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一、字词:玩味字词,品语言之精准【案例】四上《桂花雨》教学片段师:(出示句子)同学们,我们刚才从香飘十里没有不等词语中体会到了桂花的浓浓香味。请再认真读读句子,你觉得句子中哪个字特别能让我们感受到桂花的香,值得我们好好品味的?生:我觉得是浸字。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你知道浸是什么意思吗?  相似文献   

2.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可见,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回归到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不仅仅是说什么、写什么,从而使学生获得可以迁移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必须依托文本,聚焦文本语言,关注言语表达。  相似文献   

4.
蒋崇勇 《江苏教育》2012,(31):32-33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然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以及对思想感情的理解等类似的现象并不鲜见,不少老师或无法、或无意去触及文本中那些精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短短的一句话指明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当然,这要以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为前提。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纲,其他都是目,纲举目张,如果以目为纲,纲自不举,目亦难张。”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关注“言语形式”,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以《轮椅上的霍金》(苏教版六上)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什么?《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解读文本,发现文本的秘妙;要把握文本的重点,让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得意""得言""得法",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考察经典小说《祝福》的常态教学,大多数教师从封建礼教吃人的宏大主旨开讲,至于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吞噬祥林嫂的,则语焉不详,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这种凌空虚蹈的教学方式无疑要规避。若能在教学中,聚焦文本中有意味的言语形式,并将其单独抽取出来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能达到以简驭繁、长文短教之目的,而且能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关注言语形式的误区分析误区一:语言概念化《七月的天山》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这样教: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原始森林的美?生1:作者把塔松比喻成撑开的巨伞,我感到很美。生2:我从密密重重叠  相似文献   

10.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理念不仅提出了语文课程教学的本质属性,同时也为一线教学明确了基本的方向。语言表达能力地发展离不开扎实的语言训练,就需要借助于语言教材这个平台。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积极整合和运用课文中的情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设置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并提供相应的支架。  相似文献   

11.
正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将语文定性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以来,与时俱进的教师不甘于"穿新鞋走老路",许多新想法、新做法应运而生。语文课堂尤其是阅读教学的目标取向和教学内容因此发生了诸多变化,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强调语言形式的运用俨然成为阅读教学的新潮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作为语文教师要好学,要熟悉文本,更要善于解读文本,能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言语形式”,才可能在教学中转化为“传递”给学生的相应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歌德曾说:“内容是大多数人都能关注到的,其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却是秘密。”那么,教师如何从文本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呢?现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收获。  相似文献   

13.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进~步突出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同时还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由此看来,强调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两个重要特点。本文从四个关键词一“积累、对话、训练、表达”入手,就教学中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王尚文教授说:"离开言语形式这一中心,语文教学内容越‘丰富多彩’,语文教学就越难轻装前进,质量就越成问题。言语形式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纲’,其他都是‘目’,纲举目张……"阅读教学中,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出发,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言语形式  相似文献   

15.
刘兆磊 《考试周刊》2014,(75):13-13
<正>语文这门课程是一种工具,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之一。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可见,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不断提高的,学生主体的言语实践是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一、挖掘语言因素,引导感知语言,发展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感。言语形式是语感所以生成的“本”和“源”,阅读文本,就是接触、咀嚼、品味、揣摩、感悟文本的言语形式。当前语文课堂上泛语文、非语文的倾向相当严重,金圣叹所言“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的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叶圣陶先生说:"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王尚文教授也说:"我们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  相似文献   

18.
马蔷 《中国教师》2014,(14):30-31
<正>王尚文先生在《言语形式四题》一文中谈到:我们人类有能力开出一条巴拿马运河把美洲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却没有办法把一篇言语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给分割开来。两者天然地统一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没有谁。是的,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是语言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完美统一,内容和形式犹如一张纸的两面,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由一篇篇言语作品组成,内容——说什么和形式——怎么说,客观存  相似文献   

19.
陈海瑛 《学子》2014,(12):25-25
歌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读着这句名言,笔者深有感触,其中的要义完全符合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变革:要求我们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课程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那么,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如何破解形式的密码,引导学生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真正学会运用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生学习一篇又一篇的课文,不能仅仅止于读懂课文"说了些什么",更要揣摩课文是"怎么说的","为什么是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即关注"言语形式"。然而,反观我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