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健康谣言,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对在线健康谣言进行辟谣,探索影响辟谣效果的内在机制有利于引导用户做出正确的健康决策。[方法/过程]研究采用2(信息框架:叙事信息vs.非叙事信息)×3(信息来源:质量来源vs.数量来源vs.对照组)、3(信息框架:叙事信息vs.非叙事信息vs.对照组)×2(话题卷入度:高话题卷入度vs.低话题卷入度)的组间实验设计,从信息框架、信息来源、话题卷入度3个方面探索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叙事信息与非叙事信息均正向影响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且非叙事信息的作用效应大于叙事信息;数量来源与质量来源对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质量来源的效应大于数量来源;信息来源显著调节叙事信息与非叙事信息的作用效应,当信源是数量来源时,叙事信息的辟谣效果更强;当信源是质量来源时,非叙事信息的辟谣效果更强;研究还发现在高话题卷入度组中,非叙事信息组对辟谣效果的影响显著高于叙事信息组,但在低话题卷入度组中,叙事信息和非叙事信息对辟谣效果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罗祎文 《青年记者》2022,(22):47-49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信息处理策略理论,将社交媒体的接触方式分为“高卷入度接触”和“低卷入度接触”。通过访谈法归纳并自编“社交媒体接触方式量表”,对回收到的64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发现,青少年在即时通信类社交媒体高度活跃,低卷入度的虚拟社交助长青少年形成媒介依赖,高卷入度使用方式强化了社交媒体的工具属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环境中容易出现虚假信息从众传播的现象,从而造成网络舆情,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文章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并构建影响模型。这一研究可为减少社交媒体用户的盲目从众行为、确定社交媒体平台的管控方向提供帮助。[方法/过程]以从众理论为基础,从群体因素、个体因素、情境因素3个方面构建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影响模型,并设计具体的测量量表。基于362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3.0和AMOS26.0分别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验证。[结果/结论]群体因素对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的影响作用最大,远高于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且群体凝聚力是关键核心影响因素;个体因素中,用户卷入度和相关知识经验正向显著影响个体声誉,进而正向显著影响虚假信息从众传播行为,且用户卷入度的影响作用更大;情境因素中,信息热度正向显著影响情境模糊性,进而负向影响用户从众传播行为,影响作用最小,说明社交媒体用户对待不确定信息的理性态度。根据以上结论,文章提出了营造良好群体氛围、加强对认证账号的管理与引导、重点关注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信息、加大虚假信息传播的处罚力度、加强信...  相似文献   

4.
彭榕 《编辑之友》2016,(9):65-68
网络舆论始于典型性的网络议题,普通网民在网络舆论发展过程中用“小力量”汇聚了“大能量”;在典型网络议题产生、网络舆论发展、网络舆论诱发网民现实行为等不同阶段,网民的同群效应起重要作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隐蔽性及网络社交媒体的“熟人传播”特征,是网民同群效应产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杨洸 《青年记者》2022,(18):15-19
智能媒体是否加剧了舆论极化?本文从媒介技术、信息特征和用户个人心理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社交媒体是培育舆论极化的土壤,网络信息特征是激活舆论极化的表象,但是造成舆论极化的根本原因仍在于用户的个人心理。在线媒体的平台技术与人们的选择性接触、动机推理、社会身份和社会认同机制高度契合,因此极化现象得到了加剧。最后本文对极化现象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协同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信息的传播随新媒体技术迭代升级呈现出巨大变革,打破了健康传播倚重传统媒体的格局,健康信息传播由以精英主导的单向度线性传播模式转向双向交互模式。传统媒体中健康传播日渐式微,社交媒体获知健康信息趋向常态化。社交媒体语境下,健康信息传播中数字代际鸿沟、健康信息谣言频发、严肃议题软化等现存问题不容忽视。规范社交媒体对健康信息的传播,无疑是亟须回应的重要现实议题。本文旨在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事件的梳理,找寻社交媒体在健康信息传播中的现实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更好利用社交媒体传递健康知识。  相似文献   

7.
