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敏怀 《文教资料》2008,(18):24-26
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一生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她的"精神流浪者"形象,早已随着她的作品深入人心,成为了她的人生标记.本文结合三毛的生平,用文本解析法,从三毛对自然、对情感、对人性的描写来分析三毛作品中所体现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三毛是中国文学史上无法定位的一个人物。她算不上伟大.然而在她的有生之年却一次又一次掀起席卷海内外的“三毛热”.并拥有一大批的“三毛速”。她的一生和她的文字一样美丽.却又荒凉。选取三毛的三次自杀经历为主线。贯穿全文,对三毛的人生历程进行了分析,发现三毛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对她的作品的影响,从而构建起作家和作品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三毛是中国文学史上无法定位的一个人物。她算不上伟大,然而在她的有生之年却一次又一次掀起席卷海内外的"三毛热",并拥有一大批的"三毛迷"。她的一生和她的文字一样美丽,却又荒凉。选取三毛的三次自杀经历为主线,贯穿全文,对三毛的人生历程进行了分析,发现三毛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对她的作品的影响,从而构建起作家和作品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台湾作家三毛因其作品曾在台港及大陆风靡一时而拥有庞大的读者群.评论界对她的作品始终褒贬不一,颇有争议.有人认为三毛作品充满了爱心,感情纯真,奔流着一股浪漫的精神,语言幽默、文风朴实、自然.也有人认为其作品充满了三毛式的伪善,是风花雪月的滥情之作.在我看来,三毛作品在作者生前及死后都曾引起强烈反响,因素之一是作品中出现的传奇故事,绮丽的风光及异帮的风土人情,另一重要因素是作品中所显示的为三毛所独有艺术风格,使她能在当今百花齐放的文坛,独秀一枝.  相似文献   

5.
从三毛的性格、作品去探索她的精神世界:性格决定其追求的境界与众不同,作品反映出三毛的精神世界的变化。现实中的三毛和作品中的"我"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6.
从三毛的性格、作品去探索她的精神世界:性格决定其追求的境界与众不同,作品反映出三毛的精神世界的变化。现实中的三毛和作品中的"我"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7.
三毛这位饮誉文坛的作家,她的散文,以其对生活、对亲人、对祖国的绵绵深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她的散文美,主要体现在内质上,即以至真至诚至纯的感情,叩响读者的心弦。讲真话、写真情、绘实景是三毛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三毛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渴望去远方的流浪情结,这种流浪情结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少年时的酝酿期,青少年时的萌芽期,青年的薄发期和中年时的回旋期,流浪对于三毛来说可以算作是她生命的价值体现,一种自我完善的修行。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在中国大陆“三毛热”迅速席卷开来,笔者也被“卷”了进去。前边虽已写过《真情应在淡泊中》,对三毛及其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评介,但总感到意犹未尽,想再写点什么与广大读者共勉。著名作家郁达夫说得好:“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三毛的作品,是她自己货真价实的“白叙传”。这种“自叙传”,一方面在作品里保持住三毛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是作品里所描写的内容都经过了三毛自己的内心体验,是她自己的内心里折射出来的光芒。正如美学大师黑格尔所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10.
杨谢 《考试周刊》2011,(59):26-27
三毛的作品只用第一人称写作,她说她写的故事都是她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的东西。三毛是把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亲历的真实生活,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以及情感心路。  相似文献   

11.
三毛的流浪及其流浪中的精神漫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理念,决定了其创作的浪漫主义精神实质和异域猎奇的基本叙述形态;荒漠文明的书写是三毛全部作品中最突出的亮点,并由此支撑起了她的精神乌托邦,藉以表达作者对现代城市文明病的焦虑以及对物质与精神、文明与道德之间悖论性发展的文化思索;三毛创作中的多元文化叙述空间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也生动的呈现了作者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的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世界文坛上活跃着一位风尘仆仆的游记散文作家,她的作品,以其充满异国风情的独特内容,清新浪漫、朴素而又独具神韵的艺术风格风靡于台湾、大陆和东南亚,吸引着上千万痴迷的读者,她就是台湾女作家三毛。三毛(1943.2.21-1991.1.4),原名陈平,祖籍浙江宁波,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一个律师之家,从小接受书香气息的熏陶,酷爱文学,因特别喜爱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而取笔名为三毛。19岁那年,她的处女  相似文献   

13.
感受三毛     
一直很喜欢三毛,从十五六岁接触她的作品开始到现在从未改变。喜欢她的生活方式,更喜欢她的生活态度。我觉得三毛的一生比较真实,这可能源于她宽松的成长环境。19岁的三毛,可以因为情感的问题而只身一人远走他乡。而且是在没有足够的钱又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去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怎么说呢,这种情况放在内地,别说几十年前,就是现在也不是我们敢想和我们的父母所能接受的。再有,她的一生伴随着写作的笔,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一种活着的需要。这似乎是她的一种爱的精神寄托。曾有人批评三毛的作品不是真实的记载生活,甚至说她的…  相似文献   

14.
三毛离世后,久久不能散去的便是众多文人对其作品内容真实性的质疑。研究三毛文学的不乏其人,在对她文本研究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深入到她的生活中去。在她坎坷的人生经历上,磨砺练就了她那独特的行文风格。她用“私小说”的文体,娓娓道出她的人生坎坷;用“游与艺”的写作态度,细细地展现她的人生履历。然而就在这样一个众说纷纭的文坛,三毛其人其文的真实性确实有待大家的验证。在本文中,将用客观的态度来阐述三毛的行文。将作家、文本与其真实生活相联系,更全面地理解三毛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15.
三毛是一个独特的作家,她说:“我”写作只是我生活的记录。“三毛的作品是以‘我’为中心,‘我’的生活世界和‘我’的爱情及情感世界构成了三毛作品的艺术空间。她一生漂泊,足迹遍及五十九个国家,经受着异民族的“文化惊骇”,在多元文化景观下,  相似文献   

16.
台湾著名青年作家三毛,在当今青少年学生中知名度颇高,她的作品与琼瑶相比各有千秋,但三毛的著作别有自然、朴实、亲切的风格。多是市井生活的再现,洋溢着真善美的挚爱情怀,毫无做作编造之嫌。她的作品拥有众多的读者,足见其是一位了不起的青年作家。  相似文献   

17.
三毛走了。临别给林慧萍留下一首诗一般的歌词《说时依旧》。作为歌星,林慧萍在台湾歌坛唱了8年。她偏爱三毛的作品,屡屡让三毛为她写一首好歌词。一日,三毛有感而发,一挥写就《说时依旧》,希望林慧萍把它唱好。“重逢无意中/相对心如麻,对面问安好/不提回头路……”  相似文献   

18.
我喜欢三毛     
我爱三毛的书,我喜欢三毛的写作风格,更佩服三毛这样的作家。三毛所写的书全都是她的真实生活经历。有些同学不爱看别人的自传体文字,可我不然,对陈平女士的作品十分喜爱。她的性格、脾气无一不在文章中表露出来,让人看了有喜有悲有笑有泪。三毛19岁离家,49岁回国定居下来,30年来在外行走江  相似文献   

19.
许王桥 《现代语文》2010,(5):104-108
一生都在以独特的方式探寻生命存在的三毛却以自杀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本文旨在通过三毛作品并结合其人生经历来分析她的生命观——无论是她的自我人格还是社会人格的塑造,都始终贯穿着对生命的尊重与挚爱。  相似文献   

20.
如其人,虽然三毛的作品,我不像有些年轻人读的很多,但读了三毛这短短的一封书信,却洞察了她那纯洁善良的心灵,享受到了她那积极快乐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