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春雷 《天津教育》2014,(17):91-92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一通过交往,人们能够相互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然而,目前“六加一”家庭结构所致,孩子从小生活在众星捧月的氛围之中,自我中心意识极强,这导致孩子们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孤僻、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孩子们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玩伴,与同龄孩子的交往机会也比较少,而他们本身又是非常渴望在生活中能与小伙伴更多接触的,当他们在周末外出游玩时如果偶遇同班的小朋友,其兴奋与开心不言而喻;同时我也发现孩子们身上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爱发脾气、缺乏对别人的关爱等问题,这些都与他们是独生子女且又在家庭中备受呵护关爱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伶 《学子》2012,(12):29-29
前不久,我参加了全国"现代与经典"的观摩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南师附小孩子们精彩绝伦的课堂表现,他们在课堂中实现了自我,张扬了个性。追根求源,孩子们为什么能有如此表现?主要是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掌握了"放"的艺术。传统的老师总是把自己当作“纤夫”,对学生一点一点地教,要他们亦步亦趋,教不厌细,日清月结,把学生看成是需要拉...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告诉我:"只要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只要你真心地喜欢学生,学生就会喜欢你。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一定能教育好孩子们"。
  进入2年级后,孩子们渐渐地有了自我意识,做事情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这虽是学生个性的体现,却不利于整个班集体的发展。因此,继续抓好对学生各项常规的培养,仍然是班务工作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5.
儿童的发展需要交往。人是一种“非特定化、未完成的存在物”^[1],需要不断完善;人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2],需要在与周围世界普遍交往中践行各种社会关系。人在交往中不断积累、成就自己的本质:交往越广泛、深入,人们越能成为自己;缺乏交往的人则易失去自我,甚至找不到自我。所以,人生过程就要不断与他人交往、与世界交往而后才能逐渐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6.
一、激发课堂交往的“情”——转变教师角色 交往的课堂迫切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他的教学魅力就在于他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激发学生交往的欲望,从课前的师生问候就开始实现他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上课伊始,他亲切地问候“孩子们好!”,孩子们礼貌地回应:“老师好!”,他又真诚地说:“孩子们真可爱㈠孩子们又该怎样回应老师呢?他顺势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最想说的话,有的说“老师真可亲!”,有的说“老师真和蔼!”,有的说“老师真好!”等。一声真诚的问候,既拉近了师生距离,激活了学生思维,又拉开了交往的序幕。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也一直以朋友的身份,一再激发学生交往的情绪,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往。他这样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老师成功的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他马上接着说:“老师读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再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很自然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场”。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他人、集体、国家、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现在的青少年存在着许多缺乏社会责任的问题,对他人、集体、社会漠不关心,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享乐主义"思想,主要是由于当前社会风气不正,严重腐蚀了学生的健康思想,使学生对社会事物的责任感逐渐下降,责任意识也越来越低。这种情形很难指望他们将来能履行起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义务,更难指望他们将来能担负起祖国富强的使命,因此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能促进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好时期,而语言是交往能力发展的基础,是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大多数孩子从小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这个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容忽视。因此,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幼儿社会能力的交往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各种途径中,角色游戏可以为孩子提供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精彩人生的开始,它在语文教学中、在人的一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养成阅读习惯,乐于阅读。这不仅是学生之福,语文教学之福,更是中华民族之福。审视孩子们的阅读,我们发现还存在太多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世界阅读日”到来之时,我们特意编发这组文章,以期让孩子们在阅读的溪流时里快意地成长。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当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的校园,和谐的校园离不开和谐的班集体。初中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考力和正确的行为能力。他们渴望与人交往,更渴望交到好朋友。但事实上,好多学生不善与同学交往,今天与这个扯皮,明天与那个吵嘴;少数学生行为孤僻,与人交往以自我为中心。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缺乏与人相处的健康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1.
幼儿交往能力是指幼儿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学习、生活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是一种体现幼儿个性特征的综合能力 ,也是幼儿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基本能力。目前儿童 ,特别是独生子女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人、缺乏责任心和合作精神 ,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等弱点。因此 ,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已引起广泛的重视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过程中 ,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此 ,笔者将培养目标概括为 :有自信心与主动性 ;有与人交往、合作的愿望和行为 ;能关心他人和集体 ,学会谦…  相似文献   

