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与习语的翻译,该文对《药》的两个译本(分别为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和威廉·莱尔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个译本在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和文化传播上都有其利弊之处。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清秀隽永、感人至深,多次被译成英文。通过对张培基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本的比较研究,认为两种译本均选词准确,句式简洁,风格也与原文接近。从具体的词汇选择和句法衔接等层面上来讲,张培基的译文选词准确形象、条理清晰,情到深处更能体现原作者的感情用意;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言简意赅,行文流畅,结构紧凑整齐,对语篇连贯性的把握到位,隐含之意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称谓语,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中的诗歌翻译能否再现原诗的形式和含义,直接影响着译本的质量和读者接受程度.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中诗歌部分非常精彩,具有文学性和时代性,其翻译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将目的论的主要原则运用到诗歌翻译的研究中,分析《老残游记》中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诗歌翻译策略,得出译文与目的论的三原则契合,从...  相似文献   

5.
高丛 《海外英语》2013,(7X):158-159
文章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作品《阿Q正传》三个层面的局限之处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弥合原作和译作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戴乃迭翻译的英译本《红旗谱》忠实地遵循了原著,很好地传递了文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保留了原文生动、形象的特征,语言简练。同时,对于原著中地方色彩浓厚的人物语言,戴乃迭在尊重原文、传神达意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调整,虽然生动性、形象性、韵味性有所减弱,但基本体现了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译界泰斗杨宪益、戴乃迭对鲁迅作品《伤逝》翻译的精妙之处,在于其译作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与原文一致,译文与原文一样流畅通顺,达到了翻译信的评判标准。本文从鉴赏的角度出发,分析杨宪益、戴乃迭翻译鲁迅作品《伤逝》时体现出的翻译信之标准,并对译介过程中的得失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狂人日记》自发表以来多次被译成英文,其英译中林玉霖译文与威廉·莱尔(William A.Lyell)译文各有特色,他们因对翻译策略中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以及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原则的灵活运用而值得比较分析,在《狂人日记》的外译与传播史上也各有其价值。林译作为面向学生的英语学习工具,更侧重实用性;莱尔的译文强调翻译的规范性,更具有文学性。二者的翻译实践共同推动了鲁迅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推动了中华文化更好地通过本土教学与域外传播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选取《关雎》的三个英译本,其译者阿瑟·韦利、杨宪益夫妇和许渊冲是三位文化身份各不相同的译者。通过对三个英译本进行分析,发现作为久居英国的犹太译者,韦利忠实于原诗的字面意义,偶有改动,以照顾西方读者的阅读感受;作为中西文化杂糅者,杨宪益夫妇用直白易懂的语言详尽阐释原文的思想和内涵;作为典型的民族文化认同者和爱国者,许渊冲更注重原诗风格和内涵在译文中的再现。  相似文献   

10.
周慧  龙璐 《海外英语》2022,(22):29-32
语境理论和拟声词翻译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扩充完善,大家也日益重视语境和拟声词在翻译中的作用。该文通过介绍语境理论和拟声词的作用,从语境、拟声词这两个角度,仔细认识和了解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诗经》时选用的经典古文合理转化成英文诗歌的策略,以此为证,语境和拟声词在中英译文研讨中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在对其进行翻译时,英译本对原作风格的传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本的质量。文章以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为蓝本,分析译者在翻译主语时所使用的不同技法。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杨氏夫妇在翻译《边城》的过程中,运用了对应、转换、补充的转换方式,使英语主语的翻译技巧有了一个新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田娟 《海外英语》2012,(7):152-153
该文通过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两个英文版译文的比较分析,探讨了这两个译本在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上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译者文化背景和译语读者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英国经典音乐剧《猫》的两个汉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目的论在不同译本中的应用,探讨目的论在音乐剧翻译中的可行性。音乐剧翻译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翻译活动,需要兼顾其文学性、音乐性及可表演性,目的论能够为音乐剧翻译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对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个译本对文学性、音乐性及可表演性的保留程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结合原文比较和分析不同译本,对于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分析了张谷若和孙法理<德伯家的苔丝>译本的措词,提出了准确的措词应基于:一准确理解词汇的词典意义;二体会原文的话味,再现原文的口吻,反映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公认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它不同语言的译本也对世界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其中英语译本的影响最为广泛。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诗词及文化内容两方面翻译的分析与比较,着重指出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加以评价,从而简要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17.
模糊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模糊语言的存在能大大增加文本的美感,能使审美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扩大艺术空间,从而获得美感。《红楼梦》是我国最经典的小说之一,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愈加璀璨,形成了众所周知的"红学",自然是因为它其中所蕴含的巨大艺术魅力。本文拟从《红楼梦》杨宪益译本中的模糊语言出发,发掘红楼梦译本中的模糊美,以便见微知著,对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威克利夫《圣经》是英语语言文化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英文圣经,它是在威克利夫积极倡导下完成的,分为前期译本和后期译本。两个译本的译者有所不同,更为重要的是翻译原则和译法存在较大差异。后期译本以句子和意思为基础,主要采用意译,更加浅显易懂,倍受英格兰百姓喜爱,传播更广。  相似文献   

19.
根据符号学的理论,意义分为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该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分析翻译名家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的《祝福》(以下简称杨译),发现其存在某些的缺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品。自1891年问世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它已被公认为是哈代最优秀的作品,并被列入世界古典文学阆苑。自张谷若以后又有几位译者翻译了《苔丝》,在这里笔者选择了王忠祥和聂珍钊合译的译本在人物再现的几个方面和张谷若译本进行比较和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