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增材制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智能制造技术,已经在航空、航天和医疗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2021年2月,教育部正式将"增材制造工程"列入专业列表,以期满足国内快速发展的增材制造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目前,高等教育中涉及增材制造的课程相对较少,未形成系统化教学内容.文章总结国外高校增材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经验,针对国内...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我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制造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有着良好应用空间。概括了先进增材技术,简单阐述了增材制造的分类,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增材制造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发展现状、性能不良原因及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增材制造技术流程,运用已有的软硬件条件,设计了三维造型及逆向工程实验和FDM增材制造实验。叙述了增材制造综合教学实验的原理、方法与步骤。通过包括三维数字建模、模型数据处理、FDM加工零件增材制造全过程的实验教学,加强了学生在增材制造方面的技能训练,加深了他们对增材制造技术的认识与理解。由于学生可以自主设计或选择零件模型,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简述增材制造技术的原理、分类及特点,从电弧增材制造技术的工艺方法、工艺参数对成形的影响、工艺辅助手段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对存在成形件精度不高、组织不致密、力学性能各项异性等问题,提出电弧增材制造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现有的仿生血管增材制造技术,主要包括微制造技术、间接挤出打印技术、直接挤出打印技术、光固化打印技术和基于模具制造技术,发现这些技术构建的仿生血管表现出从单通道矩形流道形态到分叉圆形流道形态的发展轨迹,并详细分析了这些技术在构建颈动脉仿生血管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随着复合材料和增材制造技术的持续优化,有望成功构建出真正临床意义上的颈动脉仿生血管模型。  相似文献   

6.
增材制造是一门在材料成形及工程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需求和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技术,其知识的获取以感性认知为主,注重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相比传统简单的一对多和填灌式课堂讲授模式,开展案例教学方法在“增材制造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对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工程大学材料学院开设的“增材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为例,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思政育人等不同角度,系统地探讨了案例教学及案例库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为新工科教学的建设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增材制造专业为研究对象,依托工程教育认证体系进行了基于成果导向的增材制造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文章分析了增材制造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构建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具有汽车特色的专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阐述了课程改革实施过程及效果。实践证明,基于成果导向的增材制造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改善了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8.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9,(3):F0002-F0002,F0003
北京3D打印研究院由北京城市学院发起成立于2014年,是增材制造国家创新中心发起股东单位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3D打印应用工程师》系列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新标准制定单位、中国医学-耗材整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增材制造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工程院增材制造发展战略研究战略咨询单位、中国城市产业竞争力赋能联盟发起单位、北京市中小学生实验实践课程基地、拥有3D打印与智能制造方向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相似文献   

9.
谢丹  朱红  侯高雁 《科教导刊》2021,(2):36-37,42
本文从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增材制造技术专业方向,论述增材制造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构建思路,以数字化设计模块及综合模块为例,对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究.形成了以突出核心技能、适应多元化学习、满足技能竞赛训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就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研制了一套适用于回转体结构的增材制造装置。该装置由旋转结构、联动机构和增材制造机构组成。旋转机构由转速可控的电动机提供动力,经减速机、三爪卡盘等部件带动试样旋转。联动机构的长轴方向与试样长度方向平行,增材制造机构的移动速度和移动范围可调,和试样的转速,以及喷涂、喷焊或堆焊速度匹配。与传统的手工教学方法相比,采用该装置制备的表面层质量稳定可靠,效率高,并改善了操作环境,提高了自动化程度,更适用于教学。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96):126-127
3D打印技术是一种利用三维数字模型逐层叠加成型的增材制造技术,其以颠覆性的制造原理被广泛运用于各行业与领域。文章对3D打印的定义、3D打印常见成型工艺及3D打印应用和发展趋势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祁莹 《中国培训》2022,(3):58-59
<正>“增材制造技术”是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石,作为一门核心课,它包括:3D打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基础原理和主要材质;案例展示3D打印的具体操作流程;目前主流的3D打印技术,如光固化成型技术(SLA)、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SLS)、熔融沉积快速成型技术(FDM)、三维打印成型技术(3DP)和薄材叠层制造成型(LOM);目前主要的3D打印机的类型,机器的维护和保养方法;3D打印技术目前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应用;分析3D打印技术的优劣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3D打印行业主要岗位及其职业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增材制造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专业认知程度不深、工程基本能力不强等问题,深入发掘增材制造理念内涵与外延,强化锻炼工程思维与能力,严格夯实基础能力培养,切实提升工程创新能力.提出了"内涵深化—工程思维—基础涵盖—创新提升"的四维培养方法体系,提升该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能力和水平,提升该专业工程硕士的基本能力和工程创...  相似文献   

14.
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制造技术已成功运用于航空航天、交通、医疗等领域。文章阐述了在材料学科背景下,将3D打印技术引入本科生实验教学,这一新形式的教学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该课程的设立使得学生对3D打印增材制造有了深入的理解,在独立设计并打印作品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综合能力,为开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3D打印技术中心正式成立于2013年。该中心设备总投入约350万元,建有三坐标测量实训室、增材制造实训室和3D打印综合实训室。目前,该中心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5名,讲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材料挤出成型增材制造技术在成形质量与加工效率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探究成形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打印速度和施加气压)对挤出丝宽的影响,研究实现可变丝宽的方法,提出自适应丝宽在提升工艺方面的应用,从而提高该工艺的适用性。创新点:1.通过实验与物理模型结合的方法,推导关键参数与丝宽的函数关系;2.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工艺特点,提出自适应丝宽在该工艺中的典型应用。方法:1.通过物理模型分析与数学推导,构建挤出丝宽与关键过程参数的函数关系,得到众多过程参数中对丝宽影响最为显著的两个参数;2.通过实验分析与对比,对构建的数学模型进行验证;3.提出自适应可变丝宽的实现方法及典型应用的实施方案。结论:1.挤出成型增材制造技术可以通过参数调节获得可控的挤出丝宽;2.两大关键工艺参数与丝宽之间存在关联函数;3.运用自适应可变丝宽可以提高工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和麻省理工学院近期对外宣布,已通过微型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开发了一种超轻型新材料,该种材料承重量可达到自身重量的16万倍,在重量和密度相当的情况下,刚度是气凝胶材料的1万倍。研究人员通过在聚合物、金属、陶瓷等材料上涂覆薄膜涂层(聚合物、金  相似文献   

18.
熔融层积成型(FDM)是一种增材制造技术,计算机建立的复杂三维模型经简单处理即可直接进行生产制造,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设计-实体-测试”的对接。基于FDM技术开发了一项综合性力学实验并进行教学实践,使学生完整学习和体验从实验方案设计到试样建模制造,以及力学测试和结果分析的全流程,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体会科学研究和探索的乐趣。实验设计过程兼顾了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可供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引言3D打印,亦称"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是制造业领域正在迅速发展的一项新兴技术,被誉为"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1]22。开源硬件2(open source hardware)是以类似于开源软件3(open source software)的方式设计的硬件,其作用在于鼓励硬件的源代码(即产品设计文件)由硬件设计者、制造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共享社区内开放分享。从3D打印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正是有了3D打印设备中的开源硬件(open source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于2015年发布的一项国家战略,旨在将中国从一个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该战略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其中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为重点,开发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轴承、光栅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加快实现产业化。电火花加工技术由于其非接触式加工而区别与传统加工,分析和阐述了电火花加工技术的特点、发展,以及在航空航天、模具、汽车、医疗等行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