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源远流长的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赋予中国文化以鲜明的民族特色。1987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三组(B1、B2、B3)蚌壳摆砌而成的龙虎图案,这一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三组图案呈一字形南北排列:B1为墓葬附属物。墓主人居中,为一壮年男性:头南足北,仰身直肢,身长1.84米。龙居于墓主之右侧,长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颈,状似腾飞;虎居左侧,长1.39米,高0.67米,张口露齿,尾下垂,四肢如行走状。龙虎…  相似文献   

2.
在古树烟笼的笔架山下,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学校,那就是深圳市华富中学。当你走进校园时,那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德之铭”、“智之光”、“体之魂”的壁画群,会让你肃然起敬:那曲折回廊的名人塑像,会让你心驰神往;那层层楼宇镌刻的名言木雕,会让你心智闪亮;那琳琅满目悬挂于大厅的百幅古典诗文书法,会让你爽心悦目;那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的百米文化墙报,会让你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3.
吴刚 《贵州教育》2009,(18):17-17,20
走进兴义市鲁布格镇中学校园,首先映人眼帘的是学校舞台墙壁上那一幅幅富有民族特色的彝族浮雕。浮雕上,有身穿彝族服饰的少女手捧竹简苦读,有远古的先生在执教……每幅浮雕图画都生动活泼,各具特色。近年来,学校结合当地彝族独特文化资源,将当地彝族民族风俗文化“请”进校园,打造校园文化生活,使校园内洋溢着浓厚的彝族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在五华县水寨镇莲洞村,有一座别致的化学诗画园,该园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题写园名,有6位中科院院士为之题词。经过3年多的精心营造,该园已初露秀色,演义科教人文的景象。园内有十大景观,其主要景观化学诗词百米墙,书有十大类化学诗词——新课导入诗,概念形象诗,疑难活化诗,  相似文献   

5.
谒昭君墓     
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南部 9公里大黑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墓表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 ,高 33米 ,占地面积约 3万多平方米 ,整座封土堆青草如茵。可能由于游牧民族崇尚青色或远望封土墓草青青 ,历代相沿称之为“青冢” ,或者誉之为“青冢拥黛”。昭君墓建有陵园 ,正门处有高大的门楼。进入陵园 ,中轴线上依次为大型浮雕“和亲”图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大型骑马石雕 ,相传王昭君当年乘坐的“勒勒车”模型 ,董必武为昭君墓题词碑。石阶路直达墓顶。在墓前和墓顶各建有亭台 ,两侧曲廊葡萄瓜果如盖。陵园内还有历代词碑和文物陈列室、和亲室、昭君汉…  相似文献   

6.
贾西沙 《教育探索》2002,(10):52-53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师的心灵美、行为美和语言美,是形成教育艺术美的基本因素。一、美育的艺术性与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潜心研究的就是艺术教育究竟“美”在哪里。不久前,观摩了一堂由外教上的小学美术课,颇受感动与启发。上课前,教师露卡丝选了九幅美术作品(印刷品)贴在黑板上,其中有毕加索的“一个拿着手帕哭泣的女人”,一幅较为抽象的色块中隐含着一匹马的油画,一幅“海上冰山”的写实风景画,一幅类似罗马武士的浮雕照片和几幅非洲木雕人像的照片。上课开始,露卡丝将学生分为前后两组,然后…  相似文献   

7.
1965年的盛夏,四川美院雕塑系的一批教师带领毕业班的学生,开始了一项艰巨而浩大的艺术工程-为四川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创作大型泥塑《收租院》。整个泥塑创作过程历时4个半月,一共包含了114个人物形象,其中正面人物96个,反面人物18个。泥塑长达96米,被安排在总长为118米的收租院四周的围廊内,内容分为“被迫交租”、“验租盘剥”、“算账逼租”、“走向斗争”4个部分。作品通过对收租过程的描绘,展示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相似文献   

8.
《诗经》写到“裘”的共有9首,《诗经》中的这些“裘”既是蔽体、保暖之衣,又是身份、地位之象征,还是文化人格之体现。以裘为衣是对上古衣皮风俗的继承;裘为身份、地位之象征,其成因则可追溯到图腾崇拜;羔羊比德,“羔裘豹饰”,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文化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科学启蒙》2010,(9):48-48
俄罗斯研制的世界首座浮动核电站的主要部分——“罗曼诺索夫院士”号核反应机组,近日在波罗的海下水。这个浮动发动机组长140米、宽30米,排水量为2.15万吨,吃水5.6米,  相似文献   

