂根病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杨健  邹阳 《教育技术导刊》2017,16(9):199-201
为提高小麦生产调控管理水平,设计实现了基于智能图像处理的番茄典型病害远程诊断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模式,通过远程监控收集番茄病变信息,融合番茄生理生态指标进行分析诊断。将专家识别番茄病害的知识与数字图像处理、神经网络等技术相结合,对番茄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病害构建相应特征数据库,进行快速诊断,用户可通过计算机与智能终端获取番茄生长资源。研究表明,该系统有助于提高番茄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与农业污染。  相似文献   

16.
为了找到快速准确的番茄黄萎病抗性鉴定方法,试验采用时间和孢子浓度2个因素,4个孢子浓度梯度105孢子/mL、106孢子/mL、107孢子/mL、108孢子/mL,浸泡时间1 min、3 min、5 min、7 min设计正交试验,对浸泡叶片法和灌根法进行抗性试验对比,对12份番茄材料进行抗性鉴定,观察并记录处理材料的萎蔫程度,研究了浸泡叶片法与灌根法在番茄抗性鉴定上的一致性.结果表明:离体接种苗龄为4真叶期,选取第2片真叶进行试验,接种浓度为106孢子/mL,室温(25℃)条件下,接种3 d即可表现萎蔫症状,灌根法选取4片真叶期苗,10 d植株表现出发病症状,明显时间比离体鉴定时间长.结论:利用黄萎菌孢子溶液浸泡叶片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番茄的抗病性强弱.  相似文献   

17.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酸奶和下饭菜(酸菜、泡菜)等富含乳酸菌的食品为原材料,通过MRS分离培养基等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出若干株乳酸菌,进一步纯化分离得到单一的乳酸菌种保存待用,并对乳酸菌的生长条件进行测定。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作为指示菌,通过抑菌实验、蛋白酶处理实验等系列实验来检测乳酸菌具有较好抑制病原菌生长能力的内在物质——某种多肽类物质,称之为乳酸菌素。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相应的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出有乳杆菌属、链球菌属、片球菌属和明串珠菌属等多个属的乳酸菌株。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参加实验室间比对病原菌分离鉴定质控考核,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技术应对能力,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方法依据WS271-200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及GB/T 4789-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对模拟肛拭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0:3型和福氏志贺氏菌2b亚型,考核结果为符合要求。结论实验室间比对质控考核病原菌菌株的鉴定应结合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血清学分型综合判断结果。  相似文献   

19.
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是引起花椒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开发高效防治花椒根腐病的绿色生防菌,实验从健康花椒根部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腐皮镰刀菌较高拮抗作用的细菌KS-16,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性质和分子鉴定,研究了该菌对三株供试菌株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及腐皮镰刀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菌株KS-16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活性测定发现,该菌对腐皮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53.78%,对三株供试菌株也有较高的抑菌活性.以PDA培养基作为发酵培养基优于LB培养基,作用10 d其抑制效果仍保持在43.33%.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多胺(PA)对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中一氧化氮(NO)产生的影响,并探讨NO在PA诱导的耐冷性中发挥的作用。创新点:在番茄幼苗中证明亚精胺(Spd)对NO产生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途径,且此作用与番茄耐低温性有密切关系。方法:通过检测氧合血红蛋白(HbO 2)向高铁血红蛋白(met Hb)的转化进行NO含量测定;通过与NO特异性荧光探针(DAF-FM DA)结合检测NO释放量(图1和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根据其抑制氮蓝四唑(NBT)在光下的还原作用测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通过测定酶提取液与愈创木酚、过氧化氢(H_2O_2)的混合物的吸光度确定;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根据H_2O_2在240 nm波长下的降解能力来测定;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测定参照Nakano和Asada(1981)的方法在波长290 nm下测定(图6和7)。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显示,Spd诱导番茄叶片中NO的产生可直接通过增加一氧化氮合酶(NOS)和硝酸还原酶(NR)的活性实现(图2)。H_2O_2作为上游信号能够刺激NO的生成(图3)。NO通过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参与Spd诱导的番茄耐冷性(图6和7)。综上所述,Spd诱导产生的NO在番茄响应低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