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寓言化写作最突出的特征是情节的非现实性,亦即这类小说的情节不遵循现实逻辑,而只服从于表达寓意的需要。为了强化寓言性,作者可以进行超离现实的虚构,情节荒诞不经,本文以几篇小说为例试做分析。  相似文献   

2.
《怀念狼》采用寓言化写作,将情节处理成意象,既认真写好意象生成的具体事物,又着力于精神的提升,同时还重视写好故事,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得到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3.
万婷婷 《考试周刊》2011,(87):88-88
英语教学就是传播模因,也是一个模仿过程。将"模因论"应用到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对提高学生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大有裨益。作者尝试将"模因论"引入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分别从模因的植入,模因的复制,以及模因的输出三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模因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尚剑 《陕西教育》2008,(7):22-22
从2005年起,结束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材料作文蜂拥而至,大有席卷全国之势。所谓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材料作文的出题形式根据材料内容和数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一材料作文与综合材料作文两大类。单一材料作文,抓住其中一点即可命题写作;综合材料作文,一般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图资料。  相似文献   

5.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作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让人们从故事中领会这些道理,获得教训,这种故事叫寓言。寓言是"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  相似文献   

6.
寓言,顾名思义,即有所寄托的故事.据此,寓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故事和所蕴涵的道理.寓言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寓言有着其他文本体裁无可替代的教学价值,寓言教学就是要行走在故事简约而韵理深刻的语文教学“风景线”上.  相似文献   

7.
语言模因论以模仿为基础,有基因型语言模因和表现型语言模因两种复制和传播方式。通过对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考试中历届短文写作的分析考察,语言模因论验证了“背诵”与“模仿”等传统手段在英语写作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英 《学语文》2024,(1):45-48
近年来,中考情境化任务写作命题逐渐成为主流。中考作文的情境化任务写作命题追求情境设计的真实性、情境材料的整合性和情境任务的驱动性。这对日常写作教学有多方面的启发:命制试题注重真实性,重在关注生活;跨学科学习注重整合性,重在全景开放;安排任务注重驱动性,重在唤醒思想。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作文命题渐趋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往往要求考生能写出对生活的思考与体验,能从现实的生活中挖掘其中蕴涵的哲理与感悟。然而,尽管不乏一些考场优秀作文,但大部分学生作文得分不高。究其原因,就是平时没有认真训练,或者说在训练中没有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往往出现随意立意缺乏理性、内容空洞不合情理、缺乏逻辑分析没有道理、结构混乱没有条理等现象。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给同学们在作文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汪雷雷 《成才之路》2009,(32):22-23
近几年高考作文越来越“生活化”,尤其江苏省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要求学生“品味时尚”的生活。从阅卷来看,很多学生的作文缺乏个性,写的作文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这就对中学作文教学带来一个警示:把学生关在题海里,不去好好关心社会与生活,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那么,怎样让写作教学走进生活呢?  相似文献   

11.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的写作特色在于“以事传理”,教学时可以结合这一写作特色采用由文到法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学得文章的写“事”方法,又能得到人生成长的“理”。本课的教学视角可以从以目标预设的具体性追求教学效益的实然性、以学习任务的关联性体现文本解读的独特性、以学习支架的支持性实现学习能力的进阶性三个角度切入,尝试将文本特点与课堂教学两者之间实现高度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2.
活动背景2007年中旬鹤岗市初中语文学科研究组针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问题及近几年来中考作文的变化和命题趋势,分别组织学科研究组成员及鹤岗市初中语文教师参加了作文教学理论研讨及作文教学实践指  相似文献   

13.
东西的小说是一种在虚无主义肆虐的后传统、后革命时代下的寓言化写作.<耳光响亮>关注的是1976年文化精神和家庭生活意义上的"父亲"弃世或出走之后,那些"时代孤儿"的成长过程和生存境遇.<后悔录>所关注的重心是主人公从禁欲到纵欲时代的"性"的磨难,从中可以看到后传统的人神主义禁欲文化和后革命的虚无主义纵欲文化对人性的异化和扭曲,以及个人良知在这种异己的、他律的伦理秩序和虚无主义的纵欲狂欢中的复苏和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