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磊 《中学物理》2011,(11):1-2
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与揭示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的理论.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看,课堂教学也是个“课堂生态系统”,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构成课堂教学的多维生态因子,教育生态学的耐度定律、花盆效应及生态位原理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完善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根据教育生态学的相关原理,课堂...  相似文献   

2.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理想的大学英语课堂是英语课堂生态环境和英语课堂生态主体(英语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目前,大学英语生态教育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包括课堂生态社会环境失衡、课堂生态物理环境失衡和文化教学生态失衡。本研究认为,要构建理想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模型必须营造生态课堂的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以及文化生态氛围。  相似文献   

3.
李娟 《教育教学论坛》2019,(25):260-261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规律的科学。本文以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为依据,从目前高职数学课堂中的生态环境、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四个方面分析了课堂生态系统生态失衡的原因,并探索高职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4.
袁芳 《教育教学论坛》2015,(13):205-206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反映和分析目前大学英语听说课堂的师生生态位失衡现状,主张建立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英语生态课堂,从而改善英语听说课堂生态环境,为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三种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而形成的微观生态环境。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分析课堂生态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的失衡状况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现状,并探讨解决其失衡状况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论生态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军 《天中学刊》2010,25(1):22-25
自制度化教育确立以来,课堂便成为落实教育目的、达成教育理想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生态课堂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技术课堂理论的一种超越,它试图用生态学的理念来改造课堂。生态课堂包括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师生关系既是课堂生态的主体,又是课堂生态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师生角色定位对于生态课堂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班化课堂教学生态原理是以生态学的观点认识课堂中的生态环境及其因子之间的关系,探索和分析各种生态因子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联系和规律,是对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新取向。小班化课堂教学生态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  相似文献   

8.
课堂作为一种微观的生态环境,由多种生态因子组成,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运用生态学思想审视课堂,寻找课堂的不和谐与不平衡因素,用生态学理论指导和调节课堂,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和谐与动态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贾琳  李红光 《教书育人》2013,(27):82-83
一教育生态学概述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是教育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及方法,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与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研究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主体、教育活动、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分析了职业教育生态课堂的内涵与特征,从现状与问题出发,找出了职业教育生态课堂的生态失衡因子,并提出了如何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生态效应以及构建教学与学习的生态环境的生态课堂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1.
杜亚丽 《现代教育科学》2012,(8):128-129,174
中小学生态课堂借助于生态学的理论,以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来观察、思考、分析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师生的发展为主体,课堂一切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与协调运动,是实现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生态教育视野中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当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估体系等方面存在制约其发展的非生态因素。为此提出课程设置应与教育生态因子协同发展,更新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营造和谐情感,使课堂生态主体成为平等的价值主体,创建个性化学习小组,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有机结合等生态化课程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13.
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李森 《教育研究》2005,26(10):55-60,79
把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教学研究中,对构建真实的课堂,而不是一个经过筛选的虚假的环境,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它由教师、学生、教学事件和环境等组成,与自然生态相比,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主体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生态化的课堂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具有整体性、协变性和共生性等基本特征,发挥着滋养、环境参照、动力促进和制度规范等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从个体生态学视角可以深入研究网络远程教育中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以国家远程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为对象,研究了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间的作用机制和作用原理.利用个体生态学的生态适应原理分析了生态主体对生态环境的适应策略,利用花盆效应理论分析了网络远程教育试点中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现象。本研究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远程教育院校和校外学习中心如何适应和改造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阐释了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混合式学习理论,探索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小学科学教师教育与培养实践,包括区域整体打造教师教研共同体、课堂学习共同体,营造良好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规范环境。实践证明,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行为互动、关系互动,促进了两者资源与意义共享以及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外语教育课堂生态观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堂生态属于教育生态学微观范畴。早在1932年,美国教育学家沃勒就提出了“课堂生态学”概念,开启了现代教育生态学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国外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课堂生态,涉及课堂的具体内容、对象群体、研究方法等方面,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生态视域中研究课堂,是以生态核心的内涵为关联,联系课堂的各种因素。具体地说,就是运用生态的视角、生态的方法和生态的理论来研究课堂现象,分析课堂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宏观层面的教育生态学研究已经非常成熟,而在微观层面,课堂生态学的研究依然相对薄弱。为了探讨不同的教学环境对课堂生态的影响,采用实证方法研究分析了基于岭南师范学院未来教育空间站的课堂生态系统的概念、逻辑模型和生态特征。提出基于未来教育空间站的课堂生态系统区别于传统课堂生态系统,由教学群体、教学环境和知识信息共同组成,以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功能生态教室为基础,具备了整体性、开放性、多样性和交互性等个性特征。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多功能生态教室的建设有利于构建良性发展的优质课堂生态系统,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数学生态课堂:内涵、价值与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生态课堂是教育生态学理念与学科本质特性在数学课堂中的一种有机融合。其价值在于:生态群体互动性可以得到更好的凸现,个体差异与生命价值可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能够得到动态的平衡。其生成的路径是:激活数学课堂生态因子,唤醒数学课堂生态;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平衡好数学课堂生态因子;关注触及数学本质的教学,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按照教育生态学的思维方式,课堂应该是—个动态的生态系统。系统的各个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整体关联,保持着动态平衡。课堂管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观照课堂,运用教育生态学的一般原理来管理课堂,可以寻找到一些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整合的生态学归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生态学的思想和观点引入教育领域以来,教育生态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领域,并为我们重新审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为教育生态的微观领域,课堂生态是我们研究教育生态的实践场和出发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课堂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并结合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整合中遇到的问题,从教学思想、教学实践和课堂支持环境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课堂信息生态得不到进化升级、整合难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因,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信息生态环境,以期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整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