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的高考制度就是由唐代科举制度延续、演革而来的,唐代"科举制"的"选官"和当今"高考"的"选才",在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因此对比这两种制度,分析其利与弊,有利于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科举制度改革打破了传统科举的许多限制,体现鲜明特色:它所倡导士子不限出身、门弟;首次开设女科;考试注重与时局相结合;注意引进和吸收西方的文化思想等,这些方面均对后世政治和社会制度造成深远影响,对于当今高考制度改革有许多借鉴之处。作者还首次提出,历代科举制度对于女性的长期歧视,是造成中国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社会风俗形成主要根源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之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科举制有利也有弊.正因为此,科举制被世人褒贬不一、议论纷纷.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近几年来也成为世人评价议论的焦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现行高考制度与古代科举制存在着某种联系,但两者又有本质的区别.高考制度若想规避像科举制那样被废除的命运,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吸收借鉴古代科举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4.
魏晋以来,随着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入主中原,其自身文化和风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加快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及至北周。统治者更是崇尚儒学,并用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和培养人才。对于政权的巩固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华先进文化的延续都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唐代科举制度包括常举和制举两部分。我们通常所谈论的科举仅仅指代常举,往往对制举这一科举制中的重要内容有所忽视。现世学者近些年虽然对制举已有不少的研究建树,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本文试图从唐代统治者对制举的定位和引导、制举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士人的功名意识以及制举在唐代的影响程度四个角度,对制举在唐代科举制中的地位再作一些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6.
高烈 《语文知识》2012,(4):11-12,5
唐代安南文学的发展与唐代的文化政策有莫大关系,本文即以南选制与科举制为中心,简要探讨其与安南文学发展之关系,进而探讨唐代文化制度对安南文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在长达七八百年的选官过程中,察举制曾经有:“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等等因素作用其间,结果则是“以文取人”为主导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最终成了定局,发展成为科举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南昌教育》2006,(11):47-47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中国的大规模统一考试,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曾起过积极的、进步的作用。隋唐开端的科举考试,在一千三百年前,比“九品中正”的荐举制度是开明的、公正的,因而在当时对政治、文化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半个世纪的的20世纪50年代,实施全国统一高考,曾起过选拔优秀高中生以培养精英人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直接面向我们的社会建设事业,肩负着输送大批高层次、高质量优秀专门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教育不仅由许多环节组成,而且对其产生作用的因素还很多,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科研环境、学术整体水平乃至到就业制度、银行贷学金体系等等。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更突出的特点,即研究上,应该说它更是一个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大系统工程。在这诸多环节中,研究生招生无疑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一、目前研究生招生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以来,在不长…  相似文献   

10.
作为荐举制度的衍生品,魏晋南北朝的荐举文颇具特色:结构清晰,内容写作具有较强的技巧性,语气诚恳,善于把握受文者的心理,语言带有很强的文学性。这些技巧对当今推荐信写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举考试的人本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的社会化,实质上是考试和人的价值的中心化。它标志着人把自身作为实现非人目的之手段观念的消退,反映了“人是目的”认识的升华。科举考试立兴于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的创新,而衰废于对人的价值认识的偏误和对人的价值实现模式的固化。科举考试的不朽之功在于:将以人为本的考试宗旨定格于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将人的价值实现系于人自身的自主与自由进取,以及规范公平的良性竞争;将社会差异性利益的取得和稀缺性职位资源分配的机会均等、能级利相称,寄责于对人的学识才能评价标准的客观公正掌控。它为人的改造、人的治理、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了规律性的动力机制。而重共性轻个性,重人文轻科技,重继承轻创新,重治权轻人权,则是科举考试有碍于人的自主与自由发展、影响人的价值实现的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12.
儒家在血缘亲情基础上建立的仁学体系,其核心是爱亲。爱亲思想与其选贤授能主张在实践中是一对难于化解的矛盾冲突。科举制恰恰为解决这一冲突提供了有效途径,它不但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而且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流动。  相似文献   

13.
考试源于我国古代选人用人的需要。无论是周代的乡举里选制,还是汉代的察举制,抑或始于隋代的科举制,考试都是选士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考试在选士中的作用经历了由无到有、由演配角到唱主角的过程。作为封建王朝选才任官的根本制度,科举制度兼具工具性和目的性。本研究在梳理考试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中,对科举制度的成功机理以及晚期科举考试丧失效度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从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学角度,以中国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了科举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的政治功能。结论是:科举制的本质是以国家考试形式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发挥的政治功能,统治者达到了治国安邦,保持社会稳定的政治目的,较好地满足了中国封建社会官僚政治的统治需要;成为中国历朝统治者治理国家,巩固统治地位,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政治秩序的重要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15.
科举考试内容的窄化、固化和科举考试形式的僵化并由此导致的科举单一的“指挥棒”作用与学校教育内容丰富性和目标多样性要求之间矛盾的激化,是科举制消亡的根本原因。借鉴科举与学校教育的经验教训,可以为当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考存废”等现实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刘海峰等先生提出“为科举制平反”,其理由不能成立。评价科举制的好坏,应看其在不同时代对中国社会生产力作用如何,不能以“古代多数人”或几个名人的言论为依据;科举制度下确有一些能人被选出,但被淘汰、扼杀、扭曲的人才更多,以致造成人才大匮乏的局面;科举制使若干“田舍郎”登上了“天子堂”,这种公平只是表面的,实际是通过对中上层官僚队伍的“换血”,巩固了封建皇权,从而为专制主义的社会苟延残喘补充活力。  相似文献   

17.
实行初中实验操作考核,并把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与升学成绩直接挂钩.这对促进初中实验教学、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相似文献   

18.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学堂教育迅速发展,但由于科举制度的断然废除导致了社会承受能力的提前到来,引发了相应的社会危机,加上兴办学堂社会动员的失当导致了大量的社会弊病,从而严重地削弱了变革的影响,造成了社会的普遍弱化,最终也加速了清政府的衰亡。  相似文献   

19.
考试作弊伴随科举制度而生,至今仍然存在于现行的各类考试之中,且作弊内容、方法、手段日趋多样化。高考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高考是否公平将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本文试分析科举制度时代的防范作弊的措施,从中寻找高考作弊问题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20.
分区定额与原籍应试是清代科举制的两大基本原则。在原籍应试原则之外,又存在针对流动人口而实行的寄籍应试之法。由于科举录取率以及考生科场竞争力的区域差异等原因,在人口流动越发普遍的社会背景下,不同地区均存在程度不一的冒籍应试问题。清政府试图通过廪保、官员担保等机制防治此类舞弊现象,但其实际治理效果比较有限。探讨清代科举冒籍问题,对于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以及治理当今高考移民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