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库切的小说《耻》描绘了受帝国殖民主义以及种族隔离制度压迫的南非,并打破人与动物二元对立的疆界将小说中人物直接比拟为动物。后殖民生态理论批评着眼于人类、动物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打破西方霸权逻各斯中心主义文化,从而审视人物身份从建构到破裂再到重构的动物身份的书写。小说揭示白人日益边缘化以及有色人种逐渐中心化的过程中个体生存艰难的处境,进一步探索库切对人类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思索以及对多元物种和谐共存理想社会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解读《耻》中的歌剧与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库切的小说《耻》中,主人公卢里一直想创作歌剧借以思考两性间的关系;在作品后半部,卢里又把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动物诊所。歌剧和狗几乎耗尽卢里所有的精力,也占据作品相当大的篇幅,这对惜墨如金的库切而言似乎是令人费解的。本文作者认为艺术和动物在本质上是卢里新条件下的生存基础,是在个体与时代的困境中寻找的突破路径,是文学家库切为后殖民时代的南非开出的疗救药方。  相似文献   

3.
库切的生态书写氤氲于其后殖民创作之中,生态主题与后殖民主题在其作品中相互交融,具有典型的后殖民生态书写特色。以往的评论主要从后殖民理论视阈来分析库切的文学创作,而对其作品中丰富的后殖民生态书写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是展示库切后殖民生态关注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库切的后殖民生态书写绝非空洞地赞美大自然或将其浪漫化,而是与残酷的种族殖民战争及种族殖民统治相关联,具有明显的伦理政治倾向。通过探究《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所蕴含的后殖民生态关注,我们能够窥见库切尊重一切生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容及反对一切霸权的后殖民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4.
库切的代表作《耻》是一部典型的"后殖民"小说,其中的后殖民和种族元素一直备受关注。运用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从殖民和生态的双层视角解读这部小说,可以揭示殖民主义霸权对南非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后种族隔离时代,对土地的占有和剥削改变了人们对土地的文化态度,动物生存权受到威胁,民族矛盾加剧,社会角色的转换带来精神上的异化和扭曲。库切对南非的环境正义、族群正义和伦理正义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相似文献   

5.
南非作家库切的长篇小说《耻》以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的新南非开普敦为作品的地理背景,真实地再现出“白人至上”主义消退后黑人群体与白人后裔在这片土地上的相处状态。小说中一个个严酷的片段,不仅反映出后殖民时期的白人,尤其是白人女性在新南非的生活境遇,更表现出以露茜为代表的遗留在南非的白人后裔游走在“主体”与“他者”之间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6.
库切的小说《凶年纪事》植根于霸权与边缘文化语境,颠覆现行叙事模式,将文本写作立场置于南非后殖民语境中,充分借用后现代叙事策略揭露了历史写作中的权力结构,从而体现了对历史与殖民话语权威的反抗,最终形成了对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颠覆。因而,《凶年纪事》所体现的是在后现代形式影响下的后殖民叙述,是后现代与后殖民的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7.
南非作家J.M.库切将小说《耻》置于后殖民和全球化语境下,通过小说中描写的土地、女性遭强暴事件和动物问题体现了殖民主义与生态毁坏的共谋关系。本文从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阈出发,通过分析小说中所展现的人类对土地的争夺、男性对女性的征服及暴力以及人类对动物的虐杀,展示了作家对人类生存环境、女性问题及动物问题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角度来解读南非作家J.M.库切的小说《耻》,通过"白人话语的丧失"、"黑人话语的重现"这两个主要层面,深刻揭示了南非后殖民时代白人与黑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展示了南非黑人的逐步崛起与各色人种趋向和谐的社会倾向。  相似文献   

