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瑞东 《视听》2016,(12):103-104
近几年网络暴力频发,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也容易滋生社会戾气。它是舆论极端化的一种表现,是现实暴力在网络上的延续。本文通过研究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来了解网络暴力,同时呼吁网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理性发言。  相似文献   

2.
2013年武汉大学樱花节期间,"赏樱门票涨价"一事激发了网民在微博热议。本文以此案为例,对网民的相关评论进行内容分析,探讨网民在微博中探讨比较温和的社会议题时产生的群体极化现象。本研究重点关注极化过程的走势拐点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分析网民的具体话语表达及其折射的社会因素。研究发现,争议性的话题和微博独特的传播机制为群体极化奠定了基础,媒体的官方微博设置的议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极化的走向。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境下,讨论中形成的群际关系和网民的社会身份意识会忽然消解或者引爆群体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吴玲  吴思雪 《新闻前哨》2022,(13):26-27
今年开春,网民针对“刘学州寻亲”事件开启广泛讨论,纷纷表达对这起社会热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群体意识被迅速唤醒。本文将通过内容分析法来探究这起典型案例的群体极化形成机制,分析出议程设置和情绪感染的现状,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群体极化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梳理与研究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明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舆论引导与管理策略,以及引导网络公民的理性成长。  相似文献   

4.
夏倩芳  仲野 《新闻记者》2022,(12):3-15+96
在去中心化的、海量信息的环境下,主流民主理论中的信息自由迷思需要被重新审视,并在实质性意义上和实践层面上予以评估。面对公众碎片化、舆论冲突化,社会心理激烈化和极端化的现实境况,人们信息行为的自由性和高度能动性,显然不再具有天然的正义性。正是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中,信息茧房作为网络空间中一种具体的、常见的、产生实际政治效应的信息实践形态,需要认真予以考察。本文即是针对当前中国网民的信息茧房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新闻消费习惯展开的描述性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中信息茧房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且与人们的新闻消费习惯密切关联;信息茧房效应存在着教育失灵的现象,即较高教育水平不仅未能有效降低个体的信息同质化和狭窄化程度,反而产生了显著的强化效应。本文据此提出,媒介素养教育宜更新其内容,注重对信息识辨能力和信息适应与包容能力的培养;针对教育失灵问题,本文认为在社交媒体环境和全球话语不平等的形势下,加强社会共享信念体系的培养是应对复杂信息环境的现实方案,而信念体系的培养需要依托哲学社会科学的学说来形成完整、深入的说明性的阐释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廓清网络舆论对政府依法行政的影响,论文建构了判别依法行政的程序框架,并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近五年网络舆论对依法行政产生了影响的36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网络舆论对政府依法行政的影响利大于弊;在网络舆论影响政府依法行政的共性机制中,政府积极回应及公共情绪相对稳定是关键驱动条件。网络的开放性和广泛参与性使网络舆论能够“越辩越明”,不仅不会形成群体极化,还有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未来在建设法治政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这些规律,通过优化政府回应态度、稳定网络舆论中公共情绪、提高政府和权威网络媒体的引导力等措施来提升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论时的依法行政水平。  相似文献   

6.
极化是群体互动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为探究舆论极化机制,本文以新冠疫情中的典型舆论事件为例,整合多种计算方法,从意识形态立场、情感、注意力等路径剖析极化现象,并考察公众信息选择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舆论议题不断变换,但公众对同质化、热门内容存在选择偏好,短期内公众注意力被单一议题所支配。议题演化的背后是自由权利、民粹与国家利益三种立场的交锋。信息的热度和立场会对选择性接触机制产生不同影响,国家立场会强化该机制,呈现出社会整合作用,而自由与民粹立场则削弱该机制,并抢占话语空间、巩固已有观念。最后,选择性接触强度可以预测短期公众注意力变化,这对理解中观信息传播如何影响宏观舆论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群体极化是群体观点向某一方向倾斜的一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特征。本文首先界定了群体极化的概念,进而深入地分析了群体极化的形成原因。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笔者分析了新媒体对于群体极化生成机制的三点影响:新媒体拓宽了群体成员了解他人观点的途径,新媒体增强了群体成员间的彼此交流效果,新媒体赋予了群体观点漂移更大的可能性。最后,本文指出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分析群体极化现象对于开展网络舆论研究的三点意义。  相似文献   

