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痛感儒家传统人格的失落, 剖析儒林人格现状, 建构理想人格。在吴看来, 八股文章盛行的时代出现了两种类型的人格: 一种是自我萎缩型人格, 一种是自我实现型人格。吴的反思表明: 前者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极大的腐蚀性, 而后者是儒家传统人格失落后的高扬和重建。  相似文献   

2.
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和阶层,他们在国家现代化的转型期经历了矛盾、痛苦而复杂的心理位移,走过了从理想到现实的艰难的心路历程,这是现实使然,是知识分子的无奈和尴尬,也是一个时代需要思考和关注的命题。很多文学作品给予了适时而准确的形象反映,《沧浪之水》是其中的一部典型作品。它塑造了颇有才学的池大为胸怀理想却被世俗的重重问题和权力等现实所挤压,最终抛却理想人格和情怀,成为一个追求现实需要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启蒙的悖论——以《呐喊》、《彷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是知识分子对大众的“唤醒”,自五四以来这一“唤醒”成为知识分子在为人和为文两个方面努力的方向。在为文中,却存在想唤醒而不被理解或者知识分子难以克服的矛盾,进而成了启蒙的悖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艺界对于《年虻》这本书的研究与评论主要集中在"牛虻"这个人物上。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感召了几代人,激励了许多中国青年满怀热情地投入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中。而对于书中另一个人物——蒙太里尼,人们总是以一种反面角色来抨击。这在革命年代是必要的,但和平年代读牛虻,从一个平凡人的角度审视蒙太尼里这个角色,不禁让人心生同情,不得不让人对其"虚伪狡诈"的标签提出质疑。本课题将从知识分子人格特征角度来理解蒙太里尼——一个小知识分子的执着与追求,通过分析造成其悲剧的各种因素,使我们对这个人物多分理解与尊重。  相似文献   

5.
面对当下知识分子价值选择迷惘和化人格丧失的严峻现实,金岱的长篇小说《心界》设置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应对方式,并分别对其表明了鲜明的褒贬。《心界》深含的思想内蕴和所具有的化价值与精神价值值得深究和肯定。  相似文献   

6.
一、传统文化与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 中国的“士”在春秋以后,便逐渐成为一个只有“恒心”而无“恒产”的以“智”为谋生手段的阶层。隋唐以后,科举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部分士子实现阶层流动,成为显贵。但与西方知识阶层相较,中国的知识阶层总体上的生活境遇却实在不能说好。孔孟的儒家道统在君主专制下最终成为一个乌托邦的幻影,而老庄及玄禅所营造的个体绝对自由的桃花源式的审美境界也只是镜花水月。但是,儒释道的理性建构与诗乐的感性陶冶所营造的贵和而守中的文化价值取向,使得读书人的心理与人格在出世与入世、  相似文献   

7.
赵欣 《教育教学论坛》2013,(45):172-173
文化人格是个多层面、多种因素组成的整体。一个民族的文化人格的建构是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本文以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执着为例,着重探讨这种基本人格得以确立的文化根源及个体人格建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刘震云的小说勾勒出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滑坡、人格退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面对世俗压力从抗拒、挣扎到屈从、沉沦的姿态变化,从而揭示出他们身上传统人格理想的消隐与消解,对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人格重建发出深切的呼唤.  相似文献   

9.
从数学和音乐的关系看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与音乐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关系,在早期数学发展的历程中,音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在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中国的律数学里体现得最为明显。本文将就数学和音乐的关系问题展开一些讨论,并指出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10.
被遮蔽的知识分子群像--论《红旗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旗谱>中被遮蔽的知识分子群像,不仅关涉到十七年主流话语对工农兵话语的激励和对知识分子的话语压抑这一写作规范,也包含了作家创作理想、审美意识与主流规范的冲突和化解,在更深层次上则反映了十七年语境下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张银 《教师》2012,(23):126-126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大学里,有学术上的自主性,在良好的知识氛围中追求真理,并形成了作为知识分子冲破一切禁忌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与此相对照,我国现代的知识分子在行政主义管理下,知识分子缺乏自由言论、学术自主性等原因,导致其思想得不到广泛影响的现状。因此,中世纪知识分子精神对于发展我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耀健 《考试周刊》2011,(70):47-47
送礼行为,作为社交活动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的其他国家,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本文对比了中西方不同的送礼方式,以及送礼习俗体现的文化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避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传统的为官治国和西方的人文终极关怀这双重价值的社会实现的角度可以比较清晰地揭示当前中国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传统“潜规则”的物质异化,是那些在官场的知识分子不可回避的尴尬症结所在。本文从阎真的《沧浪之水》入手,来探讨当代官场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建构起和谐统一的民族审美思维模式,它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儒道审美思维的超越。一方面,这种审美思维模式对后来的中国传统经典的文化理想建构影响深远;另一方面,《淮南子》审美思维模式引导中国传统文人对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以陶渊明、苏轼为代表,在后世文人的人格建构中历时推衍。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伤逝》和巴金的《寒夜》成书于不同年代,反映了两代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语境下的爱情困境。两部小说因对知识分子情感世界的关注而产生交集。除此之外,它们对于爱情故事的悲剧性建构的内在视角也是一致的,具有互文性质。作品都从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切入,从"情为何物""情何以堪""情以何寄"等方面呈现他们相爱、相守到生死相离的悲剧性过程。他们对于爱情悲剧的书写关涉到中国启蒙思想传播语境下知识分子追求婚恋自由的诸般复杂因素,同时又蕴含着超越情感上升到形而上层面的哲理性思考,对于当下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淑芹 《文教资料》2006,(13):135-136
新中国的成立,宣告新生活开始的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农村对城市的胜利。城市,成为人们充满自豪与疑惧的复杂之地。重新融入城市的知识分子,开始审视这片神奇的家园及家园的新主人,时而亲近,时而退缩……在犹疑中书写自己围城般的人生。本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说明《我们夫妇之间》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多重困惑的文本:在新的环境下,夫妻间的感情到底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在新的环境下,知识分子如何面对与工农之间再次出现的疏离与隔膜?面对这些困惑,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在艺术规范制约下又该如何书写?这是否也能为当下提供一种思想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的《废都》,通过对身处都市中一批知识分子形象的刻画,剖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思想状态。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文化乡愁,是解读作品时不可忽视的意象。本文将作品中描写的知识分子与文化乡愁结合起来研究,探讨相关知识分子的生活内涵。  相似文献   

18.
《论语》和《孟子》这两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从理论核心、主体和培养方法三个方面对儒家的理想人格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释,体现了孔孟在理想人格方面的承变。  相似文献   

19.
20.
坚守与放弃之间--论《沧浪之水》中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真实而又残酷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当下生存境遇,展现了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转型过程的艰难与阵痛,细腻刻画了市场经济大潮下知识分子所经受的痛苦和挣扎。在金钱和权力面前,知识分子是坚守还是放弃自己的人格、操守和信仰,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