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玉杰 《学周刊C版》2011,(12):130-131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者变成活生生的有卢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相似文献   

2.
课堂中的对话,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的交流、智慧的升腾和心灵的碰撞。朗读也是一种对话,是课堂上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对话。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成功朗读与作品、与作者、与生活的一种对话方式。朗读是口头语言的艺术。在课堂上,学生运用普通话把无声的书面语言用有声的口头语言抑扬顿挫地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把视觉形象转换成听觉形象,就是这种艺术的再现。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对文章的一种再创造。一、用声去读课文,用心去与生命对话《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优美的抒情散文,…  相似文献   

3.
谈谈朗读与语文教学刘强李鸣钊一、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种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这个要求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加深体验和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不仅能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积累语言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5.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这足见它的重要性。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更难!这是许多老师的困惑。显然,怎样有感情地朗读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精髓,它蕴含着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笔者主要在分析新课程语文课堂朗读无效现象的基础上,探讨有效朗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的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而朗读就是一种再创造。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是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朗读的功能,无论其深度和广度,都不亚于文字作品本身。一、通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在书面上受到局限,全都表达不出来。因此,必须通过朗读这种声音的媒介,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增加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它,提高语感能力。请看《琐忆》一文中的一段:“鲁…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以充沛的感情,运用爽朗生动的普通话语音,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它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是把书面语言变成绘声绘色的有声语言的艺术活动。它能深刻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产生较强的感染力。要较好地朗读一篇作品,首先必须深人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其次是要熟练地掌握普通话,同时,要恰当地运用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这样的朗读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意趣。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引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所以要巧拨孩子心弦,激发其对文本感情的共鸣,使其情不自禁地爱上朗读。一、巧拨语感之弦,为有感情朗读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等.这一切都需要以品读为核心,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散发真正的魅力.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引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所以要巧拨孩子心弦,激发其对文本感情的共鸣,使其情不自禁地爱上朗读。  相似文献   

13.
张光华 《学语文》2013,(5):19-20
“反复”作为语文修辞方法的一种。是指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某种结构。朗读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手段,《现代汉语词典》把它解释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反复”朗读既是阅读教学中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也是检验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的三个学段都明确提出了朗读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因为通过感情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等。这一切都需要以品读为核心,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散发真正的魅力。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的激荡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的好方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相似文献   

17.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小学三个学段对学生朗读分别提出了如下要求: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面看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是体现了对学生朗读要求的循序渐进.突出了朗读训练的重要性。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18.
一、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朗读 朗读是语言教学中-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说文》中指出:"朗,明也"、"读,诵书也"所谓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朗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共同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最后变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  相似文献   

19.
朗读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形象的语言信号,有如给一张黑白相片加上色彩,使学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文章,在自己的脑海中生成一幅幅图画,与作品的人物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侯化荣 《山东教育》2005,(19):59-59
《一株紫丁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组的一首诗歌。它清新活泼,朗朗上口。可爱的孩子们在老师窗前栽下了一株紫丁香,四溢的芳香散发着孩子们纯真的尊师之情。感情朗读诗歌.融入诗境,以心感受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达到心灵互动是学习的重点。突破它的关键是充分的、个性的感情朗读,读中感悟,读中想象。以“情”入“境”,以“境”激“情”.在“情”“境”交融中,师生心灵共振,情感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