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莎士比亚在其英国历史剧中,着墨浓重之笔就是战争主题。剧作家将英法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作为贯穿其多部历史剧情节的主线之一,将战争视为夺取王权和巩固王权的重要手段。在莎士比亚笔下,亨利五世征战法国既夺得了在法国的权力又赢得了英明君主的荣耀。波林勃洛克(即位后的亨利四世)通过武力不但夺回自己的财产,而且登上王位宝座。君主们不仅懂得战争可用来夺取权力,还深谙战争尚可用来巩固王权。他们认为对外战争可牵制国内贵族势力,以使他们无暇颠覆王权。战争可以掩饰王权的不合法性;战争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战争还可对内惩治罪恶。总之,战争是君主的为君之道和统治之术,这明显诠释出莎士比亚的战争意识。  相似文献   

2.
由于欧洲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莎士比亚个人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莎土比亚的戏剧创作包含了浓郁的基督教思想意蕴。这种宗教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莎士比亚戏剧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优秀代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锋芒,成为一代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意识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独特视角.《邓小平当代意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从意识滥觞到思想体系来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合理路径,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4.
罗浩波 《教学研究》2007,(4):358-360
邓小平意识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独特视角.《邓小平当代意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从意识滥觞到思想体系来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合理路径,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5.
清末内忧外患的清廷被迫改变治蒙政策,使得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蒙地得以解禁,与内地同步开始向现代转型。在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在满清朝廷、蒙地官吏以及各部蒙古王公的共同努力下,蒙古民族教育也开始由传统走向现代。清末新政中创办的满蒙文高等学堂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是蒙古民族第一个具有现代高等教育性质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同期举办的陆军贵胄学堂与贵胄法政学堂由部门举办,开启了蒙古民族专科高等教育的帷幕;而殖边学堂则是由在京蒙古王公发起和组织的一种公办官助性质的高等学校,是速成边政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这三类高等教育机构的诞生标志着蒙古族现代高等教育的滥觞。  相似文献   

6.
杨梦雅 《英语广场》2023,(21):55-58
莎士比亚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真实,呈现了很多经典的女性角色,她们或忠贞完美或恶毒妖异,但无一例外折射出了剧作家内心深处的囿于传统和时代以及自身性别的男权意识。本文以莎士比亚六部悲剧中的女性角色为例,分析了莎士比亚所处时代中的男权意识和莎士比亚自身的男性身份对其笔下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进而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和女性的真实地位,这对我们分析男权社会的建构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由于古代中国和古希腊进入文明的途径不同,造成了这一时期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形态的各异。中原地区低下的劳动生产力和封闭的农业经济,孕育着古典现实主义——《诗经》的诞生。由于宗法社会秩序和宗法思想的约束,使《诗经》表现出强烈的实用功利性和政治功利性,成为宗法观念有力的载体和礼治统治的辅助工具,也成为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的滥觞。  相似文献   

8.
雅集作为文人聚会的社交活动,不仅对书法艺术的交流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书法创作起到了催化、涵养的作用。书法最能体现文人之风流仪态,而雅集作为一个场域的存在,成为书法创作的精神滥觞之地。  相似文献   

9.
"滥觞"这个词在释义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分歧,有人认为除本义外在现代汉语中该词只有"事物的起源、发端"一个用法,其他用法都是误用,该文从"滥觞"的来历和演变说明了"泛滥"也应该是"滥觞"的一个义项,应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其他用法应注意规范。  相似文献   

10.
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是我国文学史上悼念屈原的滥觞之作。贾谊吊屈原 ,是文学史上遭遇相似的两个星级作家的情感交流。贾谊正是借这篇赋 ,凸现出自己与屈原感情的相同之处 ,引起了司马迁的注意 ,使他得以与伟大的屈原在《史记》中同传而留芳千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司马迁、贾谊、屈原这样不同时代的三位历史伟人的永恒握手  相似文献   

11.
战争的起源问题即是战争“何时发生”这个“时间问题”,战争的根源问题则是战争“为什么发生”这个“原因问题”。普遍意义上的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而不是阶级社会,这既符合马恩的经典论述,也与史实相吻;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冲突是超越社会形态、超越时空的战争的共同根源;依据社会形态演进的纵向层次分析和战争根源内容的横向层次分析,参照经济发展史,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在“穷人对富人”和富人对穷人”之间经历了四次大的转换。然而,战争并不是经济利益冲突的必然趋势,因为随着人类明的进步,和平解决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因此,人类战争的演变不会出现第五次大转换。  相似文献   

12.
战争意识是柏拉图思考政治问题的重要出发点,但这一点常被柏拉图研究者忽视。实际上,战争意识影响着柏拉图对"理想国"的构建,"理想国"中的各项重大方案设计——比如城邦正义、哲学王统治、公共教育和公有制度,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战争意识支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在其英国历史剧中,着墨浓重之笔就是战争主题。剧作家将英法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作为贯穿其多部历史剧情节的主线之一,将战争视为夺取王权和巩固王权的重要手段。在莎士比亚笔下,亨利五世征战法国既夺得了在法国的权力又赢得了英明君主的荣耀。波林勃洛克(即位后的亨利四世)通过武力不但夺回自己的财产,而且登上王位宝座。君主们不仅懂得战争可用来夺取权力,还深谙战争尚可用来巩固王权。他们认为对外战争可牵制国内贵族势力,以使他们无暇颠覆王权。战争可以掩饰王权的不合法性;战争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战争还可对内惩治罪恶。总之,战争是君主的为君之道和统治之术,这明显诠释出莎士比亚的战争意识。  相似文献   

14.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体现出的人文主义作了初步的探讨,他的154首十四行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献给友人及爱人的颂歌中,也体现在他对人类艺术及爱情的赞美中,其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他对人类的热爱,对人的本性——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他的成熟的戏剧里,语言的个性化和形象化两个特色为莎氏赢得了世界语言大师的称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所谓个性化的语言既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又要蕴涵人物所处时代的独特气息。所谓形象化的语言都来自于语言的内容是具体的生活现象或事物形态。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夏天”意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夏天"这一意象的研究表明,季节之夏乃人生之春,其形下之美灿烂而动人,其形上之美乃真善之化身;莎翁巨笔意在使爱人之形美臻于圆满之境,使该美长驻其诗文。  相似文献   

17.
简论管理者的文书档案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文书是管理机构及其管理者对上接受管理和对下实施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文书档案意识是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性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法理责任意识;第二,民主集中制意识;第三,操作程序意识;第四,监控反馈意识;第五,制度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8.
《蜀山剑侠传》描绘威力巨大的阴雷等,主要来自清代小说《荡寇志》,更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等先进武器触发。还珠楼主紧密结合灾害民俗记忆,将战争科技创新化入小说,并表现出同情万物众生的生命意识和生态眼光;还珠楼主将正邪双方对生态破坏的区别、邪教"阴雷"不负责任的毁灭性艺术化地揭示出来。还珠创作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生态美学与反战意识,达到了民国小说生态思考的巅峰。  相似文献   

19.
经济冷战是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术界,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档案解密以来,在宏观及微观研究中都取得了丰盛的成果,本文试图从其起源问题及其他问题两方面来分析。中国学术界在这一领域成果相对有限,主要是对经济冷战宏观性地描述及对具体事件的勾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