8.
“舆论反转”现象正成为部分业界人员和学界人士关注的新课题。2011年,人民网舆情监察室首次统计出“舆论反转”的情况,2013、2014年,新华网连续两年评选出十大“舆论反转”剧。针对这一现象,一些业界人士由此批评网民太过情绪化,指责新闻专业主义思维的固化,呼吁网民审慎使用话语权①。学界对这一现象则多从舆情的规范和引导出发分析“舆论反转”的成因,提出应对之策(刘峰.2014,黄鸿业.2015,周琪.2015,王超群.2015)。然而,现存的批评和讨论对“舆论反转”这一现象的分析,多忽略了对用户生产内容(UGC)何以作为一种舆论力量,用户生产内容(UGC)在舆论形成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等问题的追问。“舆论反转”的意义和价值引起的讨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UGC模式在舆论演变中的作用机制引发的相关问题。基于此,本文拟以“舆论反转”为研究落点,通过分析UGC模式在舆论演变中作用机制,探究“舆论反转”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周田溆 《新闻世界》2012,(5):177-178
本文对近几年国内网络集体群化现象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认为“现状、诱因和引导”是网络群体极化研究的主题。由于网络给舆论主体提供了一个新型的交流平台,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促使了网民的聚集,同时也导致网民群体出现极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2016年春节期间,某上海女孩和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该话题在自媒体平台引发热议。这则在上海本地论坛上发出,没有明星、没有血腥、完全虚假的三无新闻何以脱颖而出成为舆论的热点话题呢?通过对该话题进行文本分析,不难发现这一热点事件的舆情形成过程,离不开媒体有意识的阶段性“突出强调”,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在该事件舆论形成过程中表露无遗,而事件背后所映射出的传媒困境同样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从若干公共事件剖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近年发生的一些公共事件透视当下网上一种常见现象——群体极化,通过一系列现实个案分析其原因、生成机制及其所产生的效应。同时,探讨在两个舆论场并存的媒体环境之下,传统媒体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应对群体极化。  相似文献   

12.
今年元月份的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将焦点聚集到网络舆论上。该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更愿意“发言”;网民发言的乎台,仅论坛就有130万个;每天有数百万条言论和图片被发布。最新统计是,中国网民总数已突破2.1亿,成为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庞大的网民群体与数不胜数的言论,对互联网的管理和建设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它是指网民对于自己所关心话题,以网络媒体为载体,通过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意见.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以及微博等共同反映与形成.在现代传播环境之下,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并在网络上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具有大学生群体特征的网络舆论行为.从“哈警察打人事件”到“躲猫猫事件”,从周久耕“天价香烟”案到河南“灵宝跨省抓捕发帖人王帅案”等等,这些著名的网络事件的传播和解决,网络舆论尤其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网络舆论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上的网民情绪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本文从网民情绪和网络舆论的概念入手,阐述网民情绪的形成机制,浅析网民情绪与网络舆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网民情绪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分别是增加网络舆论的煽动性和感染力、提高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速网络舆论的生成和衰退。  相似文献   

15.
刘育英 《青年记者》2009,(14):92-92
越来越多的网络舆论热点显示,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网民社会参与的重要渠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6%的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当下新媒体平台为背景,讲述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闻、引导舆论的特点,新媒体平台对新闻舆论的引导存在许多特点,舆论传播速度快,传播制造舆论主体多元化及泛娱乐化现象等。新媒体平台新闻传播相较于传统平台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在舆论引导中会出现的突发事件新闻社会共识度低,舆论情绪化现象严重,“虚假民意”现象和资本逐利下的“泛娱乐化”现象等都影响着新媒体平台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面对这样的现象,本文提出,在新媒体新闻传播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强管理,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媒体加强平台监管机制,个人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使突发事件新闻舆论呈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1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使舆论主体、舆论客体、舆论本体、舆论的生成和传播扩散机制及舆论的影响与效果都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为:1.舆论主体复杂化导致舆论数量异常庞大。这里所说的复杂化并不是指主体身份构成复杂,而是指主体动  相似文献   

18.
在全媒体时代,一则小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爆发式传播,掀起网络舆论风暴。网络舆论风暴的典型特征包括形成聚合的社会认知、多种范式的情感动员和激进的行为动员。其形成机制是信息传导产生集聚效应,多角度叠加产生共振效应,话题演变产生异化效应,刺激升级产生激化效应。应对网络舆论风暴需要加强风险监测,积极疏导管理,发布权威信息,提升发言能力,预防和控制网络舆论风险的传导、叠加、演变和升级。  相似文献   

19.
提网络中群体极化现象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网络言词的极化,即网民意见偏向一个观点。另一个层面是现实行为的极化,即网络上的群体行为作用到现实社会中,严重影响正常社会公共秩序。作为履行宣传和传播任务的主流媒体,应积极应对,创新引导舆论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张健挺 《新闻记者》2006,(10):15-16
谣言流行,各种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流传,并为众多网民所信任——这往往是由于媒体的报道不准确造成网民理解有误进而形成谣言。或者在网络上散布道听途说的消息后形成新的谣言。为什么网络舆论会出现这样的偏差?谣言、小道消息反而会被网民取信?这是否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表现?本文将之归纳为网络舆论中的“偏听偏信”现象.并尝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