10.
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长期致力于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造诣颇深。作为一名自然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杨院士也十分关心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任职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期间,积极倡导在理工科高校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时至今日,他还在继续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倾注心力。在2005年9月28-29日举办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上,杨院士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问题作了即席演讲。本文即根据杨院士在9月29日的发言录音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1.
花解语     
花开四季,千姿百态。
  古往今来,人们对花的描述和赞美可谓不遗余力,留下的文字灿若繁星。数千年的积累,使得不同的花具有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每一种花,都有它独特而具体的文化象征。在中国文化中,荷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高洁的象征,加之有了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更是“洁名远扬”;菊花开于秋天,又有陶渊明这位隐士的赞美,因此它成了隐者的象征;牡丹开得大气磅礴、雍容华贵、气质典雅,又得武则天的赏识,流传下来许多传说故事,自然就成了百花中的王者,是富贵之花,如今是洛阳市的市花--中国的许多人家里就喜欢挂一幅牡丹图,大书“花开富贵”,以此表示美好的祝愿;梅花开在冬天,冰天雪地、百花噤声的时候,它独自在枝头绽放,于是成了坚毅、勇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象征;野生的兰花长在山谷等人迹罕至的地方,不求闻达于百花之间,开起来幽香飘远,因此又被誉为君子之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至于桃花、李花、杏花、梨花、桂花、山茶花,等等,各具特色,每一种花就像一个人,有自己的名字、性格、语言和气质。  相似文献   

12.
饕餮纹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是在商朝前期,盛行于商周。青铜器出现于夏朝。《墨子·耕柱篇》记载,夏启“使蜚廉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于昆吾”。早期的青铜器多为素面。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纹饰是实心连珠纹和简单的变形动物纹。饕餮纹的出现一开始也是单线的简单形象,双目是空白的,而且各不相同。到商中期饕餮纹才逐步趋于成熟。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最早称其为饕餮纹,乃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图》,其中曰:“周饕餮尊纯缘与足皆无纹饰,三面状以饕餮,所以示戒也。”所谓饕餮者,一说为上古告尤面目之形象。尤者,乃上古传说中贪婪凶狠之徒。《…  相似文献   

13.
在古树烟笼的笔架山下 ,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学校 ,那就是深圳市华富中学。当你走进校园时 ,那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德之铭”、“智之光”、“体之魂”的壁画群 ,会让你肃然起敬 ;那曲折回廊的名人塑像 ,会让你心驰神往 ;那层层楼宇镌刻的名言木雕 ,会让你心智闪亮 ;那琳琅满目悬挂于大厅的百幅古典诗文书法 ,会让你爽心悦目 ;那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的百米文化墙报 ,会让你赞叹不已。浓郁的校园文化以无声的语言、流动的乐章滋润着你的心田。更让人心仪的是华富中学的领导和教师对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以“大胆探索 ,小心求证”的态度 ,摸索出了一…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演化的脉络之中,“圣”之崇拜不仅呈现出一个由自然、简单走向神秘、复杂的发展过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所表现出的实质能量,建构出了一幅“神圣公共象征”与“政治共同体认知”两大系统之间彼此支持和相互依存的政治意识图景。这个政治意识图景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之特定内涵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5.
《诗经》时代的“东门”.不只是个单纯的地名.而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象征意蕴的文化代码。其原型意义类似干西方文学中的“伊甸园”。而《诗经》中体现这个文化代码信息的东方“伊甸园”之歌——“东门诗”.主要集中在《诗经》陈、郑二国风中;其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容,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完整的先秦东方“伊甸园”中青年男女情爱生活的美好画卷。  相似文献   

16.
<正>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它是智慧和想象力的宝库,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我校推行的“智趣识字”课程,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他们在“智趣识字”课程中了解汉字起源、演变,述说汉字背后的深意,领略汉字文化的绚烂魅力。  相似文献   

17.
由华南师范大学经济学系和广州劳动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学分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劳动科学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12月11日至12月16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8.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1983年10月1日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题词的科学涵义是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要按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等挑战,为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服务、培养合格人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其含义就是教育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面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各种类型的质高量多的合格人才,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是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就是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  相似文献   

19.
“六一”儿童节的上午,来自银川市30所中小学、幼儿园的百名爱好绘画的少年儿童,聚集在市玉皇阁北侧广场上,以“我爱大自然”、“儿童与环境”为主题,在二幅总长近百米的白布上现场作画,吸引了很多围观的人,记者听到不少成年人竖起大拇指赞叹。绘画结束后,孩子们提拉着画卷走上街头巡展。最后,画卷送到中山公园,悬挂在林荫道旁,向游人展出。 这次街头绘画活动是由自治区少年儿童艺术委员会、群众艺术馆、环境保护局等8个单位联合举办的。  相似文献   

20.
“学校文化”的反思与再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近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文化”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是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和界定首先是受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界定的影响的,而恰恰是两种普遍性的对文化的理解让人感觉对学校文化不知所措。理解一: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理解二:文化的核心或者说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的价值判断。可能是在这两种观点的影响下出现以下现象:现象一:学校文化成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堆砌。有的学校为了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在教室不足的情况下拿出一层楼还要多的教室作“各种文化”的展室:书画室、院士题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