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当红青年作家兴安说,国内小说市场低迷,无法达到足够的发行量,缺乏真正“类型小说”作家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国外,每个“类型小说”作家后面都跟着一大批忠实的读者,而我们的作家好像永远搞不清楚在为谁写,给谁看。我看作家最需要一次大规模的调整和分流。不要看不起“类型小说”,因地制宜,脱胎换骨,因材“写作”,搞好了照样能成为大师。丁  相似文献   

2.
"快餐时代"仍需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丹 《新闻记者》2003,(9):30-31
一、我们生活在“快餐时代”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是“快餐”时代。事实上,“快餐文化”真的占据着我们的生活:国人一直以中餐深厚的文化底蕴自豪,但美式快餐在中国照样长驱直入,肯德基在中国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迄今为止在中国开设了600家餐厅。再看麦当劳,1990年进入中国,截至去年6月底,麦当劳在中国的连锁店达到368家,这个数量在亚太区仅次于日本和澳大利亚。广东人那么讨厌煎炸食物,但照样踏破麦当劳、肯德基的门槛。书店里,抽支烟的工夫就能看完的漫画书铺天盖地,许多成年人也捧着漫画看得津津有味。《谁动了我的奶酪》成了最畅销的书,…  相似文献   

3.
2012年,在万众的惶恐中,等待人类死刑。地震、台风、枪击案、核污染……天灾人祸,祸不单行,丧钟为谁而鸣?然而,太阳照样升起。在苦难面前,人类释出最大的温情。或许正如狄更斯所言,“那是最好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美国忙着大选,俄罗斯忙着大选,中国的台湾也在忙着“大选”:在李登辉之后,谁会引导台湾走上什么样的道路?2000年3月,这个面孔就会出现。人们关注台湾“大选”,实际上是在关注台海局势,关注着中国的态度。谁都知道,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谁都知道,总有些人在干涉中国的内政;谁都知道,新世纪的国际关系,与此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传媒业界与传媒学界供求关系的变化,一直被业界与学界所关注.透过两者从“蜜月”到“供过于求”“互相抛弃”的矛盾凸现的过程,供求双方都应从现状中深入反思.我认为,谁都没有将谁抛弃、谁都不应把谁抛弃,探求适应媒体发展趋势的人才成长之路,是业界、学界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分享     
老李头一家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老李头一辈子都没能发一次像样子的洋财,据说,就是坏在“老实”这个词上。不过这也没什么,发不了洋财,老李头一家照样过得很好。生活的幸福和质量,跟发不发洋财,显然没什么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7.
《大观周刊》2010,(29):14-15
世界杯过后,观众的“空虚期”除了选秀节目打响赛事,“重磅”电视剧也不甘示弱,拍到没题材也不要紧,翻出经典老题材来照样吸引观众眼球。新版《红楼梦》、《新倚天屠龙记》、《三国》等众多选择,都有同一个特征:“炒冷饭”,不是冷热不匀,就是炒焦弄糊的电视剧“们”,让我们感受到了颠覆也是一阵雷。  相似文献   

8.
有些通讯员认为,自己生活在基层,对基层官兵的生活、思想及所做所为都比较了解,自己只要“随手拈来”就是篇好搞,用不着再专门去采访了。其实不然。采访,就是要挖掘事实的真相.掌握事情的全貌和本质。通讯员们亲眼见到的事,不一定知道事情的全貌;亲耳听到的,不一定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大家不要满足于身在基层所看到和亲耳听到的事情就动笔写稿子,如果这样,写出来的稿子就会肤浅、枯燥(没细节),谁出新意,打动不了读者。虽然是在基层写出的稿子,“活鱼”也会照样从自己手中溜掉的。通讯员们身在基层,决不能满足于对本…  相似文献   

9.
今年五月在湖南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新华日报》有三篇新闻作品获奖:评论《“对策”也可当镜子》获一等奖、通讯《“富光棍”之谜》获二等奖、消息《“洋鸡”不吃“洋料”照样生蛋》获三等奖。这三篇新闻作品之所以在全国获奖,是因为它们都具有“新、深、活”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0.
很多销售专家都反复强调:“销售始于售出商品之后。”这句“金科玉律”听起来有故弄玄虚之嫌.但事实就是:谁遵循,谁就能成就卓越;谁违背,谁就将穷困潦倒。  相似文献   

