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授人以渔",让学生能对所读的语文材料产生兴趣,提出疑问。那么如何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呢?一、放开"问",解开师生的顾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的意义的解释,它侧重于教师要"传""授""解"。  相似文献   

2.
王君波 《教师》2011,(22):34-35
当前,我们经常听到很多老师都说,"现在的课很难上,众口难调""越来越不知道怎么上语文课了",试问,上课的目的是什么?为听课者上吗?为公开课而上吗?为表面精彩而上吗?这正反映出时下的语文教学有太多的功利色彩和"随大流主义"而迷失了语文课的方向,这种现象尤其表现在阅读课上,因此,我们需要追本溯源,寻求阅读教学原生态,让阅读教学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3.
龚玉凤 《学子》2012,(12):82-82
一、积极引导,激发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手段。一次语文阅读课上我故作神秘地说:"同学们,我的一个学生才上小学六年级,发表的文章已有100多篇了。""哇!"学生瞪大了眼睛。"很羡慕,是吧?""是!""其实呀,要像他那样并不难,只要你多读书,读好书,一定能赶上他,甚至超过他,有没有信心?”“有!...  相似文献   

4.
"你发现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是我经常在课堂上用的导入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了"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导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则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生要创造性地学。  相似文献   

5.
最近二年级孩子们读《成语故事》,一个故事,孩子有时读上几遍,仍是磕磕巴巴,读破词语,读断句子。再问问他们从这个故事里知道了什么,则是"一问三不知"。有时在听课中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一篇课文,教师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能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整体意思。此时,教师还疑惑:读了这么多遍,讲了这么多,学生怎么就没收获呢?其实,这是因为学生的语感能力欠缺,教师没把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1》中有一个生字"春",如果老师不强化教学,学生很容易和上册学过的生字"青"混淆。为了加强学生的第一印象,教"春"字时我没有出示"青"字让学生比较识记,而是教学生"给生字编儿歌",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又避免了单纯死记硬背的现象。"同学们,这个生字(指‘春’字)读什么?谁会读?"  相似文献   

7.
作为地理教师,我们承载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导学案的制定是基于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导学案是师生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承载学生的学习目标,又能强化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学科知识的循环系统,它能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
道家云,"至法乃无法"。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应是"雪落无声""静水流深"。教师不刻意去指导学生,而是做一名语文课上的"麦田守望者",让"交流"成为主旋律,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探讨"成为语文课的灵魂,以求索精神去探寻作品的精髓,人生的要义。让"拓展"成为语文课的延伸,在拓展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上,感受语文的千般美丽。  相似文献   

9.
中职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职高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面对越来越多的职高学生不知道语文课学什么,教师不知道该怎样上语文课的尴尬局面,本文从"有用"、"有神"、"有趣""有闲"这四个中职语文课堂的关键因素入手,提出语文课堂应该回归本真,为中职学生的"学以致用"和"精神濡养"而教,从而让学生从容面对"生活",让学生真切获得"精神",使中职语文课堂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10.
周五,就一节语文课,干脆检测一下这段时间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如何。铃声响起,我在黑板上快速写下"春的信息"几个字。问学生:"知道信息在这里指什么?"学生回答:"是春天的现象。""是春天来了表现在哪里。""是通过景物变化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我说:同学们明白了信息的意思,我们就以"春的信息"为话题展开交流。在学生交流之前,我提示:你们读了那么多描写春天的文章,背诵了那么多描绘春天的诗歌,也做过摘抄,完全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积累优美词句,也可以直接借用文中的优美语句恰当地运用在你的描述中,再联系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春天景象,看谁眼中的春天最绚烂多彩。(听到这里,学生眼睛泛光,脸上带着微笑,有的还摩拳擦掌)  相似文献   

11.
每到作文课,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咬笔头""皱眉头""挤牙膏"等作文"焦虑症""恐惧症",这是因为学生仍是"无米之妇"。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让作文教学和生活接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获取创作的素材,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2.
本学年,我就教师经常反复地讲,学生听得不想再听,可当遇到类似题目时,部分学生依然"重复昨天的故事",一错再错。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吗?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一错再错呢?作为一线教师,我进行了一些深入的反思、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今年,桐城市实验小学"送教下乡"到我校,有一节二年语文课安排在我的班上,执教者是一位市级"教坛新星",在我市小语界颇有名气。上的是《远行靠什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一课,课中的一些教学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尚昀 《学子》2012,(6):29-30
语文课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一般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阶段。而创造性思维就贯穿于这三个阶段的始终。"需要是最好的老师",需要的意识越强烈,思维的状态就越积极活跃。基于此,  相似文献   

15.
周芳 《现代语文》2014,(7):31-33
这是省坛滕世群老师教学《诲人不倦》中的一个片断:师:"如切如磋"这个意思要苦读,像什么?像加工牛角玉石一样反复切磋,"之谓"这个结构译得很好,应该翻译成什么?"大概"是相对于哪个词,是"其",不是代词,而是表示猜测的语气词,相当于"大概"。"斯"是这,"之谓"呢,就要译成"说""就是说""说的就是",这个含有固定的翻译的格式。我们换一个内容译一下,"滕老师之谓也"怎么讲?生齐声:就是说的滕老师或说的就是滕老师。师:语文课代表之谓也。  相似文献   

16.
1.让课堂氛围宽松和谐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在讲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元误的频波"无法理解,笔者就引用同学们正在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得到齐声否定后,笔者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望着笔者"抓起""塞入"的手势,同学们会心大笑。进而笔者一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一手指着课代表:"我的眼睛能把卢婉敏吸进去吗?"同学们开心答到:"能!""对,通过眼睛我知道了她是个勤奋好学聪明负责的女孩子。"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要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直至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相似文献   

17.
周强 《生活教育》2012,(6):67-70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重新思索语文课的教学。我们要把语文课看成起点,让一篇篇"课文"成为学生奔跑的点点,让师生一起沿着起点出发,共同探究语文课堂教学,学好语文课。  相似文献   

18.
龚江玲 《教师》2012,(13):13-13
"凌子老师,我能跟您聊一会儿吗?"一位眼眶红红的年轻女教师来到我面前。"叶子媚。"我微笑地望着跟我女儿一般大小的女孩。她是2010年招聘教师时,以优异成绩过五关斩六将,才留在我们学校做数学教师的。她可能是遇到什么难题了:"有心事吗?""我想改行。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好师傅手把手不一定可以教出好徒弟.过去的教学,学生掌握的大多是"是什么".虽然绝大部分教师也重视了让学生懂得"为什么是这样",但其目的也往往是让学生确信这一数学事实.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老师课上总是提这样的问题:"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相似文献   

20.
特级教师王菘舟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王崧舟老师还说,"语文味"还表现于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然而,我们看到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师是变着"花样"进行讲解,甚至是变着"花样""瞎闹腾",结果就变成了"岸上游泳教学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