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把关人     
1998年第10期《新闻三昧》的封面人物,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工人日报》检量组组长顾志武。你想认识他吗?请看——没有记者采访那么风光,也没有编辑岗位那么诱人。报纸检查工作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但它的责任与辛劳又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然而,《工人日报》检查组组长顾志武却乐此不疲。196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如今同班同学中当部长、报刊老总、副老总的不乏其人,他却在报纸检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一查根问据,纠错堵漏,干报纸检查的人给自己的工作取了一个很别致的名字——捕捉“漏网之鱼”。《工人日报》的人把顾志武称为捕“鱼”能手,因为谁都能说几段老顾捕“鱼”的故事。有篇稿子提到“纳质膨润土”,老顾看了以后摇摇头说:“‘纳’字不对,应当写成‘钠’,是一种矿物”。同事们一查,他说得果然对。  相似文献   

2.
工人日报检查组组长顾志武,196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同学中当部长、老总的不乏其人,他却在报纸检查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20年。20年的查根寻据,纠错堵漏,工人日报的同志们送给了顾志武一个充满敬意的外号──捕“鱼”能手,因为谁都能说几段老顾捕“鱼”的故事。一次,顾志武在一版大样显要位置看到一则消息,报道首都召开学雷锋表彰大会,其中写道:人民大会堂悬挂着“向雷锋同志学习,做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的大幅标语,他寻思:除了“三有”,还应当有“有理想”呀!怎么没有提及呢?查阅原稿,没有这三个字,然后他…  相似文献   

3.
从前有个老翁接到女婿让他代买“否”的信,到处打听也没有,他戴上老花镜又仔细看后,忽然想到可能是让他买“杏”。于是,他跑到街上买了几斤杏,写了封信,托人捎去。信是一首打油诗:“贤婿来信要买‘否’,急得你翁满街走;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有个学生在送给老师枇杷的附信上,把“枇杷”写成“琵琶”。老师见后痛心地说:“‘枇杷’不是这‘琵琶’,只因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只因这个学生“枇杷”、“琵琶”  相似文献   

4.
最近的报纸上短文章多起来了,读者很欢迎。可是,也听到一些不同的反映。有的作者说:“写小块‘豆腐干’,没有多少意思。”当编辑的也往往觉得为难:“人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经我们左砍右删,弄不好就‘伤筋动骨’了。”文章要编、写得短小精悍,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编辑、作者的笔下功夫正表现在这里。为了提高这种能力,我看,读点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会有裨益的。契诃夫的文笔很简练。他善于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他有一句名言:“简练是才能的姊妹”。他还说过:“学会写得有才气,也就是写得简练”。他的早期名篇《小公务员之死》,总共不过一千六百余字;人所熟  相似文献   

5.
常有通信员来编辑部,议论上稿之道。如果出于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的目的,当然是幸事,可惜并非都是这样。往往听到有些“出格”的话,现列举如下: “他,典型的烂笔头,傻写滥报,都是些‘豆腐干’、‘火柴盒’”; “他,虽是个‘老手’,但无大长进,稿子从未出省”; “他,‘嫩笋芽’,上了两篇还不是靠上门‘哼’出来的”;……。文人相轻,是一种不良作风。通讯员同志之间若是相轻,  相似文献   

6.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7.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8.
这次受部门之命,随省政府治理公路“三乱”检查组赴鄂东南片采访,回来写了“‘三乱’见闻”7篇,相继发表后,据说社内外反映都不错。 这一系列报道,之所以受到好评,我以为,并不是因为文章本身写得多么好,而主要是因为党报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对于纠正不正之风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效果。省纠风办的荣肇隆处长说,这次省报连续系列报道之后,才真正产生了反响,把咸宁地区都给“耖动了”。省交通厅监察处处长曹佑根说,他每一篇都认真看了,“写得实在、精悍,写得有水平、有份量。” 这些都说明:党报强化“舆论监督”功能是深受欢迎的。  相似文献   

9.
读过孔庆东文章的人都觉得他很幽默,但他在最近出版的新著《空山疯语》的卷首,却一本正经地宣称:“我不幽默。”他说:“我自己写的文章,一向以有立场、有个性自负,所谓的‘幽默’,不过是一种‘修辞’手段,有时是为了说得含蓄,有时是为了说得精练,有时是为了说得形象,总之,是为  相似文献   

10.
修改拾趣     
修改是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管是写文学作品,还是写新闻报道,都不能忽视修改。契诃夫曾这样说:“写作的技功,其实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不好的地方的投巧。”诗人梦家将他的诗寄给胡适修改,诗中有这样两句: “鸟莫许唱,清溪停了不流!”胡适改成了“鸟不许唱,清溪停了莫流!”把第一句中的“莫”与第二句中的“不”移了个位置,使两句都成了命令语气,增强了抒情性。郭沫若写的话剧《屈原》本来有这样几句台词:“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他写完后总觉得有点不够味。当时这出戏在重庆演出,演员张逸生同志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那就够味了。”  相似文献   

