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推进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是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乃至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论述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依据、条件,指出,从两田制着手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接轨办法,进而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综合效益作了评测,并提出了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也谈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王晓平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成了热门话题,有人主张应加快发展速度,尽快实现理想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此问题,笔者持不同看法。笔者认为,发展我国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应当地的现有生产力整体水平出发,一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现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实行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当今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对于如何实行我国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理论研究者们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试图通过分析目前家庭联产责任制中所暴露的问题,来说明完善现行家庭责任承包制的势在必行,在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如何解决土地产权问题,以及解决的思路、付诸实践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但土地问题又是农村最为敏感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因此在推动过程中必须注重对策的科学性.土地资本化是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首要选择,有型规范的资本化土地市场是适度规模经营的核心对策,农业发展要素与土地规模经营有机结合是必备条件,完善的支持机制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外部保障.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必要性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民增加收益、富裕起来的一条康庄大道,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吸收外资,增大农业投入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的高效的强质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方面,发展规模经营已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5,(4):37-39
土地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生存、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为顺应农业现代化的潮流,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一体化,我国鼓励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由于农民知行、政府管理、社会导向等问题,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困难重重,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土地有序流转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土地流转方式和流转路径两方面分析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土地流转问题的法律考量,提出建立统一的考量标准,健全我国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推进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向前发展,更好更快地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农民“恋土”情结、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土地流转机制、农村社会保障和户籍制度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应该通过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等途径,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发展方向,但土地经营规模及发展速度必须依赖生产力发展水平。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应以土地的适度集中经营为前提,而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分散、零碎、规模小,其根源在于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因此,要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必须加快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并依靠政府制造外部条件来引导和支持,以消除农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外部条件的制约。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和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来弱化附加在土地上的社会保障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制。政府应在保护土地承包权、发展农村劳务输出、促进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维护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宁的两项基本的条件,但由于农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不高,涉农的经济问题包括经济犯罪现象在江苏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十分突出,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规范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使用监督制度、严厉打击涉农犯罪活动是防范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犯罪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全面推行农村低保制度的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成因 ,认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经济较发达、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地区条件比较成熟 ,而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 ,由于农村社会救济任务繁重和地方财政困难等因素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难度相对较大 ,这些地方仅靠当地财力 ,很难实现保障的全覆盖。应继续坚持“政府救济、社会互助、子女赡养、稳定土地政策”的原则 ,大力实施 2 0 0 3年民政部推行的“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从总体上讲 ,目前只能在财力充裕的少数地方开展试点 ,尚不具备全面推开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人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优秀的农民就是农村人才,骨干农民、中坚核心农民是农村人才的主体,他们支撑着中国农业的未来.本文分析我国农民素质提高缓慢的主要原因,并给出加强我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要求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和机制,营造人人成才的环境;从人才教育源头、过程寻找突破口,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建立并完善培植农村人才的学校教育新体制;推进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培植中坚农民和骨干农民;建立和完善农民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凤阳县刘府镇的赵庄创造了一种农村改革的新模式--"民营资本 新农村建设".通过投资成立农林开发公司,连片租赁农民承包土地,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道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民主政治.本文从"工业反哺农业"、地权整合、农业企业化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四个方面作出了价值判断,并提出赵庄模式对我国中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由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方式及旧的政策法律体系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清除,近亿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依然严重,法律对他们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护。妥善解决农民工就业环境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从战略和长远的高度出发,积极为农民工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6.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新型农民的培育,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培养新型农民对建设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对稳妥解决"三农"问题的影响极大。稳妥推进农地流转,是构建新型土地生产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近年来,我国农地流转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了流转效果,一些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并由于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低,农地流转的可操作性差,风险较大。正确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完善流转配套政策和制度,有利于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的措施,规范管理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尤其是现行的农地承包经营制度逐渐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针对农地使用制度的完善,经济学家提出了农地租赁制度的改革方案。本文在分析农地使用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试图从法律角度和对农地租赁制进行探讨,并提出在我国即将出台的《物权法》中引入农地租赁权的概念,以期对我国农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所以能够普遍建立起来,关键在于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并在资金上给予保证。因此,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键是要践行科学发展观,统筹农村低保资金,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突破资金瓶颈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实现城市资源下乡是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我国城乡资源配置呈现显著的非均衡性,因此,文章通过我国长期的城乡发展战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农村金融市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村生活环境等因素分析城市资源下乡的障碍,提出转变城乡发展战略,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改革农地流转制度,健全农技推广体制,打造良好的农村生活和发展环境,有助于城市资源下乡,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