9.
刘先平是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开拓者,他的大自然文学主旨就是就是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寻找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之道。以野生珍稀动物为描写对象是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鲜明特色,刘先平作品中的动物叙事,有着深刻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动物实验对于生物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走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同时也受到了动物权利保护主义的挑战。人类应该尊重动物福利的合理性存在。动物实验是人所从事的动物实验,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相处需要科学合理的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11.
动物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朋友,在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大环境下,产生很多与动物相关的语言现象,有关动物的习语就是最有利的印证。因此利用动物习语这一语言现象,结合认知学中的概念理论,解析所选动物习语中概念隐喻形成的机制,并分析其中的文化差异,以对今后关于动物的语言现象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吴效群 《红领巾》2004,(6):33-35
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负有“赞天地之化育“的职责.中国文化倡导“仁民爱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中国历史上一度出现了人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的局面,而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们今天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动物在库切的小说《耻》中扮演着重要地位。“耻”不仅涉及人类社会,而且笼罩于小说中的动物。库切使用大量的动物隐喻以展示主人公卢里的“动物性”,并通过动物的遭遇折射卢里的命运,反映“耻”的主题。该文从动物批评研究的角度,探索动物在《耻》中的文化功能,研究动物与卢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库切凭借《耻》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中不同空间的规划影响和推动了主要人物的身份建构,因为不同的空间实践,主要人物实现了自我身份的重塑。文章通过分析空间表征对南非后殖民社会中西方白人的身份危机问题的影响,旨在为殖民创伤修复提供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耻》是南非作家库切(J.M.Coetzee)的作品。作为南非著名作家,库切作品多次涉及复杂的种族、社会和个人伦理问题,深刻探讨了后殖民主义和种族关系等主题。他以其深刻洞察力和文学才华在国际文坛上活跃,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耻》这部作品使库切在1999年第二次获得布克奖,成为历史上首位两次获得该奖项的作家。故事的主人公卢里因个人放荡的行为导致了家庭伦理、性爱伦理和社会伦理的错位。本文从分析“男性气质”的概念开始,结合南非社会变革的大环境,探讨这种层层伦理错位如何导致卢里失去了大学教授的职位,进而白人男性的种族优越感消失,造成社会阶层的下降,父亲角色认同失败,并最终导致其整体男性气质的缺失和悲剧色彩浓厚的个人命运。  相似文献   

16.
林一杖 《小读者》2013,(2):40-40
世界本来就不仅仅属于人类,还属于禽兽虫鱼、高山大海以及森林植被; 这些硬币所展示的动物世界,也许能让我们领略到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情趣……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库切在《耻》中展示了南非白人卢里从幻想到现实,从冷漠到怜悯,从对抗到对话的转变。卢里多重身份的发展和蜕变,表现出库切赋予小说人物身上的对于实现消解父权中心、现代人重塑自我身份、人道主义复苏以及前白人殖民者与后殖民时期殖民地人民的对话与联接的诸多理想的追寻。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与动物相处的关系模式很多,人类的日常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生产劳作等少不了动物。在这诸多的联系中,人类对动物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爱护,这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视动物和人的生命为一、珍视动物的特异禀赋、平等看待动物的境遇和情感、爱养家畜、反对虐待动物等等。  相似文献   

19.
在殖民背景之下,流散主体在遭遇"他"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的身份认同感。后殖民文学是流散主体身份认同叙事中最具代表性的演示。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人物J.M.库切因自身的流散经历遭遇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故而在《等待野蛮人》构建出一种动态的、复合的流散身份。经历了"流散"后的库切和"野蛮人"最终在"寻根"之旅中获得了自我对流散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在《耻》这部作品中,库切对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社会投去了关切的目光。首先,小说中卢里在凝视动物客体时主观地赋予了动物羞耻的情感,但凝视也使卢里注意到人类与动物在衰老与死亡之下存在共同的羞耻,由此促成了他与动物之间的共情。其次,衰老所带来的羞耻颠覆了男性主体对女性客体的凝视,以露茜为代表的年轻女性勇于反抗传统权力关系,对男性投以具有压迫感的凝视。最后,小说中黑人的凝视摧毁了白人的自我,他者凝视所带来的羞耻最终导致自我行为意义的失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