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幼美 《新教师》2020,(3):41-42
所谓文本表达形式,指的是文本的内容和情感与文本的语境相结合的形式以及技巧,即使用何种形式和技巧,将文本的内容和情感有效地表达出来。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创新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有关要求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并在理解文本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形式的研究,正确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学习语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表达形式,学会运用文本中的表现手法,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2.
本在语阅读教学中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情感的源头在本之中,对学生最具诱惑力的应该是语言字,本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学生在阅读中重点探究的问题。因此,教师要立足本,激发学生与本对话的兴趣,创设互动对话的多种途径,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充分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走进本,与作、编及中的主人公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与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刘红娟 《文教资料》2012,(24):46-48
近几年,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更理性的反思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理想之路在何方呢?从偏重内容分析到关注文本表达形式,是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是理性的回归。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类型、指导阅读方法、文本教材资源、比较阅读等寻找实践策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表达形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意识和积极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薄永红 《考试周刊》2012,(78):27-27
文本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既包括语言文字构成的教科书、课外读物上的文章,又包括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及有关图像等,如课文中的插图,有关的音像资料。文本解读是指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材料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理解、解释、建构,是物我同化、相融互生的,是自我灵魂的写照.是主体生命意义的投射。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场面然而在精彩的同时也确实存在着令人深思的缺憾。从教研的角度看到,课堂目标不明确,没有教学主题,听课人,也包括  相似文献   

6.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此,“文本”这一新理念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然而,由于“文本”是从西方文艺美学中借用过来的术语,许多语文教师对“文本”的内涵及特征把握不准确,语文教学中一度出现文本失落的现象。本文试从分析文本的内涵及特征入手,剖析当今语文教学中处理文本的失误,并进一步指出解决之对策。  相似文献   

7.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由于大语文观念的提出和第二课堂的引入,导致一些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阅读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或远离文本,架空分析;或漠视文本,以练代讲;或弃置文本,而代之以课外阅读、语文知识讲座。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离题的内容拓展,人们张口闭口跨学科,语文反而处于从属地位。另外就某一具体的文本,教师为了体现阅读的自主  相似文献   

8.
杨志萍 《成才之路》2013,(29):52-52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意义(1)文本细读是阅读教学的前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具有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引作用,就应首先进行文本细读、精读,掌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和重要的教学点,这样才能正确引领学生进行阅读。而教师对文章的遣词用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细致探究也是顺利展开阅读教学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分析和感悟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现在课堂教学仍普遍存在着“文本教学”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现在的高中生无论是阅读的量还是阅读的能力都有所欠缺,难以对文本特别是文本的深层次内涵进行个性化的感悟解读;二是不少语文教师或由于教学进度的需要,或因教学能力的限制,缺少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文本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习惯以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感悟,学生习惯以聆听教师的讲解代替自己的理解的违背教学规律的不良现象,这最终使得课堂“文本教学”成为单一的讲解课、听读课.这样,必然造成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的下降.本文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去主动分析文本、感悟文本,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黄雄 《陕西教育》2007,(7):67-67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不少语文教师对这个问题在认识上有些模糊。其实,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感。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语感教学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课堂上的对话、交流、启发、探究……归根结底又是始终围绕着文本内容展开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智慧地借助  相似文献   

13.
文章的内容千变万化,但是文本的形式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表达形式的教学与训练。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找准写作切入口;确定写作材料;研究段落构成;领会写作方法;对比阅读体会。  相似文献   

14.
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是个老大难的问题。经过多年探索,阅读教学仍然逃脱不了"教师教的不得法,学生学的索然寡味"的困境。我认为,主要根源之一是对语文本质属性的曲解。其实,语文学科就是凭借文本语言,学习语言运用的课程,这就是语文的"本色",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新课标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应植根于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教学层面上出现了许多可喜的现象:抛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学过程中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它一改原来那种教师是课堂主宰,学生是被动接受容器的做法,呈现给我们的课堂是:摒弃传统的“以本为本”、围着内容打转转、机械训练的做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阅读的主体。我们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是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体验,让他们“在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也就是说要注重阅读主体的有效生成,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科学地解读文本,形成最佳的生成呢?我认为阅读教学中精当的文本细读能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有效教学路径须从文本解读出发,探究表达形式,最后落脚到学生的言语实践,使学生习得语文能力。这一路径完成了从文本原生价值到课文教学价值的转化,完成了从课文学习到学生发展的转化,实现了从语文知识到语文能力的转化;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符合语文学习心理规律。  相似文献   

18.
张海山 《中国教师》2014,(22):68-6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换句话说,阅读教学不是简单地教师备课、解析,学生听课记笔记的过程,即使课堂出现热闹的探讨和问答场面,也不能说明学生对课文心领神会、融会贯通。首先,教师要在备课时深层了解作家作品,自主拓宽备课资源,个性解读文本,与作者、文本深入对话,和文章内容产生呼应和共鸣。一些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  相似文献   

19.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品读.通过品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蕴含的意韵.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品读呢? 一、个性化品读——彰显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确实,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入文本的,在阅读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品读,这样才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20.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品读。通过品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蕴含的意韵。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伺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品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