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目的论"角度看辜鸿铭之英译《论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在翻译中国古籍特别是四书五经时大都采用直译加变通补偿的手法,但辜鸿铭却采用了几乎完全归化的翻译策略、高度意译的翻译方法将《论语》译介到西方,而且他的译本深受当时西方读者喜爱,影响深远。本文试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分析辜鸿铭的这一翻译行为,并指出他给我们现代古籍译者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辜鸿铭英译《论语》过程中导致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叛逆"现象的翻译策略,既而运用翻译目的论揭示"叛逆"现象背后的因素。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在翻译目的论框架下考察该《论语》英译本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发现该译本是符合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本研究的启示在于:文学翻译中的"叛逆"现象可以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给予合理解释,译者对原文的"叛逆"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选择,而评价译文的标准则是看其是否有效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3.
旨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评述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以此作为出发点,在翻译纲要的指导下,考察译本的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从而检验辜氏《论语》英译本是否满足其翻译目的,评价其翻译是否充分,研究的启示在于:该译本是符合其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译者不但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深刻和透彻的领悟,而且还应对译入语文化作潜心研究,同时考虑到译本的文本功能,以更适合译入语读者接受和更利于文化传播的方式使得中国的典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  相似文献   

4.
徐俊娥 《海外英语》2015,(3):142-144
辜鸿铭是第一位独立完整地向西方译介儒经的中国人,《论语》英译本为其主要代表作之一。该文采用价值哲学中"价值选择"理论来研究辜氏的翻译活动,拟从价值选择目标、价值选择手段和价值选择结果三个方面对辜氏译经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辜氏采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从西方读者的知识结构出发,省译专有名词,巧借西方概念,善用名家言论对儒经进行了诠释性翻译。其结果基本达到了翻译目的,不失为成功的翻译。在21世纪的今日,研究辜鸿铭的翻译活动对推动中国典籍走向世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语》的英译本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从著名华人译本辜鸿铭《论语》出发,分析译本中"厚翻译"现象的表现形式,探讨影响"厚翻译"的主要因素,以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是第一位独立完整地向西方译介儒经的中国人,《论语》英译本为其主要代表作之一。该文采用价值哲学中“价值选择”理论来研究辜氏的翻译活动,拟从价值选择目标、价值选择手段和价值选择结果三个方面对辜氏译经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辜氏采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从西方读者的知识结构出发,省译专有名词,巧借西方概念,善用名家言论对儒经进行了诠释性翻译。其结果基本达到了翻译目的,不失为成功的翻译。在21世纪的今日,研究辜鸿铭的翻译活动对推动中国典籍走向世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而汉语典籍英译一直是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翻译目的论为依据,以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例,解析汉语典籍英译的目的,进行以目的论为视角的汉语典籍英译方法初探。  相似文献   

8.
辜鸿铭一生致力于东学西渐并极力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严,作为近代中国人自己向外国翻译中国儒家经典的先驱,并在西方读者群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本文尝试着分析辜《论语》翻译的特色,并从主、客观方面来探讨呈现出这种翻译特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通过意识形态分析,重新解读了庞德英译《论语》中的"不忠实"现象。庞德翻译的《论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及庞德个人的意识形态:对新诗学的追求以改变维多利亚时代单调低沉的风格;对新的伦理道德的传播以求拯救日益没落的社会秩序等等。要对其译文做出公正、历史的评价,而不是简单地将原作与译作进行对比,并做出忠实与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国内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逐渐升温.国内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主要从核心概念翻译研究、翻译策略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方面展开,视角丰富、层次不一.后续辜鸿铭英译《中庸》研究应从加强史实材料收集和考证、深入文本分析、结合实证研究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更为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辜鸿铭所译《论语》进行评析,揭示出辜鸿铭在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下是如何进行适应与选择,并体现译者在翻译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论译者身份的多重性——以《论语》译者辜鸿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译者身份着手,以《论语》译者辜鸿铭为个案,分析翻译研究中活动主体译者的身份,旨在进一步认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担当的重要角色,促进翻译研究向纵深推进。在改写论、现代阐释学等多种译论指引下,个案研究证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具备读者、研究者、作者、改写者、调解者以及文化传播者等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13.
辜鸿铭《论语》英译中采取了一定的简化手法,力争使读者在阅读中国典籍时能够避免因为源语隔阂而交流困难,有其历史的合理性。辜氏简化源语中他者因素的策略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但这也有其相对的局限性。求同存异,当下的典籍英译中应采取杂合策略才能有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信”应为一切翻译工作的基本和最终的原则;而在典籍英译中,对于古文的正确理解则是做到“信”的基本前提.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曾对儒家文化在海外的早期传播作出过功不可没的贡献.然而,辜氏《论语》译本中也存在着一些“不信”的成分.而造成这些“不信”的原因主要有为使译文易为西方读者接受而故意变动原文中字词的含义、擅自改变原文的语气、对原文理解不到位及对原文完全误解等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的关键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如何准确、全面地将这些词的深刻内涵翻译出来成为评价《论语》英译本的关键所在。文章对理雅各和韦利两译本中仁、礼、君子的译法进行对比分析,期待有更多的翻译工作者关注典籍英译中的关键词英译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朱喜 《高中生》2015,(1):20
近年来国学热得发烫,讲国学的人更是层出不穷。很多人都算是国学大师,很多典籍都算得上是国学读本。且不说讲的人能不能开宗明义,就是写的书也很成问题。其实学国学从三本书上下工夫,将它们作为源头就可以了。一本是《道德经》,一本是《墨子》,另一本就是《论语》。至于其他典籍,只要把上面三本书理解透彻了,就可以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由于译预期达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决定它在翻译过程中处理方法的不同。翻译不是纯语言的转换活动,它体现了不同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如何处理化差异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据“目的法则”,林语堂在《浮生六记》的英译本中善于兼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保留了中国化的特点,达到了两的满意结合。  相似文献   

18.
辜鸿铭是我国儒经英译的先行者,尽管他的儒经译本以前受到过一些学者的评判,但是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本文通过对辜鸿铭英译《论语》的研究,归纳他在典籍翻译上的重要的思想。了解他的翻译思想,目的是能够彰显他在翻译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殊地位和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反映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论语》的翻译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从目的论的角度研究《论语》选段的不同译本,不仅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证明了翻译批评在促进译者提高翻译质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译者只有在正确理解源语意义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把握翻译的目的,遵循目的论中的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才能有效地产出高质量的译作,从而达到传播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繁荣世界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佳译赏析是寻找译品中的真善美。英译《论语》充分再现原信息,具备翻译美,即用词用句美,风格美,修辞美等。这些既是翻译古典要具备的条件,也是赏析译的参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