11.
不必调查,也无须举证,生活中人,谁都有点鲜为人知的秘密。 人们把这秘密锁进了心灵的保险箱。 这秘密是不妨碍他人利益的。 可这秘密对任何一个“持有者”来说,都是“密级”最高的,是不愿被他人知道的,无论“窃密”者是谁。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谁掌握了下一代传媒人,谁就掌握了下一代传媒;谁掌握了传媒,谁就掌握了未来。承担着全国80%的新闻宣传工作任务的地市报人,更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中坚力量。引导报社记者、编辑甚至经营人员走入新闻行业的第一任老师,一般都是记者部主任。选好记者部主任,用好记者部主任,时报社的未来发展、对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人才队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地市报社记者部主任,要树立五种“意识”,当好五大“员”。  相似文献   

13.
“现在这个时间决定了这个价格。”“户口”解释目前户口黑市交易的行情说,“这个时候不是谁都能办得了。”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曾经是一片完全自由的天地,谁都可以来,谁都可以去,谁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别人的思想,也可以随时随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自由准入和时空无限,促成了互联网的爆破式发展。知短几年,它就成长为最先进的、虎睨传统媒体霸主地位的“第四媒体”。“不要问在网上能找到什么,而是不能找到什么”,这一广为流传的名言,便是对互联网内容之庞杂丰富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5.
有位记者写了篇反映某地领导为群众办了多少件实事的稿子,引起当地群众的不满。有的群众找到报社,对记者说他写进稿子里的“实事”都是没影的事。记者听后面露不悦地问:“记者听谁的?是听你们当地党委和政府的还是听你的?”不知该记者的这番有力的反诘把那些打上门来的揭疮者镇住没有,但他的提问确实是很有“力度”的——记者到底该听谁的?这还是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不小的问题。 记者听谁的?这里说的是记者在采访时听谁的,这里的“听”也不仅是视觉器官的事,还包括记者的判断和认识。这位记者所问明显有两层意思。一是听谁说,二是信谁的。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报纸,应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走到如今,其本应具备的服务功能已愈来愈明显,愈来愈为读者接受,社会认可。在我们的体制归属于市场经济之后,一切事物都有了商品的属性,报纸也不能游离于“商品”之外。谁为市场服务的好,谁就有市场;谁能够发掘自己的服务功能,谁就有发行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武器说”到“服务说”的变革,由凌驾于读者之上的身价下降到“热心微笑”式的服务于百姓生活,报纸的确经  相似文献   

17.
“四人帮”控制舆论的几年里,“树碑立传”成了“大逆不道”的同义语,一个很难听很可怕的字眼。一提谁在为谁树碑立传,谁就会被认为是三反分子——被“树”者,“心怀不轨,妄想取而代之”;“树”人者,“本是同党,早有预谋”。撰写革命回忆录成了一大禁区。后来清楚了,“四人帮”这样干的目的,是要打倒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许树人,是为树己,如此而已。其实,任何一个民族,一个阶级,都懂得为自己的英雄人物树碑立传,并以此构成其民族史、阶级史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8.
谁都不曾预料,2020年会以一场灾难性的疫情开端。这场战“疫”,从中国到全世界,到现在都不曾停止。谁也不曾忘记,在武汉“封城”、全国“停摆”的困难时刻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冲在最前面的是白衣天使。国难当前,他们是普通人,更是一群真正的逆行者,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白色的长城,抵抗来势汹涌的病毒。  相似文献   

19.
播音员播出的每句话都有明确的目的,有鲜明的态度和感情。如果一句话的目的变了,态度和感情变了,那末这句话说出来也就完全变了样,这就是语气问题。语气又是语言表达中重音、停顿、节奏的综合。比如,“你是谁?”这样短短的一句话,虽然语句重音都在“谁”上,但由于态度和感情不同,语气也就有所不同。即  相似文献   

20.
那是我最敏感脆弱的年少时光,16岁,读高一。在同学的眼里,我是个成绩优异又大大咧咧的女孩,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但照样意气风发。我也不像骄傲的张小凡,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谁都爱理不理。男生们都说,看张小凡的下巴,都快抬到天上去了!学习好点,长得漂亮点,有什么了不起呢,不过是个农村来的,哪比得上人家安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