11.
从前有两个秀才赴京赶考,途中遇雨,跑到一座“文庙”暂避。一个见庙门上首写着“文庙”二字,便念道:“文朝”。另一个端详了一会儿说:“这哪里是‘文朝’,[注]明明写的是‘丈庙’嘛!恰逢一个化斋的和尚路过,两人便请他论断是非。和尚听了一笑,随口念出四句打油诗来,对两个认错字的秀才进行了嘲讽:  相似文献   

12.
淇县苏堆乡裴海峰来信说:“我很喜欢写稿,常常以写稿为荣,以写稿为乐,但却常遭到别人的非议,家里人为这事跟我吵嘴,邻居们说我‘不务正业’,好心的朋友也说我不是这块料’,劝我‘丢掉幻想’。请问编辑,我该怎么办?”夏邑县罗庄乡蔡伟来信说:“我因为爱写稿被人讥笑为‘瞎逞能’、‘不够料’,我父亲也埋怨我干这事‘丟人’。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个烧窑专业户。那个专业户见了我‘嘿嘿’冷笑,说:‘你是咱村唯一的新闻家,恭敬你光临寒舍.’我问烧窑情况,专业户说:‘对不起,我有事,以后再谈吧! ’我吃了闭门羹。二次又去采访他时,他说:  相似文献   

13.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14.
我写了一篇人物通讯,编辑说:“题材有特点,主题也还算新,可是读过之后,总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他高抬贵手开了“绿灯”,只要求我为通讯的主人公配一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服务就是商品” 我读到《新闻大学》1998年秋季号喻权域同志《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一文的第四点“新闻是不是商品”。其基本观点作者用黑体字标出:“新闻报道和报纸都不是‘商品’,而是‘服务’。”这里的“服务”显然不是无私奉献意义的服务。喻接着说:“我国那些主张‘新闻是商品’的学者,忘记了辩证逻辑,用的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不知  相似文献   

16.
知识窗     
徐特立的‘日积月累’读书法徐特立的读书办法是以‘定量’、‘有恒心’为主。他在学‘说文’部首五百四十字时。每天只读两个字,一年才学完‘说文’。他四十三岁时才开始学外文,每日只学一个单词,一年学三百六十五个单词,终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徐特立常说:‘读书切不可贪多,要理解,必须记忆基本的东西,必须“经常”“量力”才成’。他称这种读书方法为‘日积月累’法。(据《经济时报》)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转给我一篇报告文学习作及作者的信。作者周自狄在信中说:“……我写了一篇《团旗下的‘花香’》的报告文学……写好后,我送给了主人公及主人公所在的厂党委。他们看后都说:‘写得比较成功’,我拿给周围的同志看,他们都说不错。可是,当我把稿件投到有关报刊时,却给退了回来……”作者看了《新闻与写作》后,希望能帮助他找找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贼样子     
贼样子从前,有个商人识字不多,却好卖弄文字。一天,他搭船外出经商,船停在江心上,和同行者一块下船到寺里游玩,忽见亭上写着:“江心赋”三个字。他大惊失色,忙喊:“有贼,有贼!”同行的人都莫名其妙,他却一本正经地说:“那亭上不是写着‘江心贼’吗!”同行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主张文章写不出时不硬写;但同时他又说他的文章常常是“挤”出来的。他形容这个“挤”字,有一段极好的文字在《“题未定”草(一——三)》中:“笔,是有点古怪的,它有编辑先生一样‘挤’的本领。袖手坐着,想打盹,笔一在手,面前放一张稿子纸,就往往会莫明奇妙的写出些什么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个业余通讯员出身的记者。在与通讯员接触中,经常听到大家说,整天身在工厂、车间,哪有什么新闻好写。其实,只要做个有心人,稿件是写不完的。 一、食堂吃饭有建议 一次,我到广西南宁担任全国乒乓球比赛的组织工作。广西体委食堂采取的是“分食制”,这在当时全国是罕见的。联想到“合食制”有不少弊病:如一不卫生,二不经济,三不准时。我即向人民日报写了一篇有关“分食制”好的建议,很快被全文刊登。事实证明,只要问题抓得准,人民日报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二、听报告中有言论 我曾听了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的一次报告。他说:“如果下一届世界乒乓球团体赛,男团拿不到冠军,我将卸下‘乌纱帽’,以谢国人。”在当时来说,有这种风险意识是十分可贵的。我听后内心很受感动。当晚提笔写了一篇《赞立军令状》的言论,发给国家体委主办的《乒乓世界》杂志,被头条全文刊用。1995年5月2日,我在人民日报‘今日谈’发表的小言论《要用足40小时》,也是在听报告时,针对有的人误解‘双休日’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