既有对中国舆论形态的研究一般认为网络舆论存在极化的现象,但这些研究仍停留在描述性分析层面,对背后的形成机制关注较少。基于网民调查数据,本研究通过两个典型舆论议题对中国舆论态度是否存在极化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网民的舆论态度结构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双峰型,而是一种单峰型的分布态势。其中在国内争议性话题上网民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偏向中立的相对温和中庸的样态,在外交话题上的态度立场则是一种“强烈同意”政府立场的一边倒分布样态。同时,中国网民中普遍存在高估他人与自己持有相同观点的“虚假共识”效应,且实际态度越极端的个体越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在舆论极端化的形成机制上,威权人格、政治价值观等心理因素以及媒体接触均能有效地预测人们的态度极端化,但虚假共识效应则是态度极化的内在因果机制。本研究有助于学界了解中国舆论的真实形态,对建设健康正常的舆论场域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许多研究者担忧,以派别化信息接触为特征,社交媒体难免会带来舆论极化,派别对立,乃至社会分裂。使用行动者模型模拟人工社会莫尔国,本研究观察了社交媒体与政治舆论演化的关系。结果显示:(1)社交媒体与舆论极化没有必然联系;(2)社会稳定程度、对主流媒体的干预策略,主流媒体派别观点的极端程度以及信誉,都可能影响舆论演化的结果;(3)只有在社会失稳和主流媒体信誉流失条件下,社交媒体对极化有明显推助作用。本文还讨论了莫尔社会舆论分布模式的涌现机制,模拟研究的启示与局限。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研究旨在定量测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元主体的信息披露水平,为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元主体的信息披露行为提供新的分析框架。从数据层面揭示我国疫情期间信息披露的现状,为政府等相关主体调整信息发布内容、改善信息披露行为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过程]以各主体发布的疫情相关微博为研究对象,构建多元主体信息披露内容及特征演化分析框架。利用改进的TFIDF-LDA模型进行主题提取,基于社会渗透理论测量社交媒体多元主体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最后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信息披露内容特征,探究多元主体信息披露特征及演化趋势。[结果/结论]疫情期间多元主体的信息披露内容主题广泛,不同主体发布内容偏好和披露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政府的信息披露内容积极、质量最高,旨在正向引导舆论;主流媒体的信息披露范围广深度浅,对数据隐私保持高度敏感;自媒体的信息披露主题鲜明集中,主要承担科学传播任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在网络空间协同治理的背景下,社交媒体用户参与虚假信息治理的实践方式日趋多元,然而其效果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揭示作为命令性社会规范的用户评论如何影响虚假信息纠正效果,为社交媒体虚假信息协同治理及用户评论管理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以HPV疫苗相关的虚假信息及其辟谣信息为例,采用网络情境实验法开展2*2*2三因素组间控制实验(N=307),揭示用户评论特征(立场、信息增量及不文明性)对辟谣效果(感知辟谣信息可信度及虚假信息信念)的影响。[结果/结论]支持辟谣的评论显著增强辟谣信息可信度并使参与者对疫苗的态度更积极,表明支持性评论具有协同纠正效应,且这一协同纠正效应不受评论信息增量与不文明性的调节;评论信息增量与不文明性共同对辟谣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媒介时代的"舆论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蕉 《当代传播》2006,(5):79-81
本文首先以图形直观描述出“舆论循环”的概念和特点,进而研究“媒体”在“舆论循环”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提炼它的不在此正效应和负效应。在此基础上得出:提高“舆论循环”的“循环质量”,不能仅寄希望于媒体的“新闻道德”,实现公众、媒体、政府三者之间的多元平衡才是真正使其改善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社交媒体平台日益成为信息交流传播的重要聚道,与传统媒体不同,社交媒体内容泛在,平台全球传播,网络生态复杂,为信息操控提供了可能。在当下,信息操纵策略手段多样、组织架构严密、运作流程清晰,为网络生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带来风险。对此,应当加大对社交媒体平台信息操控行为的惩治力度,严厉打击信息操控背后的产业链,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平台、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管作用,并对容易引发信息操控的议题做好官方回应,加强我国与美西方国家信息战的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投放是实施舆论宣传的重要环节,是舆论信息最终发生效用的关键一步。战争年代,舆论战多采用传单、有线广播、打宣传炮弹、空飘、海飘、话筒喊话等方式进行舆论信息的投放,这些方式给人留下了“充满硝烟味,专门搞破坏”的印象。在对方存在这种心态的前提下,实施信息投放极易使其反感或产生敌意。未来局部战争,需要我们积极创新信息投放方式,令投放对象不反感乃至易于接受,是达成舆论宣传目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的低门槛使得公众在网络场域实现其话语权。