12.
对中学生来说,同学之间每天相处、交流时间最长,且科学实验证明有无亲密的交往对人的个性心理发展影响很大,所以中学生与同学的健康交往就显得格外重要。但目前中学生间的交往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注意他人的感受,对同学缺乏热情,还有学生在同学交往时对他人缺乏基本的信任和理解。面对这些问题,单纯的说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有时候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下面的这个“盲人旅行”游戏活动就是老师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体验和感悟信任、互助在交往中的作用,享受朋友间爱与被爱的幸福。  相似文献   

13.
"约哈里之窗"说明了自我信息的复杂性和可变性,认为人在不同的时空环境及与不同的人交往时的自我表露不同,并对对方的认知具有差异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约哈里之窗"的观念指导我们的工作,努力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14.
"支持性自我"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要素,也是青少年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正能量,它与"否定性自我"或"脆弱自我"是相对的概念。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胆识过人,遇事能做到镇静自如而不是慌慌张张;  相似文献   

15.
学生的自我认同就是学生对"我是谁"的回答和体验。教育理应成为引导、促进和实现学生自我认同的力量。然而,当下教育中,学生自我认同呈现出诸多危机:学生缺乏个人经历连续性的一致的感受、学生的独特性淹没于教育的标准化和均质化中、学生寻求与"环境的妥协"以规避风险、学生对外在价值的过分趋同。引导学生超越自我认同危机应是教育的应然姿态:教育应是关注人的教育、教育应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能力的培养、教育应引导学生对个人经历连续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良好品质"。中班幼儿随着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及语言能力的发展逐渐脱离小班阶段的独自倾向,形成与周围人交往的需要,具备了形成一定交往技能的条件。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而民间游戏作为幼儿生活中举足轻重的环节,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主要因为民间游戏提供了与同伴自由交往的场所与氛围,使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实践与周围人发生关系,逐渐发现和了解自我与他人,体验自己行为的结果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懂得自己作为集体成员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学习轮流、协商、合作等技能,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被周围人接受。基于以上,围绕"在民间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爱心与教育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也称为信心。具有自信心的人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敢于大胆探索,乐于与周围的人交往,能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而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表现得胆小、退缩、不合群。在幼儿园中,缺乏自信心的幼儿不在少数,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来说,用爱去滋润幼儿的心灵,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顾艳霞 《考试周刊》2011,(11):234-235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与同龄伙伴友好合作的经验。有些孩子在家娇生惯养,惟我独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伙伴一起游戏、相互合作。部分孩子在家养成自私、专横、不谦让等不良习惯,他们想与同伴交往,却又不容易与同伴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时代赋予人才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沈春玲 《教师》2011,(10):13-13
在放学时,常常能听到家长们的聊天:"老师说我儿子在幼儿园吃饭很好,可到了家里却挑食,有时根本不愿意吃饭""嘿,在家总是不听话,到学校就守规矩了"!何为"规矩"?为什么要"立规矩"?规矩给孩子们一种安全感和界限感,它会帮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可以期盼的,什么是不可能达到的。"立规矩"并不是限制孩子的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能有序地生活、学习和游戏,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那么,为何孩子在园能守规矩,在家就不行,成为一个"两面派"呢?  相似文献   

20.
李晓婷 《考试周刊》2011,(47):237-238
本着课题研究中培养幼儿健康品质的精神和美化健康幼儿生活的目标,我们注重幼儿交往的研究实施。在"交往"这一主题中寻找一个个实施点,借玩具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通常情况下,小班孩子由于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协商,经常出现哭、闹、抢的现象。可围绕如何向同伴借玩具的主题,引导幼儿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与策略,让孩子在拥有自身体验的时候,能学会体谅他人的心情,尊重玩具主人的感受。学会坦然面对拒绝,感受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