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wo significant landscapes and settings in E.M.Forster’s novel A Passage to India. Most of the impression and atmosphere of them are chaotic, shapeless and mysterious, which ...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印度之行》中马拉巴山洞及其回声对联系的使者—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奎斯蒂德小姐的毁灭性影响。文章也指出了马拉巴山洞及其回声的象征意义。最后指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必须要基于两个国家的平等之上。  相似文献   

3.
E·M·福斯特小说的巨大张力主要表现在他所描绘的事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表现了"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印度之行》中的马拉巴山洞就集中体现了这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马拉巴山洞作为最具象征意味的文化表征,承载着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文化内涵,它既是福斯特内心深处的母性情结的体现,又是福斯特凸显印度文化神秘性的文化表征,同时还是象征殖民与被殖民之间"联结"最终失败之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4.
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使玄学小说化了,借助于节奏、意象、象征、神秘气氛来表达难以用文字捕捉的感情、氛围和心绪,或给予暗示、激起联想、创造美感,或丰富意蕴、深化主题、揭示哲理,《印度之行》中的意象编排反映了他对世界的思索和认识,而节奏则是他的表达美感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E.M.福斯特两部代表作品《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中主要意象的分析揭示出这两部小说意象体系的内在联系。这两部小说的意象在文本形式上具有互涉性.在内容上都包含了二元对立因素.充分体现出福斯特的二元对立哲学。尽管这些意象和其象征意义之间仍有不和谐之处,但从这两部小说意象体的相互关联中仍然可以看出福斯特小说创作中现代主义倾向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李陈 《海外英语》2013,(2X):176-178
作为《印度之行》中核心人物之一,穆尔太太在经历了马拉巴山洞之行后,精神状态在回声的影响下彻底崩溃,她开始对自身的观念、对自己一直信奉的基督教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并最终迈向了人生的最后一站——死亡。文章试图以穆尔夫人为中心,从宗教之间的冲突为切入点,探讨小说中的回声之谜,进一步分析欧洲人的印度之旅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批判了帝国主义对被殖民国家的种族压迫,表达了复杂的反殖民思想。小说中英国殖民者菲尔丁和阿德拉试图冲破种族与政治的束缚,瓦解殖民主义道德体系,摆脱欧洲中心主义及东方主义话语了解印度,构建英印和谐共处的桥梁并建立与印度人民真挚的友谊。  相似文献   

8.
《印度之行》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的代表作,小说表达了作者和谐完美的"东西融合,天下一家"的联结梦幻.通过细致文本分析,凸显作品在情节、预见性描写段落和否定句型中隐含的期待与失望这一基本结构模式,并指明其与人文主义和殖民主义矛盾之间存有同源关系.它证明了福斯特通过"善意、教养和智慧"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及联结的失败,也让人们意识到通过建立友谊来实现文化融合的艰难.  相似文献   

9.
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一直被当作反殖民的经典小说来阅读。该作浸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印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殖民主义的痛斥。在后殖民理论兴起之后,评论家对它进行了重新的解读。本文从小说中作者对印度的描写和人物刻画以及话语分析入手,揭示了作者在叙述中固有的西方立场。福斯特虽然竭力来避免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极力推崇人文主义,但是他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也不能避免的落入了东方主义的视角。在《印度之行》中,作者无意识的贯彻了其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想以及西方的优越意识。  相似文献   

10.
被西方评论家誉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的爱·默·福斯特,1879年1月出生于英国伦敦。父母都是福音派教徒。但家庭中浓厚的宗教气氛,并没有使得少年福斯特成为虔诚的基督徒,相反地却使他对基督教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特别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在宗教的名义下扼杀个性与独创性的社会现实,更使他反感。福斯特少年时走读于肯特郡通布里奇公学,由于他生性文静,且喜独立思考,遂与好勇斗狠、恃强凌弱的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1):34-35
《印度之行》是E·M·福斯特的经典小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从文化帝国主义思想的视角剖析该小说,并分析福斯特的文化帝国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2.
《印度之行》是一本名著,对小说的研究也非常多,却鲜有对小说刚出版时发表的一些文献进行回顾,以及能给以后的研究带来什么启示。通过对1924年文献的回顾,力图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924年文献研究内容、1924年文献与现代文献对比、1924年文献对后来小说研究发生的作用、1924年文献对以后小说的研究有什么启示。本文涉及的是Critical Heritage中收录的第96至132篇文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印度之行》女主人公阿德拉在印度的精神探索,从而揭示她发生精神顿悟的原因,并以此反映作者的真实创作思想。作者意图借助阿德拉把自己对和谐关系,人之自由,平等的思想贯彻到在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然而,这善意的企图在这特殊的政治背景下是无法达成的。  相似文献   

14.
刘丹 《海外英语》2013,(3X):207-208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莫比·迪克》以捕鲸船"裴廓德号"亚哈船长疯狂地向一条毁了他一条腿的白鲸报仇为主线,最后以连船带人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悲剧收场。该文从作品悲剧情节和表现出的悲剧人物的偏执自大,执迷不悟,迷信宿命以及对宗教的盲从和对金钱的盲目追求等悲剧因素入手,解析由此导致最后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其代表作<印度之行>中运用象征结构讲述了两位英国女士--驻印法官朗尼·希斯普洛的母亲穆尔夫人和未婚妻阿德拉去印度探亲的历程.象征主义结构在作品中的运用达到刻画人物,渲染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不可能在一个充满偏见的社会建立友谊的宿命主义色彩.文章拟对此作品中象征结构的运用作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6.
解读《印度之行》的性别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斯特对待性别的独特态度和认识以及他对性别的艺术处理,是解开《印度之行》某些神秘现象的钥匙。在福斯特的眼里,英国和印度的关系变成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的比喻。性别的高下之分,和种族的优劣之别相互融合,巧妙地服务于小说作者的意识形态的抒发。但与此同时,《印度之行》的两性关系又具有强烈的去政治化意图,该作品在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期都同样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评论,原因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是被广泛认为传统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小说的主题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这里重点分析的是这部小说的节奏。主要的视角是放在作者对于节奏的运用。而节奏的运用也正是现代主义创作的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18.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1)选贤与4能_____(2)故人不独亲4其亲_______________(3)男有分4,女有归_______________(4)货恶4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5)陶后鲜4有闻____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特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19.
英国著名小说家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常被看成是一部反殖民主义的力作。然而在对其反殖意义的普遍认同下,小说中的殖民话语和意识却不容忽视。通过讨论福斯特在“欧洲中心论”盛行下他所持的立场,以及解读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和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揭示该小说的殖民倾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