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同时显现多元主体,但多元主体带来话语多元,也带来话题偏移和信息变异。尤其是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的舆论纷繁复杂。本文主要就公共突发事件案例分析社交媒体舆情的共性和矫正话语的偏向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针对移动社交媒体的典型工具微信的信息共享行为进行研究,以帮助企业或相关组织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工具开展相关的业务及公共服务。[方法/过程]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构建微信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感知信息有用性、自我效能、信息技术创新性、信息环境交互性四个变量对微信用户信息共享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微信用户的信息共享态度对共享行为也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来源更加广泛、舆论社群心理趋向理性,网络公共事件相关舆论议题演化有着由浅入深、逐渐聚焦的特点。多样的信源、公开的讨论对于网络公共事件的解决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魏则西事件"为个案,分析社交媒体时代舆论议题的演化路径,并试图探讨网络舆论演化的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期议题集中于新媒体的新问题和传统媒体的老问题。在新媒体方面,主要介绍有关社交媒体的几项研究。有探讨社交媒体的使用状况与社交媒体的网络异质性及其观点极化三者之间的联系,有通过对海量推特信息的大数据研究,来探讨推特传播的影响力、修辞对提高推特转发率的作用,有调查分析记者的推特使用以及与公众推特使用的关系。在传统媒体方面,选介的三篇文章分别围绕灾难报道、责任报道和政治新闻进行了不同视角的论证。这些文章研究方法各异,对各自领域的争  相似文献   

18.
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识别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意义] 识别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构建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清单,以期为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的测度提供一定理论支撑,也为用户和社交媒体平台判别虚假健康信息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 采集1 004条社交媒体健康数据,利用程序化编码抽取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的关键特征,运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揭示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的显著特征,并构建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清单。[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具有表面特征、语义特征和来源特征3个维度、11个主要特征以及29个子特征。其中,社交媒体上食品安全主题的虚假健康信息在"术语包装"特征上表现得更为显著;"夸大事实"为社交媒体上常见疾病主题虚假健康信息的显著特征;社交媒体上养生保健主题的虚假健康信息具有"元数据缺失"和"假借权威"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提出用“社交媒体计量学”这一术语概括以社交媒体信息为逻辑起点的系列计量研究的构想,并论述在Altmetrics逐渐发展成熟的背景下提出社交媒体计量学的必要性。[方法/过程]梳理社交媒体的定义、特点和类型,介绍Altmetrics诞生前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术语概念,界定社交媒体计量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同时分析比较社交媒体计量学与Altmetrics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别从对Altmetrics和对计量学科整体发展作用的角度论证用“社交媒体计量学”这一术语概括以社交媒体信息为逻辑起点的系列计量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合理性。[结果/结论 ]社交媒体计量学是在以社交媒体为场景的网络环境下呼之欲出的计量学分支学科,它围绕社交媒体这一新的信息载体,研究社交媒体用户之间及其与科学信息的交互特征与规律,从而提炼社交媒体信息的科学价值。这一术语的提出能够为社交媒体相关计量研究尤其是国内研究开辟新的研究思路,从而促进学科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全球智库报告2020》中“2020年利用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最佳智库”排行榜上的86家智库为研究对象,从社交媒体平台建设、信息发布、用户交互3个层面分析国际知名智库的社交媒体传播特征。平台建设方面,美国是利用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最佳智库数量最多的国家;国际知名智库开通了极具异质性的社交媒体平台。信息发布方面,从发布时间来看,不同智库在不同社交媒体中的发文频次参差不齐;从发布媒介来看,大部分智库通过多元化的媒介发布信息;从议题设置来看,智库重点关注全球性的热点话题和国内的重要问题。用户交互方面,不同社交媒体的用户交互存在差异性。建议我国新型智库构建以官网为核心的辐射状社交媒体传播矩阵,培养专职管理智库社交媒体的专家型人才队伍,围绕全球热点与国内重要议题发布高质量信息,建立推动其运用国外社交媒体的保障与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