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线索,亦即教学的路子。一篇课文,用什么线索教学,这是关系到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问题。几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实验,体会有三点: 一、教学线索是客观地再现作者的思路,而不是主观地制造“模式”。一篇文章,不管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论说文和说明文,或者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作者都得经历一番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即作者的思路,直接影响文章的立意、布局、遣词和用句。刘勰说:“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文心雕龙》)。思是第一位的。思、意、  相似文献   

2.
居佳华 《教师》2014,(30):113-114
正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的双重获得,是"言意兼得"的过程。追寻"言意兼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应然归宿。一、在细微处品评——嚼一嚼遣词造句的意  相似文献   

3.
<正>李维鼎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的过程。"他在作品《语文言意论》里特别指出: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根据这一理论,语文教学就应将眼光瞄准语文本体,着眼并坚持言意互转,演绎出崭新的教学境界。一、沉入词语,叩击言外之音阅读理解的首要任务在对"意"的追寻,而"意"的追寻始于对"言"的感知。随着学生主体的深层介入,从言语表层进入文本的意境,学生即沉入文本,与作者同呼吸、共感受。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通过以"言"会"意",感知文本情感;以"意"明"言",理解语言内涵;"言""意"相融,可有效推进语用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言意兼得",以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正>何谓"言"?"言"即辞、文、句、论、叙、告等言语形式的总称。具体到语文教学,"言"主要指文章的语言形式,包括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现方式、思维形式等。何谓"意"?"意"即心意、意义、意象、寓意等,是人类对自身及周遭世界的意识。具体到语文教学,"意"主要是文章的内在意旨,包括文章传达出的情感意蕴、个性意志、审美元素、文化理解等。因言悟意,就是由"言"入手,在文本言语的载体中,铸炼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6.
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观察和思维的反映,体现了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条理。思路是文章的一条主线,文章的具体内容无不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展开叙述。抓住思路,就抓住了文章脉络,抓住了“纲”。实践证明,认真抓住文章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学会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思路教学抓得得力,能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谈谈我们一点不成熟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精致语文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实现“言”与“意”的相互转换,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据言识意→据意识言→以言表意”的过程,带着学生在文本的“言”和“意”之间走一个来回。可以这样说,“言意互转”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准确地实现言意互转,使文本的“言”与“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语文教学才实现它真正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要培养创新能力,首要的前提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思路狭窄。而思维训练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特级教师于漪说:“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成分,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中心环节。”因而教学中须千方百计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他们的脑子动起来,转起来,培养他们爱思、多思、善思、深思的习惯,训练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发掘解放他们一切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张扬,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一、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人人是…  相似文献   

9.
思品课教学究竟从什么地方入手,关系到是否能迅速把学生带入课文,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突破口”选得准,三言两语。就能把学生引向一个新的天地。否则。学生的思维只能在课文外绕圈子。根据不同教材,可选择如下“突破口”: 一、遵循思路,由表及里。文章的顺序反映着作者的思路,抓住顺序,紧扣思路,披文  相似文献   

10.
<正>中学语文教学的宗旨,即是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我们开展的语文诱思探究教学实验,正是实现这一宗旨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而"诱思探究教学"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强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诱思探究教学中辐射思维就是其一。语文教学,一般都是按册、按单元、按篇目的先后顺序进行的,从纵向遵循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由浅入深、逐渐增多的过程。但是,从横的方面看,这一过程也难以避免知识的零碎、间断,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提出了"言思共生"的教学主张,旨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为主线,在语言与思维的双向通途上,实现言思互转,达到语言习得与思维提升的和谐相生。本文以《手指》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言思共生"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前,语文教学大力提倡导读。如何导读,至今尚无一个固定的模式。我在近些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试用“思路导读法、语言导读法、意境导读法、感情导读法、技巧导读法”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散文教学。一、思路导读法作者写文章时,对于如何选材,如何安排材料,总得思索一番,这思索的过程即是文章的思  相似文献   

13.
马晓霞 《教师》2020,(12):22-23
新时期,语文教学应挣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全面落实"言意统一"、会"意"品"言"的教学观念,使语文课堂回归课本,指导学生阅读,感受课文情感内涵和语言的使用。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语文知识,实现"言意统一",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品味语言中实现言意转换内涵、从亲近生活中丰富言意转换广度、从关注布局谋篇上实现言意兼得是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论述了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文章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是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而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惟有三:1、是语文科的性质、特点及目的;2、是语文教学的特殊性;3、是语文教材的特点。作者提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发展直觉思维等手段来进行。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教学中,我们必须完成语文课堂的转型,注重读写结合,真正把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落到实处,让教学过程得意、得言、得法、得智,努力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 咬定“语言”不放松。语文教学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更要把学生的思维向语言深处引导,引导学生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发现文章言语结构上的曼妙,以寻求一种“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的对比阅读,是将相关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分析鉴定,认识到之间的差异。在对比阅读过程中,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特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语文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8.
教学思路 ,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所酝酿、所设计的教学流程 ,即这节课从什么地方出发 ,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 ,就像文章作者动笔之先所勾勒出的一个大致框架一样。就阅读教学来说 ,我们用“思路”一词来概括对教学进行思考、进行安排的过程 ,也用它来分析已经完成的教学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维走向。研究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 ,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 .帮助我们解决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无序”的问题 ;2 .让我们懂得 ,对教师的评价 ,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3 .提醒我们不断地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促使…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意”与“言”的关系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也是课堂教学实践中比较难把握的一个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语文教学日趋理性,然而得意忘言的现象仍然充斥课堂。赞赏者以为此乃教学的高潮,是师生情感的自然喷发;反对者以为此是语文学科本质的迷失。其实,细思之不难发现,得意忘言只是“重道轻文”的翻版,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错误演绎,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意”我所求也,“言”亦我所求也,本文试着从重点转移、意言融合、课堂主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追寻语文有真“意”,欲辩不忘“言”的课堂境界。  相似文献   

20.
《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使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我们应该切实抓好.一、审题明意,引导超前思维所谓超前思维,是指阅读一篇文章之前,根据作品的题目,指导学生自己先行构思,想象其内容和情节,然后再阅读.课题是课文内容的高度凝炼,透过课题可以从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思路.比如《将相和》一文,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题目审题,理解题意,感知全篇内容:“将”指谁?“相”指谁?由“和”字可以看出什么?将相以前的关系怎样?为什么不和?又怎么和了?一个和字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这样,使学生提前感知了全文概貌和文章思路,又发展了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